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精明[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劉精明[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劉精明[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精明,男,1966年出生,湖南省沅江人。博士研究生學位,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教育經歷

1996~2003年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

1996~1997年 威爾斯大學進修與訪問研究,為期6個月。

1989~1993年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碩士,獲碩士學位。

1985~1989年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8年9月至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2008年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2000~2005年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4~2000年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1993~1994年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助教。

教學經歷

(一)研究生課程:

“動態數據分析方法及其套用”(80641243),研究生課, 2009春;

(二)本科生課程:

“教育社會學”(40611003)本科課, 2009春;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與教育社會學、社會學研究方法。

科研項目

2003—:作為重要組織者和規劃者,連續參與2003、2004、2005、2006、2008年度的“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項目

2006—: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變遷”之主要合作者

2006:“關注貧困兒童與教育公平問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致力於更加公平的教育”之子課題,已完成)

2005—2007: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研究”(已完成)

1999—200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青年項目“北京市高新技術園區的社會學研究”(已完成)

1997—1998:承擔“211工程”社會學子項目之子課題:“社會調查網路暨抽樣框設計”

1996—1999: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群體研究”

1996—2001:參與鄭杭生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大課題”:“鄧小平社會發展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體制轉換時期的社會結構變遷”研究,主要負責其中的全國性調查的方案設計、問卷設計、抽樣設計、調查實施的組織和安排、數據分析以及課題總報告的撰寫

1999—2000:與李強教授共同組織參與“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負責研究設計、抽樣設計以及調查實施。

1994—1996:參與主持全國性抽樣調查“社會結構與社會現代化”的研究,參與研究設計、負責部分抽樣工作和調查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1992—1995:參與鄭杭生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八·五重點課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社會學研究”,

1993—1995:參與鄭杭生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八·五重點課題增補課題”:“我國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研究”

1993—1994:參與全國工商聯“全國私營企業調查”課題

1992—1995:參與李強教授主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農村貧困指標體系與貧困人口管理戰略的多元分析”

1991—1994:參與鄭杭生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重點課題”:“社會學基本理論研究”

科研成果

出版專著

《國家、社會階層與教育――教育獲得的社會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教育》(劉精明等著),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4

其他主要合作專著

《城鎮化與國內移民:理論與議題》(第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鄭杭生、李路路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生命的歷程》(與李強等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研究》(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譯審著作

譯著:《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

譯著(合譯):《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審校:《迪爾凱姆論宗教》,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

審校:《體育社會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審校:《研究方法概論》,(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月

研究報告

“快速轉型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會失衡與社會矛盾”,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城市居民的生活機會”,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城市居民居住分異、生活方式與階層化”,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貧富差距與社會安全”,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主要論文

《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的七種類型》(第三作者),載《多元城鎮化與中國發展:戰略及推進模式》,P71-78,2013年

李強、劉精明、劉佳燕.2012. 北京市流動人口的管理.《北京規劃建設》第5期(總146期)第53~58頁.

李強、陳宇琳、劉精明.2012.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 第7期(總第199期)第82~100頁.

“快速轉型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會失衡與社會矛盾”,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State Regulation i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Area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7. P46-58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even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It: 1978–2003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40, Number.1, /January-February 2007,pp. 36–59

Stratification: Residential Space, Lifestyl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ratum Identific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Volume 38, Number 4 / Summer 2006 of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pp.55-90

“擴招時期高等教育機會的地區差異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第5卷第4期:142-155

“關注貧困兒童的教育公平問題”(與楊江華合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 46卷(總186期),2007年第2期120~128頁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旗幟”,人民日報理論版,2007年1月19日第9版

“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與人力資本收益”,《社會學研究》 2006年第6期

“市場化與國家規制――轉型期勞動力市場中的收入分配”,《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高等教育擴展與入學機會差異:1978~2003”,《社會》2006年第3期(此文為《新華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轉載)

“階層化:居住空間、生活方式、社會交往與階層認同——我國城鎮社會階層化問題的實證研究”(第一作者),《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此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

“轉型加速期城市社會分層結構的劃分”(第二作者),《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2期

“教育選擇方式及其後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 1期

“社會轉型加速期我國城市居民工作轉換”(第二作者),《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第2期

“從SARS看社會危情中的兩個邏輯與對策”,《求是學刊》2003年第5期

“試論教育成為社會排斥力量的歷史路徑”,教育部人文社科網電子期刊《社會學視野》第2期

“試論社會資源特性及其平等分配策略――兼論自由主義和衝突論者的社會平等觀念”,教育部人文社科網電子期刊《社會學視野》第1期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Edu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Stratum,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 XXIII, No. 1, Spring 2002,Beijing

《向非農職業流動——農民生活史的一項研究》,《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社會學》全文轉載

“教育與社會分層結構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此文為《新華文摘》2001第6期全文轉載

“教育不平等與教育發展、現代化之關係初探”,《浙江學刊》,2000年第4期

“我國教育不平等的歷時性變化研究”,《社會學》(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0年第6期。

“影響中國城市居民收入的‘先賦因素’與‘自致因素’”(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2000年夏季號,總第30期

“Family Support in Beijing (China) and Liverpool (UK):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Hally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Volume 2. Number 1, 2000 (Cooperated with Clare Wenger).

“Support Networks in Beijng (China) and Liverpool (UK):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In Hally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Volume 1. Number 2, 1999 (Cooperated with Clare Wenger).

“‘文革’事件對升學入學模式的影響”,《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6期

“北京海淀區居民對群體聲望地位的研究”,(日本)《行動科學》1999年特刊

“北京老年人社會支持網調查--兼與英國利物浦老年社會支持網對比”(第二作者),《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

“青少年自殺研究分析方法”,《青年研究》,1995年第2期

“試評述楊開道農村組織理論”,《社會學研究》,1991年第4期

“結構化理論”(編譯),《外國社會學》,1991年第5期

獲獎情況

(專著)《國家、社會階層與教育――教育獲得的社會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書於2006年7月獲“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專著)《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教育》(劉精明等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於200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第九屆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優秀獎

(論文)“‘文革’事件對升學入學模式的影響”(《社會學研究》1999第6期)獲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百期優秀論文”獎

(合著論文)“北京老年人社會支持網調查--兼與英國利物浦老年社會支持網對比”(《社會學研究》,1998第2期)獲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百期優秀論文”獎

(論文)“向非農職業流動——農民生活史的一項研究”(《社會學研究》2001第6期)獲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第八屆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一等獎”

學術活動

2007.2.28,“第三界中國發展政策高層論壇”學術會議,發表題為:“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地區差異”論文,北京

2006.2.1~2006.4.30,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訪問研究

2005.9,參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研討會”,北京

2005.1,參加香港科技大學China GSS方法培訓班,參加時間10天

2004.7,參加第36界世界社會學大會,北京

2004.3,香港科技大學學術訪問,為期一月

2001~至今,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近年舉辦的若干次全國性學術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