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五卷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五卷

《南懷瑾選集》 典藏版 第五卷 包括 《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南懷瑾先生《禪宗與道家》(原名《禪與道概論》,由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以專題研究的方式,系統闡述禪宗與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響的著作。

內容簡介

魏晉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並稱顯學。它們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變易,爭雄於世,從各個方面推進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全書分為兩編。上編為“禪宗與佛學”,對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禪宗的傳承;奠定後世禪宗思想基礎的六祖慧能的事跡;禪宗的語錄、公案、機鋒和棒喝;參禪的方法;禪學與理學的關係;禪宗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影響;以及聞名遐邇的叢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論述。下編為“道家與道教”,對隱士和方士的由來;養神、服氣、餌藥、祀禱的派分;老莊之學;齊燕之風;陰陽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與演化;以及道家與道教對古代天文、歷算、地理(堪輿)、物理、化學、醫藥等自然科學的貢獻等,作了深有見地的剖析。

目錄

·禪宗與道家·
出版說明
舉辦宗教哲學專題講演的旨趣(代序)
前言
禪宗與佛學
一、 佛學與中國文化的因緣
二、 佛學內容簡介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的形勢與國情
(三) 釋迦出家成道對於人類世界的貢獻
1 建立師道的莊嚴
2. 破除印度傳統的階級觀念
3. 歸納印度上古傳統宗教的輪迴之說
4. 開拓宇宙觀與世界觀
5. 調和裁定形而上的本體論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 小乘的思想
2. 小乘的實踐
3. 小乘的求證方法
4. 大乘的思想
5. 大乘的實踐
6. 大乘求證的方法
三、 禪宗概要
(一) 有關禪宗的史跡
1. 禪宗所謂的“教外別傳”
2. 禪宗的禪
3.達摩大師初傳的禪宗
(二) 初唐以前禪宗開展的影響
1. 關於六祖的開悟
2. 關於“不思善,不思惡”的問題
3. 關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問題
(三) 唐初禪宗興盛的大勢
(四) 研究禪宗的幾個鎖鑰
1. 時代方言的注意
2. 幾個重要術語的了解
3. 研讀禪宗典籍的重點
4. 必須具備禪學與文學的素養
(五)禪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1. 禪的目的與涅槃
2. 宋元以後注重參禪的禪風
3. 元明以後禪宗的三關界說與參禪的境界
(六) 禪宗與理學的關係
(七) 禪宗與中國文學
1. 隋唐以後文學意境的轉變與禪宗
2. 禪與文學的重要性
四、 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 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二) 禪宗叢林制度的由來
1. 叢林的規模
2. 叢林的風規
3. 叢林以修持為中心的禪堂
4. 叢林與中國文教
結論
道家與道教
一、 道家學術思想與黃老、老莊的淵源
(一) 道家與黃老
(二) 道家與老莊
二、 隱士思想與道家
(一) 上古歷史傳說上的反證
(二) 孔子與隱士的思想
(三) 隱士與歷史政治的關係
1. 歷史上畏懼“隱士”思想的反面
2. 歷史上尊重“隱士”思想的正面
三、 方士的學術與道家
(一) 有關原始自然科學
(二) 有關陰陽家演變為人文科學
(三) 有關理論物理科學
四、 關於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 上古傳統文化與周代的道術
(二) 戰國時期北方齊魯燕宋的文化背景
(三) 戰國時期南方楚國的文化思想
五、 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一) 道家與道教的天人宇宙說
1. 關於陰陽的觀念
2. 關於五行的觀念
3. 關於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觀念
(二) 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
1. 道家與道教對於人生意義的估價
2. 方士思想的影響
六、 漢魏以後的神仙丹道派
(一) 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二) 方士醫學與易象數合流的鍊氣養生術的丹道
七、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義
2. 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義
(一) 老子
1. 老子思想的天道無為與自然的觀念
2. 老子對於仁義與聖人的觀念
3. 有關老子政治思想的誤解
4. 老子被人陷害為陰謀權術的教唆者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6. 老子攝生養生的學術
7. 道教《清靜經》
(二) 莊子
1. 《莊子》的寓言
2. 《莊子》的《逍遙遊》與內七篇
3. 《莊子》外篇的風規
4. 《莊子》內篇養生學與方士神仙的因緣
(三) 戰國時期陰陽家與方士的聲勢
1.騶衍陰陽學說的動機與目的
2. 陰陽學說的內容
3. 騶衍地球物理的思想
4. 齊國學術的風氣
(四) 秦漢之際燕齊方士與神仙的思想淵源
1. 秦始皇與封禪
2. 漢初的神道與神仙
3. 漢魏以下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概略
八、 道教
(一) 漢末道教形成的因緣
(二) 魏晉以後的道家與道教
1. 唐代的道教
2. 宋元明清的道教
