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沃思之戰

Battle of Bosworth Field (1485年8月22日)

愛德華四世1483年4月9日去世時,他的兒子愛德華年僅12歲,不過此前他已指定他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作為小國王未成年時期的攝政官。愛德華四世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正住在拉德洛,與他的舅舅里弗斯伯爵安東尼在一起,而格洛斯特公爵則在英格蘭的北部。當時愛德華已經娶伊莉莎白•伍德維爾為妻,但伍德維爾家族聲譽不佳,已經很難控制倫敦的咨議會。伍德維爾家族無法阻止理查攝政,這是很清楚的,但是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攝政委員會來轄制攝政官的行動。他們很快就把新國王從拉德洛送回到倫敦。
幾乎在新國王離開拉德洛的同時,理查離開約克郡,於4月29日在諾丁漢與他的騎兵隊匯合。都鐸王朝的史學家們常常帶有偏見地將理查描寫成一個邪惡殘忍的怪物,而事實上,他並非如此。他對他的兄弟非常忠誠,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官和勇敢的戰士。他精明強幹,只是在利益面前太好衝動。他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典型產物:雄心勃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採取一切殘酷手段。
他的這一特點在與侄子在米德蘭相遇時充分暴露出來:他解散了新國王的威爾斯衛隊,逮捕了新國王的舅舅里弗斯伯爵、同父異母哥哥理察•格雷爵士以及新國王的侍從托馬斯•沃恩爵士(這些人以後均被處死)。在去倫敦的路上,他一再向這位不知所措的孩子表示效忠。他們於5月4日到達倫敦。
理查也許並沒有想在這個時候就給自己加冕,但他已下定決心,絕不允許任何人干擾他在新國王未成年期間的攝政統治;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一些仇視伍德維爾家族的貴族效忠於他。白金漢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愛德華三世第五個兒子的直系後裔,其野心不亞於理查。起初白金漢公爵給了他巨大的幫助,當6月中旬理查開始考慮自登王位時,白金漢公爵設法讓年幼的國王"更舒適地住進"倫敦塔。愛德華王后及其一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避難時,他又陪同理查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說服愛德華王后極不情願地交出了她第二個兒子約克公爵理察,讓他隨同他的哥哥住進了倫敦塔。這兩個孩子後來都死在了那裡,被害的時間很可能是1483年的秋天。
與此同時,白金漢公爵積極在倫敦為理查登基製造輿論,6月23日他甚至率領一個代表團晉見理查,對他表示效忠,希望他作為理查三世登上王位。新國王如期於7月6日加冕。但是3個月之後,白金漢公爵不知因何緣故(據推測很可能是出於強烈的野心)改變主意倒向了伍德維爾家族。他們與瑪格麗特•博福特(那時已與斯坦利勳爵結婚)取得了聯繫,並通過她為她被流放的兒子亨利•都鐸【亨利繼承王位的希望微乎其微,因為他的血統有點私生的味道。他母親是愛德華三世之子岡特的約翰(理查二世批准其姓博福特)的重孫女,他的父親埃德蒙•都鐸是歐文•都鐸和亨利五世的遺孀凱薩琳的兒子】在布列塔尼公爵的支持下率軍入侵英國作了準備。他們計畫在亨利入侵的同時由白金漢公爵在國內西部地區策動暴亂。亨利確實航行過海了(只是有些延誤),但是他到達普爾時只剩下了兩隻船,而且國內暴動已經失敗,白金漢公爵已被處決。亨利的入侵計畫雖告失敗,然而它卻告訴理查,與他爭奪王位的大有人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理查的王位變得更加不穩,他到處面臨著叛亂。1484年4月他的兒於威爾斯親王離開了人世,而且據說他的妻子再也不能生育。許多人都贊成約克家族的伊麗莎自與亨利•都鐸的擬議中的婚姻,他們把這看成是結束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爭鬥的一種手段,因為這種爭鬥太令人厭煩了。當在法國綁架亨利並把他交給理查的圖謀失敗後,亨利在英國的追隨者更多了。也許當理查獲悉長期威脅他的蘭開斯特家族的入侵肯定要到1485年夏天才會進行時,他多少感到輕鬆了一些。這一年的6月他住進了諾丁漢堡。他在主要公路上每隔20英里設一個驛站。通過這驛站他能與外界保持密切的聯繫。
