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的先身是德國醫生寶隆博士創辦上海德文醫學堂,後於1913年設衛生學館,2000年5月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市城市建設學院等高校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學院介紹

公衛院標設計公衛院標設計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歷史可溯源至上個世紀1907年,德國醫生寶隆博士創辦上海德文醫學堂時,即有由德國江哥斯博士講授公共衛生學課程,後於1913年設衛生學館,其後雖迭經歷史變遷,衛生學館仍以它頑強的生命力保存下來並發展著。1951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隨醫學院由上海內遷至武漢。1953年,正式招收公共衛生專業本科生暨建立衛生系,從此揭開了同濟公共衛生教育的新篇章。1986年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0年5月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市城市建設學院等高校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五十年漫漫征途,風雨歷程,上下求索,歷經滄桑,一次一個歷史性的跨躍、一程一座豐碑。1981年,獲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9年,環境衛生學(環境醫學)學科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1997年,國家重點學科點環境衛生學和校級重點學科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順利通過“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評審;1998年,獲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1年,學科調整後的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學科點再次躋身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行列;2002年,被批准為首批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MPH)教育試點單位。


科系與師資

公共衛生學院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召開公共衛生學院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召開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現設有6個系、1個研究所、1個實驗教學中心: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社會醫學系、衛生毒理學系,環境醫學研究所,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擁有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環境保護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各1個,有3個國家級資質評價檢測中心:保健食品功能學檢測中心、農藥毒理評價研究中心、環境影響評價中心,2個跨學科研究中心:同濟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傷害控制研究中心。

公共衛生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以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講座教授、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堅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70人,其中教師96人,有教授26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54人,教師中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有全國高等醫藥院校預防醫學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委員,有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命審題委員,有20多位教授在全國性學術機構和省級學會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員職務。

綜合辦學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有很強的綜合辦學實力。設有:預防醫學專業及環境醫學、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衛生統計4個專業方向,2003年獲準試辦醫療保險、衛生檢驗檢疫、社區心理衛生3個後期分化專業,已形成集全日制本科、碩士、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後和成人教育、網路教育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多年來,學院始終以時代重託為已任,高擎教育改革的大旗,全面抓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不斷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了大批覆合型、高素質人才,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

研究方向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瞄準預防醫學國際最先進的研究方向,積極開展科學研究。80年代以來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0餘項次,其中部省級科技進步獎76項,發明獎10項,專利獎5項。發表科研論文3000餘篇,其中67篇在國外期刊發表,被SCI、EI、ISTP收錄論文50餘篇。目前,學院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包括“973”、“863”、“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5項。

對外開放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瑞典、日本、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關係,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有10多位海內外知名學者被聘為學院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派出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百餘人次。

披著新世紀霞光的公共衛生學院,將發揚“團結、求實、嚴謹、進取”的優良校風,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為建設國際知名的公共衛生學院創造新的輝煌。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歷史沿革

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歷史悠久,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公共衛生早期教育發展,二是教學、科研機構的發展。

公共衛生早期教育

公衛院標設計公衛院標設計

同濟公共衛生學教育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西·寶隆(ErilchPaulun)博士創辦上海德文醫學堂的初期,即已開設有衛生學課程,由德國江哥斯博士講授。1913年6月始設衛生學館,並在寶隆醫院地基南邊正式建成德式三層樓房一棟,作為衛生學館和病理學館等用房。1932年10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增設公共衛生講座,由李宣果教授負責講授,衛生學館改為公共衛生學館。為了使研究公共衛生的學生有實習場所,同時也有益於公共衛生事業發展,1933年3月同濟大學醫學院與上海市衛生局合辦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及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時由李宣果教授任所長。同年,同濟醫學院為了推進公共衛生學的發展,保送醫學生林競成、孔麒到內政部衛生署公共衛生訓練班培訓,結業後分配到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工作。1935年同濟大學醫學院遵照教育部的規定,制定了新的教學計畫和有關規則,其中規定醫學生最後一年實習,必須安排一個月的公共衛生實習,因而有李宣果教授帶領高年級醫學生到北平考察公共衛生約一個月。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因毀於上海“八一三”戰火而被迫停辦。同時,同濟大學醫學院離開上海遷移內地辦學,公共衛生學館主任由細菌學館主任杜公振教授兼任。抗戰勝利後,醫學院於1946年遷回上海。

