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過程

分泌過程,在真核細胞中,分泌型的脂和蛋白質從高爾基體反面的網路結構,逐步移向質膜,該過程受到了載體囊泡(carrier vesicle)網路結構的嚴格控制。由反面一側的囊泡和網管組成,是高爾基體的出口區域,功能是參與蛋白質的分類與包裝,最後輸出。

分泌原因

在真核細胞中,分泌型的脂和蛋白質高爾基體反面的網路結構(trans-Golgi network;TGN;見備註

分泌過程分泌過程
)逐步移向質膜,該過程受到了載體囊泡(carrier vesicle)網路結構的嚴格控制。這種囊泡是如何形成的,現在還沒有清晰的答案。但是,Klaus Pfizenmaier和同事們加深了我們對之的認識: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PKD)和磷脂醯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4-激酶IIIβ(PI4KIIIβ)相互作用,並促進該過程的發生。

分泌原理

人體內有三種蛋白激酶D同工型,PKD1–3。已經知道的至少

分泌過程分泌過程
有兩個,PKD1和PKD2,在TGN膜形成載體囊泡中起重要作用;具體過程仍然不知。磷酸化的膜成分PI(4)P(該過程由PI4K酶催化生成)也被認為調節著這個過程。Pfizenmaier和同事們從而研究了在從TGN到質膜的囊泡運輸中,PKD蛋白和PI4K之間的相互關聯情況。
在哺乳細胞中有很多的PI4K酶,PI4KIII是一種與酵母的PI4K酶--Pik1同源的蛋白激酶。因為之前已經知道,Pik1在酵母的“高爾基體-細胞表面”運輸通路中起作用,所以作者在哺乳細胞中也研究了這個蛋白質。他們發現三種PKD同工型和PI4KIIIβ共定位於(co-localize)高爾基體複合物中;體外的實驗表明,PKD同工型(尤其是PKD1和PKD2)可以促使PI4KIII磷酸化。PKD1 和PKD2可以識別PI4KIIIβ的磷酸化位點Ser294,該位點在酵母Pik1具有保守性。通過使用抗磷酸化位點的抗體,作者證實了PKD介導的PI4KIIIβ磷酸化過程在體內也同樣發生。

特別備註

高爾基體常分布於內質網與細胞膜之間,呈弓形或半球形,凸出的一面對著內質網稱為形成面或順面。

分泌過程分泌過程
凹進的一面對著質膜稱為成熟面或反面。高爾基體反面的網路結構(trans Golgi network,TGN),由反面一側的囊泡和網管組成,是高爾基體的出口區域,功能是參與蛋白質的分類與包裝,最後輸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