亨利於8月1日從阿夫勒爾起航。隨他同行的有他的叔父牛津勳爵賈斯泊•都鐸和一些與他共同流放的騎士,他的艦隊滿載著大約2000名法國僱傭兵。他於8月7日在米爾福德港附近的米爾貝登入,這裡是他童年時就了如指掌的地方,好象他的偉大冒險注定要從這裡開始似的。他首先向哈弗福德韋斯特、繼而又向阿伯里斯特威斯挺進,並於8月10日到達那裡,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然後他繼續向東部和東北進軍,攻下威爾斯浦,並於8月15日占領了什魯斯伯里。這之後他又占領了紐波特、斯塔福德、利奇菲爾德、塔姆沃思和阿瑟斯通。8月20日他在阿瑟斯通宿營。
亨利離開法國在威爾斯登入,以及他通過威爾斯進入英格蘭的日期都是確定無疑的。但是,關於兩軍的作戰準備,戰鬥部署和戰鬥進程人們卻知之不全,甚至對戰場的位置究竟在哪裡這一問題人們最近還在爭論。目前,這些未知因素只有一部分得到了解答,大部分的問題需要靠我們通過對現有證據的仔細研究和對古戰場的縝密考證作出推測。
使大多數人較能接受的兩種說法是《克羅伊蘭編年史》和波利多爾•弗吉爾的描述。《克羅伊蘭編年史》的後續作者(其身份不詳)很可能參加了那場戰役,但是從他的描寫極其簡短來判斷,他可能所見不多。波利多爾•弗吉爾(一位義大利學者,1510年加入英國籍)的描述是現存的最有說服力的文獻,但此書是1506年之後應亨利七世的請求寫的,距那次戰鬥的實際發生有一個時代上的間隔,或許有點偏見。然而儘管弗吉爾在一定程度上作了些處理(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來真實地再現歷史事實的。
在途經威爾斯向前進軍的過程中,亨利無疑吸收了眾多的追隨者,無論是南方的沃爾特•赫伯特爵士,還是北方的威廉•斯坦利爵士,都沒有阻擋他。對他幫助最大的是迪內弗爾家族的里斯•阿普•托馬斯,他是卡馬森郡、彭布羅克郡及卡迪根郡中一個有權勢的大土地所有者。里斯是一個著名的蘭開斯特派的同情者,雖然直到8月13日亨利到達威爾斯浦時,他才帶著他的大部隊與亨利的部隊會合,但幾乎可以斷定,亨利在遠征前曾經與他有過聯繫。他給亨利計劃了能防止南面側攻的進軍路線。在什魯斯伯里,吉爾伯特•塔爾伯特爵士率領500名士兵加入了亨利的隊伍。此後,亨利的進軍路線主要是服從他爭取斯坦利兄弟--斯坦利勳爵托馬斯和他的兄弟威廉爵士--的需要。
與此同時,理查的情況如何呢?理查是於8月11日得知亨利登入的訊息的,當時他正在諾丁漢,更確切地說是在諾丁漢附近的貝斯克伍德洛奇。看來在威爾斯至少有一部分人是依然忠於他的,因為雖然當時英國有很好的驛站網(不過內地威爾斯驛站很可能不這樣發達),但要在4天之內騎馬跑200英里仍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他不久便得知,除了其他人之外,威廉•斯坦利也背叛了他;但是他對其兄弟托馬斯仍抱有一線希望。
理查對亨利輕易而迅速地通過威爾斯既吃驚又氣惱。在亨利抵達什魯斯伯里時,他尚未集結起他的全部人馬。斯坦利勳爵一直在蘭開夏視察他的莊園,東區的諾森伯蘭伯爵也行動遲緩。但是,當理查的快速行動部隊(騎馬偵察兵)向他報告,亨利已到達利奇菲爾德時,他意識到他不能再在諾丁漢呆下去了,因為叛亂者可能決定直奔倫敦。8月19日,保王派軍隊(包括那天率領部隊剛剛到達的諾森伯蘭伯爵)離開諾丁漢開往萊斯特。pQ
亨利從什魯斯伯里推進到斯塔福德,然後折向東南,經利奇苯爾德和塔姆沃思向阿瑟斯通推進。在利奇菲爾德和塔姆沃思,他收集了一些大炮,這些輜重影響了軍隊的推進速度,而在此之前,他的軍隊的進軍速度本來一直是很快的。在阿瑟斯通,亨利會見了斯坦利兄弟,但此次會晤沒有結果。8月21日,理查和亨利的軍隊都到達了接敵位置。亨利從阿瑟斯通推進到一個叫懷特穆爾斯的地方,這裡位於羅馬大道以北,距阿瑟斯通5英里;而理查則從萊斯特向西開進到了薩頓切尼西北的高地。
國王的營址很可能位於向申頓方向延伸約1英里的一個山樑的東北端。這裡是山樑的最高點,高達417英尺,因此可以使理查對周圍大部分地區看得清清楚楚。制高點安比昂山南面的那塊地方叫作雷德莫平原(這場戰鬥最初就叫雷德莫之戰),這場戰鬥發生時,這裡還是一片崎嶇不平未曾開墾的土地。山的東面和南面是一大片沼澤地,關於這片沼澤地的大小,多少年來人們的描述有許許多多。它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二:一是這裡是亨利想要與理查軍隊廝殺就必須避開的地方;二是斯坦利勳爵及其隨從的陣地就設在這裡。人們一致的看法是,這片地區為東西走向,從薩頓切尼南面不遠的地方延伸至安比昂山的西南面,從北到南的平均寬度為600碼,因此它是保護理查左翼的一道令人生畏的屏障。
