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任力素質模型

勝任力素質模型

勝任力素質又稱為勝任特徵,是指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特徵,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包括三個方面:深層次特徵、引起或預測優劣績效的因果關聯和參照效標。勝任力素質模型,是指擔任某一特定的任務角色所需要具備的勝任特徵的總和,即針對特定職位表現優異的那些要求結合起來的勝任特徵結構。一個詳細的勝任力素質模型應包括如下三個要素:勝任特徵名稱、勝任特徵描述和行為指標等級的操作性說明。

內涵結構

模型內涵及其結構

勝任力素質模型勝任力素質模型
素質一詞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1973年在他的一篇名為“Testing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文章中首次提出。他在文章中指出:決定一個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擁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取決於其深藏在大腦中的人格特質、動機及價值觀等。1993年美國心理學家斯班瑟提出:素質在個體特質中扮演深層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預測一個人在複雜的工作情境及擔任重任時的行為表現。此後合益(Hay)集團提出了與職位相對應的勝任素質模型即冰山模型,該模型對素質模型的構成要素進行定義:①知識,指個人在某一特定領域擁有事實型或經驗型的信息;②技能,指個體能夠有效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③社會角色,即個體在公共場合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氣質和風格;④自我形象,指個體對自身狀態感知能力,它包括對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風格,與人交往的特點以及對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的認識;⑤品質,包括氣質、性格、興趣等是個體表現的一貫反應,如性格內外向、不同的氣質類型等;⑥動機,指推動個體為達到某種目標而採取一系列行動的內驅力,如成就動機強烈的人會持續不斷地為自己設定目標並努力達到。該模型顯示居於冰山上面的知識、技能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埋藏在冰山下面的自我形象、個性品質、動機等才是預測個體未來績效的重要因素。素質勝任模型代表一個人能做什麼(技能、知識)、想做什麼(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和為什麼做(價值觀、品質、動機)的內在特質的組合。.

素質模型

素質模型即勝任能力模型
國內、國際學界關於勝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model)的研究,及套用有關理論研究的期盼不絕於耳,大有來勢洶湧之狀,為深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研究及企業實踐意義深遠,但從目前國內外研究及實踐來看,有必要認真審視和定位。
◆研究意義
狹義理解,提高人員工作效率的理論前提就是通過最佳化人崗匹配,達到人事相宜,人適其事,事得其人。最佳化人崗匹配的基礎是明確該崗位職責任務是什麼;為了有效完成這些職責任務,對任職人員有什麼要求,等等。旨在探索“能夠導致高效和/或優良工作績效的雇員潛在特徵,如動機、品質、技巧、自我設計、社會角色和知識體系等”的勝任能力模型研究,正有助於確定員工高效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資格條件,便於選聘、培訓、考核員工及其職業發展指導。
對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制度建設及其實踐,都具有較大意義。
◆勝任能力模型在中國的研究及實踐現狀
在中國主要是心理學家從事勝任能力模型的理論研究,在華部分外資和合資企業引進國外勝任能力模型理論並實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