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勤

吳勤(1895-1942),原名吳勤本,廣東省佛山市近郊(今環市鎮)南浦村東莞地人。貧農出身,性愛武技,少年時曾師事佛山鴻勝館陳盛首徒錢維芳習武,且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名稱

吳勤

相關信息

吳勤烈士
民主革命時期,1923年為維護鄉親生命財產和地方治安,擬組織本鄉民團,為南海縣蓮華46鄉民團聯防總局局長陳恭受拒絕。後得當時佛山工聯會組織人的共產黨員梁復然與師錢維方支持協助,赴省將情向農工廳長廖仲愷報告,代申請組織南浦鄉農團,得獲批准成立。從此,吳勤更認識一切封建舊社會不可靠,遂決心跟著共產黨走,與反動勢力作鬥爭。
大革命時期,1924年在中共佛山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成立了廣東農運較早的革命武裝農團軍。同年在廣州農講所學習、為第二屆畢業生。1925年5月組織農民協會,任南海縣四區農民協會會長,領導農民民眾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開辦農民子弟學校,並協助佛山市工代會(錢維方為主委)推進發展進步工運,拘捕佛鎮大魁堂劣紳莫洳供等,清算他們貪污佛鎮義倉公款,打擊佛山商團罷市的鬥爭。1927年4月大革命失敗時,逃出虎口,以後仍堅決奔走南海縣大瀝、雷岡等鄉策動鄉農會繼續鬥爭,但均被鎮壓而失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任南海縣農民赤衛軍第2團團長,配合廣州起義,失敗後一度流亡香港,輾轉抵達新加坡,隱居于山塘巴何權家中,以耕種作掩護。1934年,日本侵略中國,人民掀起抗日鬥爭。遂從新加坡回港,與錢維方共同返國。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受黨委派回佛山一帶組織抗日武裝,所建立的抗日義勇隊打響了珠江三角洲敵後抗日的第一槍。1938年在順德、南海交界地方,組織一支“人民抗日義勇隊”,堅決與日軍作無情鬥爭。國民黨廣東省省黨部書機湛小岑及廣州市長曾養甫所聞,將吳勤所部編為廣東省抗日游擊第2支隊(簡稱省游二支隊),任支隊司令員,攻打日偽軍。1940年間將隊伍改造成為黨領導下的重要抗日武裝,屢立戰功,沉重打擊了敵偽的氣焰。先後在現海、順德、番禺、三水各縣攻擊日偽軍,消滅地主武裝,除姦殺霸,取得輝煌戰果。其中著名戰役,以三次保衛大良鎮,西海殲滅戰,奪取南村七星岡,進攻番禺市橋李朗雞偽軍及金橘嘴激戰等,使日、偽聞風喪膽。因此日、偽視為心腹大患,施以暗防毒手,欲除之而後快。1942年5月7日,日偽事前以重金厚祿收買了當時國民黨第3縱隊隊長林小亞,國民黨三青團敵後挺進隊大隊長梁汝泉、李部偽軍李德明等人,乘是日吳勤因事到陳村之機,預先埋伏在陳村“水枝花”(地名)步頭岸邊。中午後,果見吳勤夫妻和隨員由對岸乘艇渡河而來,當吳艇駛至中流,即放機槍掃射,吳勤等猝不及防,當場中彈身亡,時47年。事後,廣游2支隊改由林鏘云為司令員,後改名珠江縱隊,直至1945年抗日勝利而結束。
吳勤忠誠於黨的事業,為人民解放事業奮鬥不息,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的好兒子,人民永遠懷念他。1949年佛山解放後,南海縣府和佛山市府,遂在南浦鄉前(現市城區大福路尾大橋頭附近,建設一座“吳勤烈士陵園”,刻碑記其一生革命事跡,以供憑弔和啟發後人。1982年重修,墓園一片蒼松翠柏,莊嚴肅穆的陵園內,有吳勤、鄧卓英和吳儉本烈士的陵墓,為灰沙水泥砌築,墓前矗立著5.3米高的鋼筋混凝土紀念碑,上有林鏘雲題“吳勤烈士之墓”,碑前左右各有小亭。是佛山人民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