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標

劉毓標

劉毓標(1908—1997)江西省橫峯縣葛源村人。1927年參加弋橫暴動,192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0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四年由地方工作轉入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區委、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皖浙贛省委組織部長兼獨立團政治委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基本信息

個人任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一支隊總務科科長、江北指揮部教導大隊教導員、江北幹部學校政治處主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後方政治部組織科長、新四軍直屬政治處主任、五十二團政治委員、抗大第八分校政治委員、二師幹部教導團政治委員、六旅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三十一旅、三十二旅政治委員、二十九軍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江蘇省政法辦公室副主任兼民政廳副廳長、廳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生平

劉毓標(原名劉有和)(1908~1997),生於江西省橫峯縣葛源店前街的一戶貧農家庭,祖輩以佃田租種為生。劉毓標7歲起幫父兄放牛、種田,10歲時,在劉家祠堂資助的私塾讀書兩年半後又在家種田,17歲後跟木匠學徒2年。

加入了葛源農民協會

民國16年(1927年)清明節,劉毓標加入了葛源農民協會,參加了年關2動。次年8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兩年後轉為中共黨員,先後任葛源區委組織部長、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等職。民國23年1月進共產主義學校縣委書記訓練班學習,5月,受中共閩浙贛省委派遣,到皖南白區任中共皖南特委委員、中共歙縣縣委書記,6月,任太平中心縣委書記。

建立蘇維埃政權

劉毓標同志親屬合影留念 劉毓標同志親屬合影留念

劉毓標到任後,召集中心縣委會,決定秋後領導農民舉行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因訊息走漏,中心縣委當即決定將暴動時間提前至1934年8月21日。並在拜祭堂設立暴動指揮部,由韓錦侯任總指揮。21日深夜至22日清晨,由楊家墩至柯村一帶暴動全面展開,參加2動的農民3200餘人,其中共產黨員百餘人,各地鎮壓土豪劣紳320人,繳獲地主武裝槍枝320餘支。不到7天時間,東起黟縣方家嶺,西至石埭(今石台縣)城安,南到祁門縣歷口,北達太平縣七都,東西110餘里、南北120里的範圍內掀起了暴2高潮。1934年9月1日,中共閩浙贛省委派遣寧春生政委率領的300餘人游擊大隊抵達柯村,支援暴動。農民團、地方游擊隊紛紛由秘密轉向公開,民眾踴躍參加,農民武裝隊伍迅速擴大。9~12月,在中心縣委領導下,各類訓練班相繼開辦,劉毓標親自為訓練班講課。10月,成立了“皖南蘇維埃政府”,各縣、區、鄉也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為醫治在暴動中受傷的傷員,9月間,中心縣委在天井堀建立了臨時醫療站,10月以後成立了皖南總醫院和孫村、老山兩個分院,先後收治傷員500餘人。

國民黨軍及其地方武裝對柯村暴2進行了瘋狂反撲和“清剿”。劉毓標、寧春生率領皖南遊擊隊,在農民團、赤衛隊的緊密配合下,利用山區的有利地形,對國民黨軍第七十八、八十八師和保全團隊進行了英勇反擊,先後打了木子嶺、打鼓嶺、方家嶺、茅山嶺、楊家墩等10餘次主要戰鬥,粉碎了國民黨軍的一次次進攻。共斃敵70餘人,俘敵60餘人,繳獲長短槍600多支,有效地保衛了蘇區,配合了紅軍的北上抗日行動。

開展游擊戰爭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於1934年12月18日抵柯村。方誌敏留下一偵察營,加上寧春生帶的武裝,組成600餘人的紅軍皖南獨立團,由熊剛任團長、劉毓標任團政治委員,以黃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民國24年2月,劉毓標根據方誌敏的指示,在新棚、穀子灣召開兩次幹部會,對蘇區轉為游擊區作了部署;並從幹部中挑選了40餘人組成工作團,隨皖南獨立團行動。為了保護先遣隊留下的數百名傷員的撤退轉移和幾十個村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劉毓標等率領獨立團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多次組織與聯合地方游擊隊對國民黨軍的殘酷“圍剿”進行了頑強抗擊,轉戰在青陽、貴池、涇縣、績溪、寧國、淳安、遂安等地。