教學、科研機構發展

1、上海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館(1947-1949)
1947年10月,同濟大學正式聘林競成(時任附屬中美醫院院長)為同濟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公共衛生學館主任,此後學館有了較大發展,人員不斷增加,先後調入林壽梧、周德、張國高、張求精、陳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蓀畢業留校分配到公共衛生學館工作,同時還培訓了一批公共衛生技士和護士,如李植正、王祖銘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

2、中南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館(1950.2-1955.5)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9月份同濟大學醫學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漢口協和醫院合併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是年,在中南區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的領導下,學院與武漢市衛生局共建武漢實驗衛生所,作為公共衛生實習基地(所址:漢口瑞祥路1號,市傳染病院原址),由張求精任所長、陳炎磐任副所長,並派人參加各業務組工作(如周德、張國高、李植正、王祖銘、金珊英、史可一等)。

1953年因籌備教學需要,張求精被調回學校,先後由陳炎磐、周德任所長,該所於1954年改為江岸區衛生防疫站。1955年因建系及進行衛生專業教學,大部分人陸續調回學校,只留少數人員如李植正、史可一等,將人事關係轉到武漢市衛生局,但仍保持與江岸區衛生防疫站協作關係,作為學生實習和科研基地。公共衛生學館部分人員遷漢後,1951年就開始承擔中央衛生部下達的教學任務,如全國公共衛生學高級師資進修班(15人,1951—1952)、衛生幹部專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衛生醫師專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擔醫療系本科、專科公共衛生學課程和畢業實習的教學任務,1953年正式招收首屆衛生系本科學生。為了籌辦衛生系和準備衛生專業課教學,1953年5月決定將公共衛生學館人員分為幾個小組:即保健組織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和勞動衛生學4個教學小組,營養衛生學、婦幼衛生學和學校衛生學,因當時人數較少,組成一個聯合小組,在衛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擔醫療系學生衛生學教學任務。

3、武漢醫學院衛生系(1955.6-1985)

同濟醫學院同濟醫學院

解放後,黨和國家政府十分重視衛生防疫人才的培養工作,五十年代初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衛生部決定集中力量,在全國先辦好六個衛生系。1955年山東醫學院和浙江醫學院衛生系撤銷,二個醫學院衛生系部分教師及學生約250人調整來漢與公共衛生學館合併,準備建衛生系。

1955年5月13日衛生部下達[1955]衛教字第54號文,同意我校建立衛生系、醫療系和基礎醫學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衛生系,由林競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後由蔡宏道接任),按照衛生部頒發的教學計畫設立了7個教研組:保健組織學(主任林競成兼)、流行病學(主任張求精)、衛生學總論(主任蔡宏道)、環境衛生學(主任林壽梧)、勞動衛生學(主任陳炎磐)、營養衛生學(主任劉毓谷)、學校衛生學(主任朱文思)教研組。並先後建立了黨、團、工會及系學術委員會等組織,金振濤同志為首任黨總支書記,衛生系在黨總支領導下進行工作,同年,衛生系教學樓(面積約2800M2)峻工。

1957年,首屆四年制衛生專業本科生畢業(之後改為五年制),留系任教達26人,又從外地調入一些教師,大大充實了衛生系的師資隊伍。1956年,為了適應科學研究工作發展的需要,經衛生部中央衛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勞動衛生研究組,組織全校有關單位如勞動衛生、環境衛生、營養衛生、保健組織、生理、生化、內科等教研組,開展協作進行勞動衛生(工廠衛生)調查研究工作,衛生部每年撥給經費,並有專職人員編制。1960年由於國家經濟困難,勞動衛生研究組撤銷,部分人員和設備調往有關單位。