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禪與道概論》後語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出版說明
前言
第一部分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第一章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第二章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第三章密宗的神秘
第四章密宗理論之依據
大日如來與宇宙萬有的本體論
心嚮往之的即身成佛
密宗三密中的身密
第五章人身的內密
關於密宗手印的神秘
有關人體氣脈的奧秘
佛學顯教與密宗在學理上的異同
第六章聲音的奧妙
有關身密的論辯
三密之一的“聲密”
重視咒語的神奇早在佛教之先
人類的知識真已了解音聲的神秘嗎
密宗咒語的根據
第七章聲音對人體神妙的作用
聲音的妙密
三字根本咒與人體氣機的關係
第八章意密與佛學理論之依據
意密與唯識
有關心意識修法的粗淺說明
第九章意識的神秘之研究
再論“意密”
與現代心理學有密切關係的意識
建立在唯識學上的意密
第十章從世俗到出世
生圓二次與觀想成就
觀想成就的測驗
第二部分道家《易經》與中醫醫理
第一章
易學與中國醫理
道家與中國醫理
漢易
卦是什麼
畫卦與爻
如何畫卦
八卦所代表的現象
八卦“數”的問題
先天八卦方位、氣候與醫療
道家觀念中的人類
道家對宇宙萬象的研究
山澤通氣與氣
卦之體用與道家哲學
第二章
《易》之體用
三家村與來知德
後天卦之用
《易》的三要點
六十四卦及六爻
錯綜複雜的變化
辯證法與微積分
方圓圖與氣候
中醫的基本書及其他
可愛的巫醫
道家的生命學說
可笑的采陰補陽
大師邵康節
第三章
魏伯陽和《參同契》
《易》是研究兩性之學嗎
十二辟卦
音樂曆法和律呂
孔子的《春秋》
五行是什麼
五行的意義和作用
頭痛醫腳
天干地支
氣脈與穴道
讀書人的三理
第四章
騶衍是否胡謅
我們的小天地
十個太陽的故事
彩色有聲有味電影
氣功是什麼玩意兒
音樂可以治病嗎
顏色對病人如何
青菜蘿蔔和《本草》
誰認識“人”字
望聞問切
醫案的奇談
三指禪
第五章
唯心與唯物之論
孫大夫和老虎
印度醫學的說法
生命的構成
孔子與釋迦的會議
什麼是氣脈
奇經八脈
氣脈之爭
三脈是什麼
七輪在哪裡
七天的變化
你的鼻子通不通
生命的來源問題
第六章
碧眼方瞳是神仙
《易經》六十四卦與七輪
和脈
血是什麼
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
食氣者壽
不要被八卦所困
星棋遍布的八脈
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節氣問題
子午卯酉
道家的活子時
針灸與活子時
第七章
五星聯珠
漢代的京房先生
宋元時代的醫學
火神爺的附子湯
一天呼吸多少次
兩個宇宙
點穴和氣脈
氣脈穴道的求證
再說活子時
第八章
你聽過精神講話嗎
王羲之寫上藥三品精、氣、神
陰陽怪氣
腎是不是腰子
心在何處
你常失眠嗎
神秘的間腦
再談活子時
找你自己的活子時
午時茶
老年人的五反和養生
如何學通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脈
學劍不成,看花
第九章
人老原來有藥醫
如何借花修我
光、神與靈魂
超越的冥想治療
頭和神
兩條腿的重要
鬼神的氣魄
浩然之氣
大鼻孔的好處
氣功治療肺病的方法
精的困惑
第三部分道家學術思想與
佛家密宗文化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
漢魏以後的神仙丹道派
(一) 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二) 方士醫學與易象數合流的鍊氣養生術的丹道
禪宗與密宗
西藏佛學淵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後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顯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點
顯密優劣之商榷
影印《雍正御選語錄》暨《心燈錄》序
西藏佛教密宗文化簡述
西藏密宗藝術新論
影印密宗法本前敘
(一) 《密宗六成就法》前敘
(二) 《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前序
(三) 密宗《恆河大手印》《椎擊三要訣》合刊序
(四) 影印《大乘要道密集》跋
謝譯《印度瑜伽健身術》序
《印度軍荼利瑜伽術》前言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出版說明
前言
長生不老確有可能
靜坐的方法
靜坐的心身狀況
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因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人體的氣機是怎么一回事
丹田與脈輪是什麼
靜坐與氣脈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
七支坐法的形式
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關於頭腦的健康功效
盤足曲膝與健康
學習靜坐如何用心
存想與精思
安心守竅的方法
當心守竅的後果
守竅與存想的原理
守竅與鍊氣
什麼是氣
靜坐與氣的存想
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係
靜坐的休息與氣機
開始靜坐時氣機的反應
背部的反應
靜坐與後腦的反應
前腦的反應
間腦的反應
如何打通任脈
不食人間煙火與中氣的作用
大腹便便不足道
人身和人參的兩足之重要
氣脈的異同之爭
道家與密宗有關氣脈的不同圖案
中脈的重要爭論
為什麼氣脈會震動
打通氣脈為什麼
靜坐與鍛鍊精神
三煉精氣神之說
修煉的時間和程度之說
新舊醫學養“精”觀念的異同
認識真精
靜坐與“煉精化”的剖析
鍊氣和止息
氣息的神奇和奧秘
變化氣質和氣的周期
鍊氣不如平心
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
鍊氣與化神
神是什麼東西
氣化神的境界
鍊氣化神三問
附錄
修定與參禪法要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影像
參禪指月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五卷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五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