安比昂山的西端距國王設營的地方1英里,這裡是這片地區最好的作戰場所。8月22日早晨,保王派軍隊很早就撥營向這一陣地進發。部隊很可能是成戰鬥縱隊前進和戰鬥的,諾福克公爵指揮前衛部隊走在最前,國王率主力部隊緊跟其後,無精打采的諾森伯蘭伯爵率領後衛走在最後。關於理查軍隊的人數,歷史學家的看法不盡一致,最高的估計認為有大約1.2萬人。這個數字很可能太高了,即使加上叛變者和逃兵,國王的軍隊也到不了1萬人。諾福克的前衛部隊大約有1200名弓箭手,他的兒子薩雷勳爵率200名胸甲騎兵構成其側翼。國王的主力部隊由鉤鐮槍手和長矛兵組成,以重騎兵為其兩翼。諾森伯蘭伯爵率領著大約2000名鉤鐮槍手。理查的大炮可能分配給了諾福克部隊南面的左翼部隊。
亨利•都鐸的軍隊從法國揚帆過海的時候只有2000名法國僱傭兵和少量的流亡夥伴,而他到達懷特穆爾斯的時候,人數已經增加了一倍多。在開戰前不久,由於約翰•薩維奇爵士(威廉•斯坦利的女婿)以及其他重要叛逃者趕來投奔,這個數字又有所增加。即使如此,除斯坦利兄弟外,他的軍隊總數也不超過5000人(斯坦利兄弟大約掌握有4000人,他完全有理由希望他們站到他這一邊)。亨利要想獲勝就必須得到斯坦利兄弟的合作,然而自從阿瑟斯通會晤之後,直到戰役勝利,亨利一直無法與斯坦利兄弟再次會見,每次亨利請求合作,他倆都給予模稜兩可的回答,在最後一刻到來之前,他們一直是令人惱火的未知因素。
亨利向安比昂山開進的情況大概和理查差不多,也是以騎兵為兩翼成戰鬥縱隊前進,牛津勳爵指揮前衛部隊,亨利和彭布羅克勳爵(賈斯珀•都鐸)率主力跟進。牛津勳爵沿著沼澤地邊緣前進,不知不覺發現自己已經來到了安比昂山腳下,與在他上面的諾福克公爵的弓箭手相距僅幾百碼。這樣的時刻一定令人非常不安,但他以令人讚嘆的沉著,把他的前衛部隊展開成弓箭手在前,鉤鐮手在後的戰鬥隊形。吉爾伯特•塔爾伯特爵士在右翼指揮從什羅普郡征來的士兵,約翰•薩維奇爵士在左翼指揮威爾斯人。都鐸的右側有沼澤地掩護,但左側極易受到攻擊。
亨利不是一個真正的武士,看來他在這次戰鬥中所起的作用並不大。入侵者一方實際上指揮作戰的是牛津勳爵。牛津勳爵打算將手下人全部投入戰鬥,因此,當戰鬥剛一開始,牛津勳爵便用大炮猛轟對方。而與此同時,諾福克公爵一方的弓箭也雨點般地射向牛津勳爵的前衛部隊。一般說來,先打炮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鼓舞先頭部隊,激勵他們儘量接近敵人,使他們敢於以較為適當的方式與敵人短兵相接地拼殺。然而這次炮擊剛開始不久便奇怪地中斷了。牛津勳爵害怕在他的整個部隊展開成戰鬥隊形之前被敵包圍,便下了一道嚴格的命令,任何人不準向前超過他的軍旗10英尺。這種似乎不合情理的躊躇,起初使諾福克公爵的士兵為之一驚,他們懷疑其中有詐。結果在兩軍發起進攻之前,出現了一個短暫的間歇。
戰鬥持續了大約2個小時,它對理查來說是一場背信棄義和損失慘重的悲劇。當諾福克公爵和牛津勳爵的前衛部隊進入肉博戰,士兵們在揮舞的鋼刀、長矛和鉤鐮下紛紛倒下的時候,雙方的主力部隊都很快派出了援兵。諾福克公爵是第一個陣亡的高級指揮官,他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的死對理查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很快,兩軍陣線都開始出現寬大的缺口,誰勝誰負完全取決於三個人——站在旁邊隔岸觀火的兩個人和近在咫尺的一個人。
諾森伯蘭伯爵是第一個表現出背叛意向的人。他率兵前往萊斯特時就極為拖拉,他的所作所為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只要能不參戰,他就不參戰。當理查在戰役的緊要關頭急令他率部參戰時,他拒絕執行命令,說他最好留在後面,以防斯坦利兄弟搗亂。事實上,他是在等著看斯坦利兄弟如何行動。
然而他不是唯一等著看斯坦利兄弟如何行動的人,理查和亨利•都鐸都明白,現在誰勝誰負全掌握在斯坦利兄弟手裡。這兩位指揮官都知道打不起消耗戰,因為,沒有斯坦利兄弟的軍隊,亨利想在兵力上占優勢是不可能的;理查則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人也效仿諾森伯蘭伯爵畏縮不前或者臨陣脫逃。亨利似乎曾經採取過一系列積極的行動爭取斯坦利兄弟參加戰鬥。威廉•斯坦利的部隊離亨利部隊的左翼不遠,亨利曾在衛士的陪同下打著軍旗騎馬來到部隊左翼,希望這樣更容易使威廉•斯坦利集合到他的麾下支持他的事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