1962年,為了加強衛生專業臨床教學,經醫學院領導同意,由兩個附屬醫院抽調內、外、婦、兒、眼、耳鼻喉、皮膚科教學人員14人,組成衛生系臨床教學小組,負責衛生系學生臨床教學工作,教學基地設在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學生借住在市糧食學校,教學辦公室也設在糧食學校,設秘書及輔導員各1人、工作人員和工人各1人。1963年,根據衛生部通知,由我院蔡宏道教授組織主編全國教材《衛生學及衛生檢驗技術》。1968年“文革”期間,衛生系臨床教學小組撤銷,各科人員回醫院工作,其他人員分別調往有關單位,衛生系學生臨床教學工作由附屬第一、二醫院分擔。

衛生系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960—1961年與武漢市礄口區衛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協作,1965年又與礄口區一些工廠、街道、學校進行協作,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教學。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即停課搞運動,這些教學活動被迫中斷,當年也中斷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系108名教職工,除下放農村安家落戶、去“五七”幹校農場勞動及下鄉辦教學點外,留系人員基本上分為衛生防疫和職業病防治兩大組。1972年衛生專業恢復招生工作(三年制)。為適應當時形勢及教學需要,1973年對衛生系組織機構和人員進行了一些調整,主要是撤銷原有的衛生學總論教研組和學校衛生教研組(1977年恢復),將保健組織學教研組改為衛生統計學教研室,勞動衛生學教研組改為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教研室,營養衛生學教研室改為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流行病學和環境衛生學教研組分別改為流行病學教研室、環境衛生學教研室。1973年7月醫學院臨時黨委決定由馬駿凱、劉學倫(1978年調學校科研處)、吳植恩、王峰同志任衛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衛生系主任。

1970年12月根據國防工業發展需要,學校組織衛生系及兩個附屬醫院部分醫務人員成立325會戰工業衛生科研組,承擔七機部“325會戰”任務。1973年3月學校領導決定該組劃屬衛生系領導。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與石油化工局批准原科研組建325工業衛生研究室,並修建科研樓房一棟。1979年“325會戰”下馬,學校下達檔案將325工業衛生研究室改為工業衛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與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教研室實行統一領導。自1973年起,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教研室即與有關工廠協作,建立了職業病門診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屬第一醫院(協和醫院)設立職業病病房,1985年9月根據衛生部(85)衛科教高學188號文,與協和醫院合作將原有病房擴充,並指派專人參加職業病專科門診。1985年衛生部(85)衛防13號檔案決定我校為華中地區職業病防治和人員培訓中心。

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期,環境科學在我國經濟生活領域興起,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人群健康損害的發生,在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確立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國務院[1973]158號檔案中要求“有關大專院校要設定環境保護專業和培養技術人才”,我院在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也深刻體會到環保專業幹部缺少,為推進環境保護事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在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的支持和領導下,從1973年開始連續舉辦了6期環境污染與衛生監測中高級培訓班,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隨著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急需擴大隊伍,輸送高級專業人才,1978年,經湖北省教育局[教醫(78)17號文]及衛生部[(78)45號文]批准正式建立“環境保護衛生專業”,同年開始招收5年制本科學生33人,1979年衛生部在成都“醫學教育規劃”會上將其更名為“環境醫學”專業。同時,醫學院批准在環境衛生學教研室的基礎上增建:環境流行病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毒理學、環境監測學4個教研室和環境醫學概論、環境醫學統計、環境與衛生工程3個教學小組,為了保證衛生專業教學任務的完成,又組建了環境衛生學教學小組。1985年世界銀行給衛生部貸款選定環境醫學專業為特殊項目,並認定為全國環境醫學培訓中心,貸款近30萬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學科研高檔儀器。

