吳地方草

吳地方草

吳地方草(WUDIFANGCAO)是一個中藥成藥品牌,隸屬於蘇州柳葉刀醫學科學研究院(USLAMS,Suzhou Lancet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蘇州柳葉刀醫學科學研究院專門從事人文醫學、傳統醫學、數字醫學和舒緩醫學等領域內的研究、開發及推廣。

歷史沿革

中國傳統中成藥方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吳地方草吳地方草

吳地方草品牌緣起明末清初民間大夫吳有性。

吳有性,公元1582年—1652年,字又可,吳縣洞庭東山人,是明末清初聞名遐邇的游醫。他四處行醫,為百姓看病,深得民心。大明崇禎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吳地戰亂又逢瘟疫橫行,十戶九死,民不聊生。吳有性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當即深入疫區,登門串戶,調查疫情,出診看病,觀察記錄並進行分析。

吳有性吳有性

為了尋找瘟疫病因、藥草藥材和治療方法,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妻子和兒子,翻山越嶺,一邊為當地貧苦百姓看病,一邊訪醫採藥,足跡遍布如今上海、吳中、吳江、嘉興、湖州和長興等地區。他將一路行醫所得記錄下來,《吳地方草》由此而生。

《吳地方草》是吳有性詳細記載其行醫看診過程的手冊,包括病戶名單、治療方法以及藥物秘方等內容。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多爾袞頒布剃髮令,清軍威逼利誘,吳有性不為所動,拒絕剃髮易服被處死。去世後,他生前好友在其遺物中發現《吳地方草》的書稿。

《傷寒實錄》《溫疫論》《吳地方草》是吳有性畢生醫學智慧的結晶。他在書冊中直言不諱,認為很多患者不是死於病,而是死於庸醫,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他也因此被師長不解,飽受同行排擠。“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他認識到一些傳染病的來源是自然環境和人與人的相互傳染,主張採用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他主張因人而異,辯證用藥,以人為本,並且認為醫者行醫治病,必須治本,標本兼治。他創建的三消飲、三原飲等中藥方現在仍在民間使用,為廣大吳地百姓帶來了福祉。

2003年春季,當非典(簡稱SARS)席捲中國大江南北的時候,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臨危受命,領導廣東省非典型肺炎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繼承和發揚吳地醫派的溫病學說理論和瘟疫治療經驗,並借鑑吳有性的達原飲藥方加以改進,為預防和治療非典做出了巨大貢獻。

吳地中醫理論,正是在醫學家和研究者們不斷看診治病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將傳統中醫精髓與現代西方醫學相結合,蘇州柳葉刀醫學科學研究院正是基於這樣的初心,建立吳地方草品牌,致力於為大家帶來更多“配方獨特、療效顯著”的醫藥產品。

蘇州柳葉刀醫學科學研究院蘇州柳葉刀醫學科學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