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協商模式

前知識突顯是意義協商的基本概念化方式,作為不同級階概念整合的動因與成果,貫穿口譯思維過程。 因此,口譯語境隨著口譯認知發展而不斷變化,通過概念化運作,成為推動口譯思維進程的動態意義構建。 理論模型建立在對口譯思維過程概念體系進行論證的基礎上,並以認知語言學有關心智空間和概念整合的核心論說為立論框架,提出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協商原則,進而推導口譯思維過程的三階合成意義協商模式的結構性架構。

內容介紹

諶莉文的《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協商模式》的主題是剖析口譯思維過程的認知構建,主要內容關涉口譯思維理解、思維推進和思維重構的認知原則和認知機制,研究方法上採用理論思辨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多元定性研究路徑,旨在揭示口譯發生時的思維運作玄機,為最佳化口譯培訓與社會服務提供客觀依據。
口譯思維過程指口譯發生時的後台認知,聚焦正式會議交替傳譯(以下統稱口譯)所涉及譯員大腦思維過程的心智運作;意義協商亦稱概念化協同運作,指口譯心智運作的特殊意義構建,表征為涉及一系列複雜輸入維度的概念整合思維。《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協商模式》試圖說明,通過意義協商機制運作,譯員將動態感知的語言信息和交際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經驗信息不斷進行線上整合,獲得一連串思維頓悟。
截至目前,大多數針對口譯思維過程的研究(如信息加工、腦神經、認知心理等)都是圍繞口譯程式的串列加工進行反覆論證,而對於語言信息處理、記憶分析以及意圖實現之間的概念接口與概念化方式尚缺乏系統描寫,口譯思維過程所蘊涵的認知本質撲朔迷離。本研究以系統科學的自組織運動機理為整體觀照,以福柯尼耶(Fauconnier,1997)、福柯尼耶和特納(Fauconnier&Turner,1996,2002)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為視點,結合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及認知科學中描寫言語交際的基本原理,採用理論模式探討與實據論證相結合的辦法,考察口譯思維過程中不易察覺的概念化表征,並在此基礎上力圖構建圍繞意義協商機制運作的口譯思維過程認知模式。
本書旨在揭示系統與要素以及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構建具有解釋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譯認知運作模式,從概念層面把握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構建。基本理論假設是,口譯思維過程通過體現人類高度複雜經驗認知的概念化系統得到表征,其心智運作絕不是簡單和籠統的輸入一輸出機制,而是以動態、開放、立體的思維主體意義協商運作為核心機制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意義構建,體現為獨特的概念整合思維流程,且通過三階合成運作得到表征。口譯思維流程以心智空間為基本認知單位,涉及源語空間、感知空間、關聯空間、語境空間、理解空間、記憶空間和譯人語空間的概念合成運作,輸入維度涵蓋語言、交際和經驗三類相互關聯的範疇層級,通過意義協商,不斷進行合成運作,在合成空間出現一系列概念突顯。三個互為關聯的理論假說可以用來說明這一認知框架,它們分別是:前知識突顯假說、雙重語境連通假說和言效契合假說。本書試圖說明,意義協商作為口譯思維過程的基本運作機制,貫穿思維理解、思維推進和思維重構等一系列認知程式,在雙重語境連通的持續運作下,前知識結構得到不斷更新發展,最終實現言效契合的認知目標。