自80年代起,為了適應科學研究的發展,學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0年衛生統計學教研室建立社會醫學研究室,1983年,流行病學教研室設立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室,1985年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和兒童少年衛生學教研室相繼成立相應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職業醫學研究室,1988年學校批准成立職業醫學研究所,1994年環境衛生學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學研究室。

1984年開始籌建婦幼衛生系,1985年學校正式招收婦幼衛生專業本科學生,籌建期間舉辦婦幼衛生進修班2期、婦幼衛生專業證書班1期,組織編寫、出版專業教材8種。1984年,醫學院黨委決定衛生係為處級業務部門並決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張餘慶任系副主任。

4、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986-2000.4)

1985年衛生部批准同濟醫學院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1986年批准衛生系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2月學校正式任命文歷陽副校長兼任院長,陳世蓉任總支書記、常務副院長及任命社會醫學研究所和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副所長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

1986年衛生部批准成立社會醫學研究所,下設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學、居民健康、婦幼保健、老年醫學、國際保健5個研究室及《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編輯部。1987年,學校黨委批准,社會醫學研究所試辦健康教育後期分化專業,首屆學生10人。1989年,學校批准衛生統計教研室試辦衛生統計學後期分化專業,首屆學生12人。1991年根據教學需要,學校批准增設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員編制不變,衛生統計學教研室改為衛生統計與社會醫學教研室。

1987年,國家教委(87)教高字015號《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醫藥本科專業目錄》檔案中,將環境醫學專業列為國家統招專業(編號0202)開始在全國招生。1989年,國家教委(89)教高字021號通知,批准環境衛生(環境醫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因為當時學科目錄中環境醫學專業不是一級學科)。1993年,學校批准成立環境醫學系。1976年醫學院臨時黨委批准,成立了環境毒理學研究室。從80年代初,該研究室開始承擔農業部及下屬單位的新開發農藥產品的毒理學評價工作,1997年,學院整合優勢力量,向農業部、衛生部申報農藥毒理程式評價資質,獲準承擔1-4階段的評價工作。

1988年5月,學校批准將1982年成立的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併入公共衛生學院統一領導。1990年9月,為了加強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經學校研究批准成立“預防醫學”教研室,隸屬公共衛生學院管理。

1991年在婦幼衛生專業的基礎上,成立婦幼衛生系下設三個教研室:婦女保健學教研室、兒童保健學教研室、婦幼信息管理學教研室。為了適應我國婦幼事業的發展,於1995年開始招收婦幼衛生大專班(三年制)學生,於1997年開始招收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研究生課程班學生。

1993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掛牌我校,陳學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長。同年,由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流行病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衛生統計學、兒童少年衛生學、預防醫學、環境衛生學七個教研室組建成立了預防醫學系,還成立了環境醫學系,衛生事業管理學系,至此公共衛生學院轄四個系:預防醫學系、環境醫學系、婦幼衛生系、衛生事業管理學系,三個研究所:環境醫學研究所、社會醫學研究所、職業醫學研究所和一個中心: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成為擁有多種專業,不同層次教學和能開展較為廣泛領域科學研究的公共衛生教學、科研、培訓基地。

1997年,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室經多年努力通過湖北省計量認證,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學檢測中心”,並於1998年5月獲衛生部批准,承擔保健食品功能學與毒理學的檢測、評價工作。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學檢測中心以優異的成績、較好的儀器設備和出色的管理,再一次通過衛生部專家組的複審。

5、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2000.5-)

2000年5月,根據國務院、國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濟醫科大學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城市建設學院等四校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正式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2001年,根據國家教育部招生目錄,學校院系機構進行學科重組、調整,公共衛生學院設6個系、1個研究所和1個教學實驗中心,衛生事業管理學系和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劃出,實驗醫學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室整體併入環境醫學研究所。同年,醫學院進行改革,對行政管理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和教育職員制,我院有6位同志競聘到領導崗位,有8位同志聘為教育職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