堅持游擊戰爭

1935年3月25日,中共皖南特委因王弼被捕叛變而受到嚴重破壞,劉毓標立即召集中心縣委會,決定留下2個營由寧春生率領堅持游擊戰爭,自己和熊剛率1個營去閩浙贛找省委。會後,劉毓標、熊剛率隊離開柯村抵德興廣田山,找到了省委書記關英,匯報了皖南特委被破壞等情形。當時,主力紅軍已轉移,省委所在地葛源亦被國民黨軍占領。劉毓標遵照關英的指示,迅速率隊返回皖南,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

民眾組織

劉毓標率隊回皖南後,國民黨軍已占據柯村,拜祭堂、烏頭坑等村舍已被國民黨軍燒毀,傷病員無蹤影。劉毓標率隊轉移至皖浙贛3省交界的鄣公山地區,決定留在這裡進行抗日宣傳,開展秘密工作,發展黨員,建立了鄣公山、莒君山、石屋坑3個黨支部及農民團、婦女會等民眾組織。一個以鄣公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初步形成。5月,關英、李步新、黃豐慶等亦匯集於此。民國25年4月,在鄣公山召開閩浙贛省委擴大會議,決定閩浙贛省委改為皖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劉毓標為委員兼組織部長。獨立團亦隨之改為皖浙贛獨立團,劉毓標仍任團政治委員。他率領獨立團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以靈活的奔襲、奇襲或速戰速決的戰術伏擊敵人,於被動中尋求主動。12月,獨立團從鄣公山地區出發奔襲開化縣城;回師途中,又在月嶺伏擊第四十六旅一部,斃傷其30餘人,繳槍百餘支。這是皖浙贛邊區紅軍第一次攻克縣城,邊區軍民群情振奮。

獨立團

民國25年冬,國民黨皖、浙、贛3省各以2個保全團的兵力“清剿”獨立團。劉毓標率隊轉戰在以鄣公山為中心的皖浙贛地區。民國26年2月,劉毓標受命率一個連去浙江找劉英、粟裕,了解中央對西安事變的方針政策。途中受到國民黨軍多次阻擊,打了幾次惡仗,由於路線不熟,未能跳出國民黨軍包圍圈。一個連六七十人,最後只剩下劉毓標和警衛員、偵察班長3人。此時,劉毓標右手已負傷。3月3日晚,劉毓標在姜孟坑紙廠被俘,被押至衢縣監獄。在國民黨的嚴刑拷打、叛徒對審的法庭上,劉毓標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堅貞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革命氣節。8月初,經浙東紅軍與國民黨談判代表陳鐵君交涉,劉毓標於5日獲釋。出獄後,他獨自直奔休寧、祁門、婺源一帶尋找部隊。前後經過了2個月,終於找到了李步新、江天輝等,向他們傳達了中央關於國共談判的方針原則,以及將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的重要信息,並建議他們去南昌新四軍辦事處找項英、陳毅,請示改編事宜,使這支300餘人的紅軍隊伍順利編入新四軍戰鬥序列。

民國27年3月,劉毓標任新四軍一支隊政治部總務科長。

次年2月,調軍教導總隊學習,未結業即於6月間調任江北指揮部教導大隊指導員,兩個月後升任教導員。在此期間,劉毓標經歷了江北多次抗擊日軍和反擊頑軍的戰鬥。民國29年12月,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

民國30年6月,任軍後方政治部組織科長。10月,調任軍直屬政治處主任。民國31年12月任第十八旅第五十二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

民國32年4月任抗大八分校(後改為新四軍第二師教導團)政治委員。

民國34年8月,升任淮南津浦路東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2月,任第二師第六旅兼淮南津浦路西分區副政治委員。在此期間,劉毓標多次參加反擊國民黨頑軍進攻的激烈戰鬥。蘇中7戰7捷之後,主力北撤,國民黨大舉進攻,劉毓標奉命將3個地方團組建成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一旅,先後任第三十一旅、三十二旅政治委員。經過20多天通榆線上的艱苦阻擊戰後,轉入蘇中敵後堅持鬥爭。

民國38年4月起,任第二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裝甲兵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淞滬戰役和進軍福建的福廈戰役及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保衛祖國的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61年4月轉業,任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黨組書記、省政法辦公室副主任、省革命委員會顧問、省政協副主席。1984年12月離職休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