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劉氏短須蟎

前足體背毛狹披針形。 後足體有小孔1對。 卵為卵圓形,鮮紅色,有光澤。

分布與危害

分布河北、遼寧、山東、河南、安徽、四川、雲南、台灣等地。寄主有爬山虎、白玉蘭、紫丁香、南天竹、紫藤、文竹、月季、白蘭花、石榴、海棠、忍冬等。成蟎、幼蟎、若蟎多在葉背沿主脈和側脈處吸汁為害,嚴重時造成葉片枯焦而早落。

形態特徵

雌成蟎體卵圓形較扁平,體長0.32毫米,赭褐色。腹部背面中央鮮紅色。體背中央略呈縱向隆起,且有不規則條紋,兩側還有網狀格。有的網狀格相互融合。生殖前板有融合的網狀格。生殖板有不規則的橫紋。前足體背毛狹披針形。後足體有小孔1對。受精囊橢圓形,高6微米。頂部有微刺叢生。雄成蟎體長0.27毫米,背面表皮紋路與雌蟎相似。後足體與末體之間有收窄的橫縫相隔,末體較雌體狹窄。卵為卵圓形,鮮紅色,有光澤。幼蟎體鮮 紅色,足3對,白色,足末端有1條長剛毛。體側的前、後足間有2條葉片狀剛毛,腹末周緣有4對剛毛,其中第三對為針狀,余為葉狀。若蟎體淡紅色或灰白色,足4對。背毛全部呈披針形。前足體第一對背毛微小,第二、三對背毛較長,寬闊具鋸齒。後半體背中毛和第一、二對背側毛微小,第三至六對背側毛寬闊,具 鋸齒。

發生規律

在濟南1年發生6代。以雌成蟎在樹反裂縫、葉腋等處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開始為害;4月底5月初開始產卵。6月發生較多,7―8月大量發生為害,11月進入越冬。成蟎有少量拉絲。卵散產。每雌蟎產卵21-30粒。產卵29天后死亡。幼蟎有群集蛻皮習性。前期多在葉背葉脈兩側,至10月則轉移到葉柄基部或葉腋間。發育最適溫度29°c,相對濕度80%-85%。

防治方法

(1)早春噴波美3度石硫合劑,內加0.3%合成洗衣粉,以增加濕潤展布力。注意枝幹、樹皮裂縫等均要噴到。
(2)大量發生時,選噴40.7%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73%克蟎特乳油2000倍液。葉背、葉柄等處都應噴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