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織毯

北京織毯

北京織毯分地毯、壁毯兩大類。北京地毯選毛精、織結牢、剪法平齊、柔軟舒適、色彩寧靜、圖案古雅。圖案有兩大類:京式、敦煌、采枝、素凸。京式地毯一般是“八寶”,“博古”以及龍鳳等圖案,北京還可以購買到內蒙、新疆、江浙等地毯產地的優質產品。

簡介

北京織毯北京織毯

北京織毯分地毯、壁毯兩大類。北京地毯選毛精、織結牢、剪法平齊、柔軟舒適、色彩寧靜、圖案古雅。圖案有兩大類:京式、敦煌、采枝、素凸。京式地毯一般是"八寶","博古"以及龍鳳等圖案,北京還可以購買到內蒙、新疆、江浙等地毯產地的優質產品。

北京手工織毯製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因為過去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北京織毯有地毯、壁毯、臥毯等多個品種,原材料以羊毛、絲線為主,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北京宮毯則以傳統圖案著稱,融中國繪畫、刺繡、織錦、建築裝飾藝術於一體,有京式、古紋式、民族式、錦紋式、花鳥式等等,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宮廷藝術掛毯也將中國畫與西洋畫融為一體,創作出中西合壁的韻味。其以工藝精細、樣式美觀、圖案多彩、色調素雅而馳名世界,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藝術的代表”。.

宮毯的製作分為設計、編織、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工藝師設計出織毯的花紋圖樣後,還要將它按照織毯的尺寸放大,並用不同符號標識出不同顏色的毛線。然後按照圖樣以經線、緯線交叉的方法將一根根毛線編織成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精美的織毯就一點一點地成型了。

歷史

北京宮毯,即官坊毯,興盛於元代,是北京富有地域特色和宮廷特色的手工藝製品。明清時期,官營織毯機構織造了一批高質量的官坊毯。民國初年,北京已成為中國地毯的主要產區之一。解放後,公私合營成立了第一地毯廠,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地毯出口達到鼎盛時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

北京織毯北京織毯

在遼代以中都(今北京)作為陪都時,織毯工藝開始傳入今天的“京地區。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後,於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在大都設立氈局、染局。據《大元氈毯工物記》記載,當時已有70多種地毯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大都,曾驚嘆元代宮廷鋪陳著世界最美麗的地毯。
明代時,宮廷用毯由御用監織造,還從西北地區徵集大批地毯進京以供御用。清代,是北京地毯發展的時期。據《嘉慶大清會典事例]記栽,雍正元年在北京織染局裡有9名毯匠為皇帝編織地毯。鹹豐十年(1840年),西藏達賴喇嘛進京,帶來大批藏毯獻給鹹豐皇帝。鹹豐特準許清廷內務府遣辦處召喇嘛藝人鄂爾達尼碼帶兩名徒弟進京,在廣安門內的報國寺設地毯傳習所,召集貧寒子弟傳授技藝。從此,北京地毯在民間得到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
20世紀初,北京地毯開始外銷。1903年,美國在聖路易斯舉辦萬國博覽會,特邀北京地毯參加評比,北京地毯以品質優良、式樣美觀,榮膺第一名。民國初年.北京成立了地毯行業商會,入會者有70多家;到1931年,巳增至220多家,從業人員7400人。此時北京成為中國地毯的重要產區。在這一時期內,京津的地毯行業吸取西北民間地毯的吉祥圖案,創造了“京式地毯”和“彩枝式地毯”;吸取了西方寫實風格的簇花紋樣,創造了“美術式地毯”,使中國地毯成為重要的
出口工藝品。北京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地毯行業得到了有組織的全面發展,呈現出空前繁榮。品種除傳統的羊毛、棉線等織造的地毯外,新創造了絲線栽絨地毯、化纖地毯等,又有以不同原料單織、交織的區別。圖案在原有的基礎上,80年代以後新創了“古紋式”、“宮殿式”等。又不斷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使產品的工藝質量不斷提高,享謄國內外。

表現手法

北京工毯調動多種表現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的宮廷藝術特色,並在此基礎上向民間拓展。它既存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給人無窮的回味與遐思。北京宮毯的主要特點是設計精心、構思完美;精心選料和配線;加工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產品的完美。

工藝流程

北京宮毯的工藝流程大體分為三個工序:前期準備、織毯成型、美化整理。前期準備分剪毛、紡紗、染紗、繪製四個環節;編織成型分上經、拴絞、打底、結扣、過緯、剪荒毛、下機等環節;美化整理份平坦、片毯、洗毯、剪活、修剪五個環節。要製作工具分為兩部分。一是織毯設備;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

實用價值

北京宮毯具有保暖、隔音、裝飾等作用,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製作技藝精良,圖案精美,雍容華貴,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此外,北京工毯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人們通過對古地毯工藝的研究挖掘,為了解明清宮廷的生活狀況及歷史提供了背景材料。

傳承與發展

現今由於手工產品的工藝很多都是靠口授和親身傳授,這對北京工毯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不利;宮毯製作技藝複雜難學,現有員工年事漸高卻難以尋到合適繼承人,這一切都使得北京宮毯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