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奇石

吐魯番奇石

吐魯番是新疆最大的產石區之一,生產了多姿多彩的風礪石,聞名石界,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二。艾丁湖彩玉越來越受到全國奇石愛好者的青睞。新發現的吐魯番綠陶石以溫潤的色澤,天然的包漿,形成了古樸典雅的風格,在近幾期的區內外的大獎中,多次獲得多個獎項,並在全國的奇石刊物中多次宣揚。火山岩、瑪瑙石、艾丁石、艾丁湖戈壁紅、瓜形石雪山翠、泥石、艾丁湖珊瑚化石及各種礦物晶體、木化石、吐魯番玉、隕石、古果化石等奇石新品種的發現。一定會滿足社會各界的賞石願望,彰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吐魯番的巨變

吐魯番四面環山,北接天山、南連崑崙山脈,是世界上最低的內陸盆地。地面除了稀少的綠洲,便是浩瀚的大漠戈壁。吐魯番,這片乾燥的土地,俗語中的“火洲”。時值六、七月份,剛剛走進這片神奇土地的人們,感受著熱風的燒灼,覺得其熱難熬,但誰會想到,在距離今天2.25億萬年前,這裡卻是一片煙波浩淼的大海。茫茫海水之中,來往遨遊著一群古代鱈魚,與他們相伴的,是生活在水中的種種無脊椎動物和五彩的珊瑚。
打開吐魯番歷史變遷的,首先是我們的生物學家。50年代初,在吐魯番大河沿的桃園子小村,發現了距今2.25億萬年到1.85億萬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岩層的大片鱈魚化石群。1993年,在施工的蘭新鐵路複線工程吐魯番飛躍車站工地,發現了巨犀和與之共生的石化龜鱉類化石。近幾年在艾丁湖南岸發現大量的種種無脊椎動物、樹木和珊瑚化石。這些足以證明吐魯番曾是一個水草豐茂的地區。
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滄海桑田,從遙遠的過去煙波浩淼的泱泱大水、灌木、茂林相續的沼澤,到今天極度乾燥的盆地,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吐魯番大地,經歷了多少人們還難以想像,也難以盡述的巨變。只有那堅硬的石頭在大漠中於強風的對壘孕育出的奇石在向今天的人們慢慢的訴說著曾經有過的地球史的滄桑。

大漠戈壁石的分類

由於吐魯番特殊的地理環境,盛產“大漠戈壁石”。大漠戈壁石其主要成份為石英,形成年代一般為1億年至10億年,屬矽質,硬度為6.5-7.0,結構緻密。從地質上分,可分為瑪瑙石、碧玉石、玉髓、木化石、千層石等。色彩以灰色多見,伴有約白、黃、黑、青、褐等。

大漠戈壁石的枯竭

這些年來,大漠戈壁石以驚人的速度從西部走向祖國和世界各地。據不完全統計,自1994年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收藏家和賞石界,從吐魯番收購大漠精品達數百方、一般石品逾千噸。由於大漠石資源面臨枯竭,存世量很少,所以市場行情明顯看好。

石的影響

在人類出現之前,石是以自然形態存在於自然界。人類出現之後,石便走進人的生活,融入社會。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石文化應運而生,特別是近一兩個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和對精神財富追求的日益增強,藏石、觀石、賞石、評石以一種高雅文明的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