第一,前知識突顯假說。前知識突顯指長時記憶中程式化的知識結構,在口譯現場條件下被瞬間激活並迅速融人工作記憶,通過跨空間映射和合成運作,形成概念壓縮。前知識突顯是意義協商的基本概念化方式,作為不同級階概念整合的動因與成果,貫穿口譯思維過程。核心論點是:首先,前知識並非僅是現實的客觀反映,而是存在於口譯思維的任何階段並活躍於口譯思維網路的動態意義單位。其次,前知識突顯與主體性運作之間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活的關係。最後,前知識運作主要通過文化視角、語言結構與話語風格的激活與相關合成運作,促成新的概念突顯。由於意義協商運作,貫穿口譯認知過程的知識結構具有動態發展的概念特性。
第二,雙重語境連通假說。雙重語境連通指調出各類相關社會腳本參與口譯線上認知的概念化過程,其中在場概念(主要包括語言、技術與情景框架)與不在場概念(主要包括社會文化、情感與趨勢框架)的激活連通是產生系統整體效應的理據。口譯語境認知構建的認知理據是雙重語境連通,其運作方式形成口譯意義協商機制運作的重要概念化表征,說明口譯語境既不是外在的物質現實,也並不是內在的心理反映,而是通過雙重語境連通得到表征的系統構建。因此,口譯語境隨著口譯認知發展而不斷變化,通過概念化運作,成為推動口譯思維進程的動態意義構建。
第三,言效契合假說。口譯交際的目標是致力於不同認知主體的視閾融合,即言效契合。言效契合突顯了口譯言語行為認知中的主體間性意識。強調不同口譯主體間的交流互動是形成空間關聯的重要理據。口譯言語行為是非線性的、非靜態的、超語言的意義協商概念合成,言效契合得益於源語發言意圖在譯員思維產生的言後效果(概念突顯)和主體間性運作的成果(概念突顯)之間的跨空間映射以及連續性合成運作。主體間性體現了口譯概念整合過程中意義協商機制運作的理據,其概念化方式不僅提高口譯概念整合的效率,而且對實現言效契合的口譯目標產生積極影響。
為完成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的雙重任務,本書基於帕奇哈克(Pochhacker,2004)所提倡的多元定性研究路線,遵循“確定目標一提出方案一建立模型一分析結果一綜合評價”的系統論證過程。
通過演繹推理,確認“口譯思維過程是不同心理現實進行意義協商的概念整合,其認知路徑遵循口譯思維流程意義協商原則”這一基本假設,並將圍繞該假設的一系列論證作為具體研究目標。
研究方案包括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在理論探討部分,主要以近年國際會議口譯的音視頻材料為觀察語料,以當代認知語言學的概念整合理論為視點,結合語言哲學、心理語言學以及系統科學的整體思維方式,進行自下而上式探討,從口譯思維過程的語言觀、心智觀和整合觀三方面論證口譯思維過程的概念體系。
理論模型建立在對口譯思維過程概念體系進行論證的基礎上,並以認知語言學有關心智空間和概念整合的核心論說為立論框架,提出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協商原則,進而推導口譯思維過程的三階合成意義協商模式的結構性架構。
為完成模式構建並檢驗其效度,本書從第六章開始,圍繞意義協商原則,設計實證研究方案,對先前提出的研究預測進行深度檢驗,通過仿真實驗,建立可行l生實證資料庫,比較相關概念化方式對口譯意義構建過程的影響。
數據分析主要圍繞模式檢驗展開,首先採用變數賦值的辦法,科學量化關涉語言與思維操作的相關變數,然後開展實驗、訪談和問卷相結合的多元數據分析,針對職業譯員、受訓口譯人員和非職業受訓人員等被試組別的所有口譯現場樣本,進行意義協商範疇分類。為便於驗證,賦予影響口譯思維過程認知結構的要素權重,並將變數代入結構模式,通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假設檢驗。
最後對所獲得的結果進行評價,討論各變數在口譯概念整合不同階段的作用、相互關係和不同變化,綜合評價模式建構的最佳化與變數確定的合理性,補充和完善理論假設,推論本研究的結論。
總體而言,本書主要針對口譯心智運作的概念化本質,將口譯思維過程所具有的獨特意義構建納入意義協商框架進行考察。通過一系列努力,口譯思維過程中一些長久沒有明確解答的關鍵問題在一個系統的概念化框架下得以明晰,針對不同範疇群體的思維輪廓得以勾勒,隱匿於口譯思維過程背後的複雜意義構建逐步被揭示開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