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疳

口疳,病名。 ①指口腔病 ②為齲齒別名 ③經行口疳

口疳,病名。

①指口腔病。見《外科啟玄》卷八。多由陽明濕火熏蒸而發,常見於小兒。症見口內腐潰,或連及咽喉,疼痛不適,飲食有礙,手心熱等。治法:初宜清瀉濕熱,用清胃散加減。繼則健脾益胃,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②為齲齒別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齒斷不觸,自然膿血出。”

③經行口疳。婦女月經來潮前或經期,出現口舌生瘡,經後逐漸痊癒,呈周期性發作者,稱為“經行口疳”。其形成原因由心火熾盛、胃陰不足、脾腎陽虛等。

經行口疳的治療:

(1)中成藥

①青麟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②牛黃上清丸,每服9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於心胃火盛者)。

③牛黃解毒片,每服2片,日服2次(適用於胃火熾盛者)。

④龍膽瀉肝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於肝火上炎者)。

⑤知柏地黃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於陰虛火旺者)。

⑥金匱腎氣丸,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於腎陽不足者)。

⑦補中益氣丸,每服9克,日服2次(適用於脾氣不足者)。

(2)簡便驗方

①燈心、竹葉各10克,生地12克。水煎服(適用於心火上炎者)。

②石膏30克,知母、升麻各10克。水煎服(適用於胃火熾盛者)。

③石斛、元參各12克,升麻6克。水煎服(適用於胃陰不足者)。

④黃連10克,石菖蒲3克。水煎服(適用於脾胃積熱者)。

⑤黃芪12克,升麻、炒白朮各6克,肉桂3克。水煎服(適用於脾腎不足者)。

(3)外治法

①柿霜末,點患處。

②吳萸10克為末,用醋調敷足心(上方適用於虛證口疳患者)

③細辛為末,用醋調敷臍。

④冰硼散,點患處。

⑤青黛、黃柏各等分,為細末塗患處。

⑥西瓜皮燒炭含之,或塗患處(上方適用於實證口疳患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