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大家入史研究與傳承工程

北京大學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大家入史研究與傳承工程於2010年5月7日在北京大學正式啟動,宗旨是弘揚傳統文化,研究藝術經典,挖掘並有效整合當代藝術家資源。目標為研究當代經典藝術名家及其作品,挖掘其文化內涵,塑造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代表;整合高端藝術資源,樹立典範,發揮示範效應,實行一體化工程;依託北京大學,充分開發資源,向該工程研究人員開放與研修班有關的課程。

背景

西沐在該工程啟動時指出,進入新的世紀以來,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最突出地表現是當代中國畫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當代形態正在形成,而當代形態的核心是當代性的提出與確立。中國畫當代性是對中國畫當代形態的一種概括,是站在理論高度上的一個理性化提升。概括地說,中國畫當代性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在文化大背景下當代文化精神向度上的取向;二是審美的言說空間從有限向無限努力的企圖;三是在審美經驗的整合中,對信息量的追求與體驗成為一種新的取向;四是在多樣性與都是時代化的環境中,中國畫生態化的生存與發展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取向;五是對本源及本我的生存及其體驗,已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畫的發展與創作,向本源、本我的回溯已成為中國畫發展的一個方向。在這種態勢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已經不斷被提升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國運的增強及中國崛起概念的認知傳遞,使人們對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關注更加具體與深入化,那就是人們更願意從對經典作品與典範式人物的了解過程中去關注與了解中國的文化與藝術。
對藝術家本身及其創作的系統研究是當下中國藝術理論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在當代中國藝術的研究中,經典與典範是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並且在不少方面代表著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一種高度與探索的深度。問題的關鍵是,無論經典還是典範都需要評價,而評價是需要標準的,無法用行政過程來任命。學術與市場的認知是必須的,對於當代中國優秀藝術品經典作品的評價標準,至少有:⑴具有時代氣息,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精神;⑵突出中國藝術審美的品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物理價值及市場價值;⑶反映先進文化形象,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出新,在內容上要反映當下人文精神,表述內容上要創新;⑷與當代世界藝術審美文化接軌,藝術作品的表現方式、方法及材料等方面有所創造。
對於中國藝術家典範的研究,這需要從更廣的層面去發掘:首先,在中國美學的轉型過程中,他們勇於創造,努力探索中國繪畫的當代性,不斷豐富並完善自己的藝術表現。一是超越美學的興起與拓展,從生存論的人類學本體論視角出發進行了深度開掘,以彰顯生存的本原性、本己性和主體間性,為當代中國美學的轉型打造了根基;二是審美文化研究的異軍突起,更是以其對審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關注和護持為特徵,為當代中國美學的轉型不斷拓展了研究路子;三是美學的“中國化”潮流的不斷壯大,則是以中國文化傳統中虛實相生的生命識度為標尺,在當代中國美學轉型中呼喚著一種具有原發生存勢態的風神氣象;而作為最近不斷提出的以建立在本原創造基礎之上的信息量與可能空間為標誌的中國美學審美當代性的探索,向我們展示出審美價值高低、藝術品價值高低、境界高低在於言說的信息量及營造空間的大小,以及超越有限的信息量與空間,給人以更大的信息量與想像空間是最為根本的,這很可能成為當代中國美學轉型的第四方面力量。這也是我們考量當選藝術家的主線。
其次,在藝術創作中始終關注文化自覺,聚焦中國文化精神,並在對文化精神的感悟中達到個性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與審美經驗。我們知道,文化的發展至少包括四個層面,一是文化精神的培育與弘揚,二是文化事業的重視與全面發展,三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四是文化環境的整合與和諧。如果談文化只見精神而不見事業、產業與環境,文化的發展就是沒有承載的幻境;同樣,如果發展文化只見事業而不見精神,那么文化的發展就會缺少靈魂。在藝術發展不斷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之所以重提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就是要更多地關注藝術創造及探索如何才能避免迷失於技術及現實的叢林,沿著文化的坐標,主動而又自覺地向著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唯有此,藝術才能成為有源頭的創造之洪流。