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跡錄

考《穆天子傳》,稱乃“為銘跡於元圃之上”。 魏張晏注《史記·儒林傳》,據《伏生碑》,知其名勝。 晉灼注《漢書·地理志》,據《山上碑》,知黎陽在黎山之陰。

古籍簡介

《名跡錄》·六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四庫提要

明朱珪編。珪字伯盛,崑山人。舊本或題曰元人。觀其首列洪武二年崑山城隍神誥,升於元代璽書之上,即徐堅作《初學記》,以唐太宗詩冠前代諸詩之例。
又顧阿瑛至洪武中尚隨其子徙臨濠,而書中有其墓志銘,其為明人確矣。稱元人者,誤也。珪善篆籀,工於刻印,楊維楨為作《方寸鐵志》。鄭元祐、李孝光、張翥、陸友仁、謝應芳、倪瓚、張雨、顧阿瑛諸人,亦多作詩歌贈之。又工於摹勒石刻,因裒其生平所鐫,編為此集。題曰“名跡”者,其序謂取《穆天子傳》“為名跡於弇茲石上”之義。考《穆天子傳》,稱乃“為銘跡於元圃之上”。其字作“銘”不作“名”,珪殆以《說文》無“銘”字,故改“銘”為“名”。然銘非弇茲所稱,乃記其跡於弇山之石,又無名字,不知珪所據何本也。漢代諸碑,多不著撰人、書人,刻工尤不顯名氏。自《魏受禪碑》,邯鄲淳撰文,梁鵠書,鍾繇刻字,是為士大夫自鐫之始。歐陽修、趙明誠等輯錄金石,僅標題跋尾而已。
自洪适《隸續》備列碑文,是為全錄刻詞之始。若自刻其字而自輯其文為一書,則古無此例,自珪是編始也。首誥一篇,御製祭文五篇,璽書七篇。蓋尊帝王之作,不敢與臣庶相雜,雖篇頁無多,而自為一卷。用元好問《中州集》冠以御製兩頁自為一卷例也。次碑十四篇,記二十九篇,墓表一篇,墓碣五篇,行狀一篇,壙志二十三篇,墓志銘二十四篇,雜刻字畫二十六種。末為《附錄》一卷,則皆一時贈言也。原目注闕者,凡《石室銘》、《三佳銘》、《靈槎詩》、柯敬仲《題桃花鳥詩》四篇。今有錄無書者,又御製祭文五篇,璽書七篇,碑八篇,記十四篇,碣一篇,行狀一篇,壙志十四篇,墓志銘二篇,雜刻六種。其元《故處士易府君壙志》一篇在《故宜人李氏壙志》前,而目錄列《青村場典史沈公壙志》後。又《金粟道人顧君墓志銘》後有《故王子厚墓志銘》一篇,而目不載。蓋傳寫訛脫,非其舊本矣。魏張晏注《史記·儒林傳》,據《伏生碑》,知其名勝。晉灼注《漢書·地理志》,據《山上碑》,知黎陽在黎山之陰。其曰陽者,兼取河水在其陽之義。唐司馬貞注《史記·高祖本紀》,據班固《泗上亭長碑》,知“母媼”當為“母溫”。宋方崧卿作《韓文舉正》,亦皆以石本為據。
而歐陽、趙、洪諸家,以碑證史傳舛誤者,尤不一而足。是編所錄,皆珪手鐫,固愈於年祀綿邈,搜求於磨滅之餘者。如元末郭翼,諸書載其洪武中出為學官,非得是書載盧熊所作翼墓誌,不知其卒於至正二十四年,未嘗改節仕明也。足見其有資考證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