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禮義

司禮義

the the the

司禮義司禮義
司禮義(Paul Serruys)神父,比利時裔美國籍。是天主教聖母聖心會的學者,專治中國古代語法和聲韻學。前後十餘年在中國內地以及台灣的生活體驗,使他對中國十分熟悉,加上他是中央研究院研究殷墟文字的學者,他對中國語言、文字、民俗的研究,已有五十年之久。從1930年起,司神父開始習中文,曾經是趙元任、陳世驤兩位語言學家的學生;一九五五年得柏克萊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學博士,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臘文、拉丁文,熟諳中文、西藏文、蒙古文、梵文、日文。1937年,他到中國內地北方,一面傳教,一面做中國民俗研究、歌謠收集工作,並用英、法、德文等多種語言,發表過學術論著三十餘種。如今比利時天主教“聖母聖心會”圖書館收藏的有關中國的各種圖書,其中大約三分之一是漢文。漢文圖書的主要來源是三位在中國傳教的神父個人藏書匯集在一起,即1930-1936年在河北西灣子教堂的司律義和1931—193年在河北西灣子教堂的司禮義兄弟倆,主要書籍是關於中國語言文字、甲骨文、金文及史書。
他所加入的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是以比利時的司各特(Scheut)為總部,故該會又稱為Scheut Missions。十九世紀中葉後,中國的門戶洞開,而比利時也由於工業革命成熟,國力充沛,有條件向外發展,當時天主教會內也興起了一股新的傳教熱忱。比利時的南懷義(Theophile Verbist),原是一位教區神父,因接觸聖嬰會的工作而認識中國的貧窮與缺乏孤兒院的問題。1862年他創立了「聖母聖心會」,立志前來中國傳教,得到教廷的同意之後,接管由遣使會分出來的蒙古宗座代牧區。
從司禮義對漢學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國文化通過傳教士從中國到歐洲再到美國,這其中很有意味地運用了中國文化傳播方式中的家學模式,說明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美國漢學的形成,除了繼承歐洲的傳統以外,還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學者,這是與歐洲漢學不同的重要一面,也是美國漢學能夠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從華盛頓大學中國學者的出身和研究方法看,很可以看出漢學國際化的發展進程。這些學者有一個共同點,即都畢業於中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又都留學美國,受過西方學術的嚴格訓練。這對於漢學的現代學術規範的建立,以及漢學走向世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證。
59號為司禮義59號為司禮義
後來司禮義神父應劉振修女之請,在華大信友中心為部分華語教友舉行彌撒。通常出席者,除劉修女本身,尚有輔仁大學出身的賈太太、講台語的劉江彬、張美志姊妹、陳太太(Angela)、 溫太太(Agnes)、李教山夫婦、劉德善夫婦,以及後來抵達的唐凱琳修女等等。那時候西雅圖仍然沒有華人神父。這便成了SCCC的前身。
司禮義部分著作:
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s(《關於商代卜辭的語法》)
Stud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s (《商代卜辭語言研究》)
On the System of the Pu Shou部首 in the shuo-wen chieh-tzu《說文解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