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

午枕

宋朝王安石的一首詩,作於1085年。詩中主要通過夢醒後的所思所感,抒發興廢之愁。

原文

午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午枕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詩詞解析

這是作於1085年的《午枕》
從一陣繁促的鳥鳴聲中醒來,只見簟文瑩滑,如水之流。花影在門帘上無聲地晃動著。午後的氣氛總是這樣安靜,安靜得誘人咀嚼一種空虛。想得到那遠處的山水依然那樣美麗,同時亦感到心頭的隱痛婉轉盤郁。生命如此美麗,卻又這樣令人疲倦。一種溫柔的愁緒在心頭擴張。這是不可知、不可說的清愁,有著不可知、不可說的清遠的美。這首詩語言精工、優美,意韻內斂、深遠,真可謂精深華妙之作。比王安石的時代略早的詩人蘇舜欽有一首七絕《夏意》,意境與王安石《午枕》類之:“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同樣是夏日午後夢覺的時分,同樣寫到了清涼的簟席、門帘上晃動的花影、還有夢醒時分那格外清脆的一聲聲鳥鳴,兩首詩都格外美麗,但我們能感受得到,蘇舜欽的《夏意》表現的是一種清暢、愜意的心境,而王安石的《午枕》則是沉痛的,但卻以美麗出之——沉痛而不失賞識美麗的心情,這便是真正的詩心、詩情。
這首《午枕》即可謂“寓感憤於沖夷之中”,雖談不上“令人不覺”,但其不刻意表現愁緒仍顯而易見。同樣是作於1085年的《南浦》表現愁緒則更加含蓄。詩曰:“南浦隨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此詩意境極優美,同時,極富象徵意味。詩中的花象徵著詩人的理想。整首詩是詩人尋花而不得,獨自悵惘而歸的過程,似乎也暗示著追求理想而不得,惘然若失的情懷。透過清麗而含蓄的意境,詩人內心的迷茫隱然可感。

分析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夢去悠悠,不復吹簫向此留。
野草自花還自落,鳴鳩相乳亦相愁。
舊蹊埋沒開新徑,朱戶敧斜見畫樓。
欲把一杯無侶伴,眼看興廢使人愁。
詩中主要通過夢醒後的所思所感,抒發興廢之愁。結句中的“興廢”兩字實為一篇之綱。
詩人於午飯後就枕片刻,不覺朦朧睡去。儘管睡著的時間不長,但夢中所歷已有百年之久。詩的開頭“百年春夢”,既是實寫,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詩人一生從政,致力新發,但神宗去世後,新發被全部廢除。王安石的內心十分痛苦。“去悠悠”三字,有著無限的惋惜之情。夢境悠然遠去是無須惋惜的,但往事如煙,無法挽回,能不為之惋惜?“吹簫”用《列仙傳》蕭史偕弄玉吹簫跨鳳飛升之事。這裡泛指神仙道術。據沈既濟《枕中記》說,神仙呂翁有仙枕,可以讓盧生進入夢中。“不復吹簫向此留”,是說自己沒有神仙道術可以留在夢境之中。以上兩句以敘事點題,借夢境以寄慨。
春夢短暫,人生百年猶如春夢,也很短暫。詩人由此而引起哲理的思考。頷聯寫野草的花開花落,鳴鳩的相乳相酬,頗具深意。自然界所以能出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主要是因為它能夠遵循新陳代謝的規律。詩人從中汲取了力量,並對此感到欣慰。頸聯有自然界轉到人類社會。“舊蹊埋沒開新徑”,以樸素的語言表達 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舊事物必然會被新事物代替。“朱戶敧斜見畫樓”,通過朱戶、畫樓的興廢疊代,暗示世間人事的不斷變化和富貴榮利的不足慕。以上四句由春夢生出感想,表面上句句是景語,實際上句句是理語。景和理的結合,既表現了詩人優雅、冷靜的思想風貌,又檢出詩人是善於在逆境中用這裡來開拓自己心胸,用美好事物來陶冶自己情操的。
但現實的情況畢竟是太不幸了。詩人不能不感到寂寞與愁悶。“欲把一杯無侶伴”,這是多么難看的孤獨!由於眼前的“興廢”不是除舊布新,而是除新布舊,這深深地刺傷了詩人的心靈,因此結句終於歸結為一個“愁”字。
這首詩雖然是在極度苦悶的情況下寫的,而且題材又與“春夢”聯繫在一起,但詩中卻沒有把人生與夢幻等同起來,而是從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造成強烈的詩情和深刻的哲理,藉以排遣眼前的興廢之愁。儘管這一“愁”緒並沒有完全被排遣掉,但全詩的基本傾向是積極的,這是本詩的獨到之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