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蠟石

台山蠟石

台山蠟石,又稱台山黃蠟石,是指外觀呈蠟狀質感且未黃紅色或者近似黃紅色、主要產於廣東省江門市的台山市北陡鎮、四九鎮一帶的石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台山蠟石與台山玉有本質分別,蠟石可能玉化,也可能沒有玉化、就是純粹的石頭。內部已經玉化的台山蠟石是台山玉的一個品種;台山玉中的烏鴉皮品種和冰皮品種許多不是蠟狀質感,色彩也不是黃紅色或者近似黃紅色,不能叫做蠟石。台山玉呈透明-半透明—微透明,隱晶質結構,顆粒很細,粒徑約4-12μm;未玉化的蠟石不透光,顯晶質結構,顆粒粗大,大部分結構粗松甚至有空洞。

簡介

台山蠟石 台山蠟石

該石由溶岩演變而成,多數石表現出通透的玉質,晶瑩濕潤、絢麗多姿,品質與潮州蠟石相似,且色彩更加鮮艷、豐富。有黃蠟、黑綠蠟、白蠟、花蠟、根狀蠟、凍蠟、彩沁蠟石種類。近年在沿海島嶼還發現透明度較高的紅、白蠟石。台山蠟石多以黃色為基本色,故又稱黃蠟石,其石質濕滑細膩,久經把玩,包漿滋潤,極富靈氣。

台山蠟石分布於台山部分鄉鎮,蘊藏量豐富,尤以北陡鎮的蠟石質優而形美。北陡所產的蠟石質地堅密細膩、濕潤凝重,形狀奇特、角圓面滑,色彩鮮艷豐富;石上紋理波浪起伏,有褶有曲,變化有致;石姿堅實,曲直輪廓清晰,凹凸明顯;造型靈秀飄逸,雅致可人。北陡鎮黃花灣、雙耳坑地區所產的凍蠟和彩沁蠟石,其通透狀態、顏色、質地、硬度及濕潤程度猶如新疆和田玉;北陡鎮那琴灣一帶山中所產優質黃色蠟石,被玩石家稱為"佛光靈玉"。

北陡鎮方圓幾百平方公里的地下都是由花崗岩、雲母岩等構成。由於地下岩漿湧向上述岩脈的縫隙間,並與周圍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和混合,形成了不同質地和色彩的石英質礦物。產於北陡散石灣、黃花灣、雙耳坑等南北走向山脈中的蠟石大都呈籽玉狀形態,質色光滑純正。

內部已經玉化的蠟石舉例 內部已經玉化的蠟石舉例
內部未玉化的蠟石舉例 內部未玉化的蠟石舉例

來源歷史

台山蠟石 台山蠟石

台山蠟石由潮州人陳森源於1996年秋在北陡鎮那琴村散石灣海邊的石山坑裡首先發現,這種金紅色的石頭有晶瑩細膩的玉質和絢麗的色彩,後被人冠名為"台山蠟石"。北陡鎮是台山市最南的一個鎮,那琴村則位於該鎮最南端,呈山脈地形,連綿起伏,延伸至海邊。那琴有近千條山坑,出產蠟石的山坑有幾十條,但產量較多、特色鮮明的黃蠟石主要分布在散石灣、銅鼓坑、三夾水、雙耳坑、大水坑等,其中最早發現的是散石灣,最近發現的則是大水坑地區。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珠寶玉石鑑定中心曾對台山蠟石的兩個樣本作過檢驗,鑑定為"多晶石英質玉"和"黃玉髓",所以,內部已經玉化的台山蠟石是台山玉中的一個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