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精神的守望,不是一種形式的參拜,而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生長。審美的異化則是一種喪失生存性的文化,是被異化為牢籠的沒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切藝術形式及其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及藝術家特有的生存狀態,每一種風格、每一種流派都是藝術探索的結果。而在藝術探索中,傳承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出新,創新又需要大環境及創新能力的機緣聚合。
對於發展與生髮傳統的人來說,守望傳統無疑是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於那些看重傳統的形式、視傳統為教條的人來說,傳統無異於牢籠。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筆墨作為一種繪畫語言是緣於筆墨自覺,它不僅僅是個性與情感的載體,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更是文化精神的一種擔當。對一個傳統筆墨傳承型的畫家來說,對筆墨的認識往往決定了其繪畫境界的高低,從這種意義上說,對筆墨的認識高度,往往決定了其筆墨精神的高度,當然,這也是中國文化精神高度的一種顯現。這是我們考量當選藝術家的基點。
第三、隨著國家文化戰略的實施及世界文化中心的東移,對經典價值的認知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市場的經典性會進一步拉動他們在當代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市場行情的調整跡象雖然非常明顯,但近現代已有定論的書畫大家、巨匠及大師的精品力作,還是人們關注與追逐的對象。古代書畫的經典名作,更是表現堅挺,讓人們充分體驗到了文化經典的力量。在市場快速滑落的過程中,我們太需要一種支撐。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下,代表性畫家、代表作品、經典之作所構成的關於藝術的內在核心價值,在市場的一次次衝擊與教育下不斷地深入人心,原創性與創造性的藝術價值判斷視角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人們對學術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我們說,市場一旦有了正確的價值體系的支撐,資本一旦找到了藝術品價值的接口,中國藝術品市場就會在市場的推動與資本的牽引下,在實現轉型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第四、自律及在藝術上的不懈追求,確立了其創造能力的持久不衰,這為他們的學術定位及市場定位打開了廣闊的空間。隨著藝術品市場近10年的不斷成熟與發展,藝術家隊伍的規模呈現驚人式的擴張。這個時候,買家、收藏及投資者對藝術作品的篩選與對藝術家水平、資歷及級別的評判往往要與藝術家的作品是否有創造性、創新能力以及有多大的創造性或創新能力直接掛鈎。尤其是在當下藝術贗品橫行、藝術作品趨同化明顯的景況下,創造力及創新能力幾乎成為人們擦亮眼睛、理性地判定藝術作品高低的頭號標準。簡單地說,一位藝術家如果生產出與自己雷同或是與其他藝術家相同的作品,其作品就會被視為藝術衍生品。從這種意義上說,藝術家最重要的職責不是生產出足夠數量的作品,而是不斷求索與挖掘,力爭出新與創造。創造能力的這種聚合作用及戰略地位,使很多國家都在一個戰略與民族利益的高度來關注並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因為一個民族有沒有創造能力往往預示了一個民族有沒有未來

簡介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發揮全體國民的參與熱情及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是關鍵。針對這一發展的趨勢,北京大學以弘揚中國文化精神為出發點在充分研究、論證與準備的基礎上,適時推出了北京大學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大家入史研究與傳承工程,這可以說是當下中國藝術研究及其方式、方法地一次大膽而又系統的嘗試,在中國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極具戰略眼光與實踐意義。
據北京大學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大家入史研究與傳承工程負責人西沐介紹,該工程的宗旨是弘揚傳統文化,研究藝術經典,進一步挖掘並有效整合當代藝術家資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其目標是研究當代經典藝術名家及其作品,挖掘其文化內涵,塑造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代表;整合高端藝術資源,樹立典範,發揮示範效應,實行一體化工程;依託北京大學,充分開發資源,向該工程研究人員開放與研修班有關的課程,突出經典名家品牌,利用研究教學傳播正確藝術理念,弘揚中華民族的藝術神韻與文化精神。其基本模式就是以經典名家為核心的專項基金、工作室、研究會三位一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