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佛教用語]

化身[佛教用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身[佛教用語],佛之三身或四身之一。指佛菩薩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由於古來對佛身有三身、四身等異說,故化身也有下列不同的說法。 (一)應身的異稱:佛應眾生之根機,由法身或報身所化現之身,稱為應身,此乃就應眾生根機而言。至於稱為化身,則系就由本身化現而言。此說系依據三身說而來。《法華論》所載三佛菩提中之應化佛菩提,亦同於此。 (二)指報身或應身的分身化佛:如《觀無量壽經》載(大正12·344b):‘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此為報身之化身。另如《大乘義章》卷十九所載,即為應身之化身。其文曰(大正44·840c):‘王宮所生道樹現成,說為應身。依此應身出生無量無邊化佛,名為化身。’ (三)指應身所變化之人、天、鬼、畜等身:佛應機而現的佛形身,稱為應身。非佛形身則稱為化身。此系依據法、應、化三身說及法、報、應、化四身說而有的說法。 (四)指變化身:相對於自性身、受用身。即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而化現的化佛或五趣隨類應同之身。範圍略與法、報、化三身中的化身相同,主要為法相宗所說。

簡介

六臂瑪哈嘎拉原是印度教之魔神(一說即大黑天),觀音入其神識,故成佛教之護法、觀音之化身。六臂瑪哈嘎拉原是印度教之魔神(一說即大黑天),觀音入其神識,故成佛教之護法、觀音之化身。

佛之三身或四身之一。指佛菩薩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由於古來對佛身有三身、四身等異說,故化身也有下列不同的說法。
(一)應身的異稱:佛應眾生之根機,由法身或報身所化現之身,稱為應身,此乃就應眾生根機而言。至於稱為化身,則系就由本身化現而言。此說系依據三身說而來。《法華論》所載三佛菩提中之應化佛菩提,亦同於此。
(二)指報身或應身的分身化佛:如《觀無量壽經》載(大正12·344b):‘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此為報身之化身。另如《大乘義章》卷十九所載,即為應身之化身。其文曰(大正44·840c):‘王宮所生道樹現成,說為應身。依此應身出生無量無邊化佛,名為化身。’
(三)指應身所變化之人、天、鬼、畜等身:佛應機而現的佛形身,稱為應身。非佛形身則稱為化身。此系依據法、應、化三身說及法、報、應、化四身說而有的說法。
(四)指變化身:相對於自性身受用身。即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而化現的化佛或五趣隨類應同之身。範圍略與法、報、化三身中的化身相同,主要為法相宗所說。

典籍記載

印順《成佛之道》第五章(摘錄)
化身是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光與熱遍一切處,但不能離於太陽。化身卻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樣,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常住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沒,所以說‘得不動身’。但由悲願所熏發,為了化度三有眾生,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有來有去,有生有沒,如長者入火宅那樣。化身的化導眾生,示現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示現的壽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歲。示現的國土,或是淨土,或示現穢土。雖然,圓滿報土,遍一切處,只要眾生的智慧增進,什麼地方,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如娑婆世界是穢土,但在螺髻梵王看來,是寶莊嚴淨土。如極樂世界,也是化土,但依《淨土論》說,如圓修五門成就──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但約適應部分眾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為什麼示現這些差別呢?因眾生根性不同,有的應以苦切語︰三惡道是這樣的苦,眾生界是這樣的苦,能因此發心修行,這是折伏門。有的應以愛語︰這么清淨,那么自在,就肯發心修行,這是攝受門。化身佛就是以這折攝二門來成就眾生的。隨機適應,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淨土,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又如穢土修行不容易,佛勸人往生淨土,容易成就。但《維摩詰經》、《無量壽佛經》卻說︰穢土修行一日,勝於在淨土修行一劫,穢土比淨土修行更容易。又如經中,釋迦佛讚嘆淨土,使大眾羨慕,而淨土菩薩來參加釋迦佛的法會,淨土佛總是告誡大眾,不要生輕慢心。所以,這是佛的悲願,應化三界眾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離生死,同歸佛道。
化身佛的說法,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佛土,雜說五乘,三乘法,有出家與在家。有的但說一乘法,沒有出家眾;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傳說天王佛如此)。有的說三乘而終歸於一乘法的;有的說三乘法,因為聽眾的根機不成熟,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傳說多寶佛如此)。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起初說三乘法,末後才會歸一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