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仙正寺

古剎仙正寺

仙遊縣蓋尾鎮仙潭村與仙溪村境內,有一座尋常小山,卻因一處明代石刻和一座名曰“仙正寺”的古剎而顯得非同尋常。石刻位於此山南麓崖壁之上,鑿有“第一山”三個碩大的楷體字,字型古樸大方、雄渾蒼勁,左上及右下的落款也清晰可辨,上刻“明嘉靖辛亥年六月朔旦,廖雲龍筆勒。”該石刻已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化第一山

興化第一山 興化第一山

石刻位於此山南麓崖壁之上,鑿有“第一山”三個碩大的楷體字,字型古樸大方、雄渾蒼勁,左上及右下的落款也清晰可辨,上刻“明嘉靖辛亥年六月朔旦,廖雲龍筆勒。”該石刻已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正寺介紹

仙潭、仙溪位於仙遊縣城以東二十公里處,毗鄰城廂區華亭鎮油潭村,自古以來就是莆仙交界處的一個重要驛站。據莆田縣誌載:廖雲龍,明嘉靖三年(1523)莆田進士,官至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知府。有日前往仙正寺拜佛,見其山體獨特,走向與眾不同,由此往南深入木蘭溪中,扼住莆仙古驛道和木蘭溪河道,堪稱咽喉地帶,且地理位置重要,乃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莆田進入仙遊的第一座山。故揮毫題寫“第一山”之字。

座落於仙潭、仙溪交界處的仙正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嘉慶丙辰年(1796)擴建,為一方名聞遐邇的佛門禪院。寺院坐東朝西,依山而築,次第展開,分上下兩建築群,左右兩闕並聯,建築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前殿的“兜率天宮”,供彌勒佛,大佛笑容可掬,無限慈祥。瞻拜者見之,皆生歡喜之心,世間的萬般煩惱全消,貪嗔盡去,心中異常寧靜。後殿為“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佛國尊者;兩廂為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各有神通。徜徉在佛門聖地,忽聽木魚聲起,耳畔梵音陣陣,天地間一片莊嚴。站在仙正寺前,山風拂面,空氣清新,但覺心曠神怡,疲憊全消……

據史載,仙正寺與抗倭英雄戚繼光、譚綸、俞大猷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倭寇兩萬餘人圍攻仙遊縣城。福建巡撫譚綸與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率兵前來救援。譚、俞駐軍俞潭(即今日的仙潭村),抗倭臨時指揮部設在仙正寺,謀劃殲敵之策。寺中僧人同仇敵愾,全力支持大明官兵抗倭,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讚歌。戚家軍駐紮河園,後移師石馬。同年十二月底,抗倭大軍兵分五路,幾番血戰,終於擊潰圍城倭寇,全殲來犯之敵,解救被擄村民三千多人,取得了仙遊大捷。嘉靖四十三年春,興化府在仙遊縣城南街等地建祠,刻石立碑,以紀念抗倭將士的豐功偉績。作為仙遊一戰的大本營,仙正寺所在地俞潭也建亭、立碑,表彰戚繼光等抗倭將士。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原因,該亭與石碑均毀壞殆盡,“石碑亭”遺址如今只存半隻石龜……

古剎傳奇故事

第一山還有著許多傳奇故事。明代清官林道南(今蓋尾鎮斜尾村人),他“和番”的故事更顯得神乎其神。有一次番王下戰書,要中原皇帝到番邦會盟,皇帝聞報,驚慌異常。奸臣趁機齊奏:“當朝賢臣林道南與陛下容貌相似,且善口才,只要萬歲宣他化裝出城,即可退敵。”皇上當即準奏。林道南將計就計,戴上龍冠,他當上“皇上”後,趁機下旨懲辦了許多不法奸佞。隨後來到番邦都城,見大門兩邊放兩桶水,便怒氣沖沖踢翻一桶說:“天下一桶(統)無二桶(統)”。宴席上,番王故意端出煮熟的人頭,林道南明知是計,就毫不猶豫夾住兩顆眼睛往嘴裡送,趁擦嘴時吐出包下放進長袖衣袋裡,番王和手下看了,都目瞪口呆。林道南泰然自若對番王說:“大明與爾等乃友好鄰邦,只要互不侵犯,和睦相處,便可互通有無”。此後兩國和好。後林道南辭官回歸故里,在第一山隱居……

仙正寺現狀

如今的仙正寺經多次修繕、保存完好,寺院巍峨壯觀,交通便捷,寺前寺後,怪石嶙峋,山下村莊隱約可見,時聞雞犬之聲,恍若人間仙境。實為一獨特的旅遊勝境,也是拜佛修真的好去處。正可謂“蘭溪碧水繞勝境,青山古剎耀陽林”。

值得一提的是:仙正寺董事會詹嚇義、黃金山偕主持釋圓空、助理定慈、定靜等多方籌措資金,今已建成盤山公路。後續工程,丞望四方善男信女,慷慨解囊,為仙正寺盡一份綿薄之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