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國家計委和中科院於1989年11月批准擬建設,1990年8月批准建設的同時開放,1992年12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科學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高素質的科研、技術隊伍,是中國凍土學研究及人才培養中心,在國際凍土學術界占有重要的位置。現任實驗室主任為程國棟院士,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王思敬院士。

實驗室簡介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國家計委和中科院於1989年11月批准擬建設,1990年8月批准建設的同時開放,1992年12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全面了解凍土特性,認識、改造和利用大自然所賦予的冷生條件,確定凍土與人類工程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控制和調節凍土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的方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是該實驗室的研究宗旨。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凍土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單位,是國際凍土學研究領域中的一流實驗室,擁有優良的科研環境、先進的儀器設備、科學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是中國凍土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的中心,在國際凍土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實驗室主要研究土、岩等介質凍融過程及相關的力學、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特性機理和模式,及其在解決工程、環境與資源問題上的套用。

建設歷程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由國家計委和中國科學院批准於1989年開始籌建。

1990年9月,對外開放。

1992年,通過國家驗收,是唯一的國家級凍土工程研究與套用單位。

機構設定

現任實驗室主任程國棟院士現任實驗室主任程國棟院士

現任領導班子的組成及分工如下: 主任:程國棟院士 主管實驗室研究方向、任務、經費及人員流動常務副主任:馬巍 研究員主管計畫、外事、交流及日常管理工作副主任:賴遠明 研究員(1)主管實驗室研究生培養及職工教育 (2)主管出版及規章制度建設(3)主管學術交流副主任:李寧、吳青柏 研究員主管實驗室科研、研究成果工作行政秘書:王貴榮(1) 協助主任管理全室財產(2) 負責實驗室行政、後勤及安全工作(3) 負責實驗室檔案管理學術秘書:牛富俊 副研究員(1)協助室主任進行科研計畫、外事及學術交流的實施(2)負責課題計畫安排(3)成果管理及年報出版技術秘書:蒲毅彬 高級工程師(1)負責儀器管理、維修、研製及革新工作(2)負責試驗管理及試驗計畫實施

科研領域

實驗室學術方向為研究土、岩等介質凍融過程及相關的力學、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特性、機理和模式,及其在解決工程、環境與資源問題上的套用。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

(1)基礎研究:凍融土、的力學性質和工程特性;活動層過程;未凍水動力學;質、熱、力耦合過程;寒區化學、生物作用;

(2)寒區工程與環境問題研究:寒區環境工程地質評價和預測;工程結構與凍土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監測與調控;凍害防治措施及寒區建築材料;寒區岩土工程穩定性及可靠性;冷能綜合利用;寒區資源探索;

(3)測試與低溫套用技術:室內及現場試驗測試技術,人工凍結(融化)套用理論體系和技術。

科研項目

重大項目

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並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是重點實驗室的主要標誌之一。實驗室在五年間共承擔包括973、基金委重點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面上基金、省部委(院)級重大、國際合作及橫向研究課題77項,契約經費11253.12萬元,實到經費7668.792萬元。25項實驗室承擔的主要任務,其中類別為“鐵道部”的項目為國家重大工程“青藏鐵路”科研任務。

承擔項目

實驗室在五年間共承擔包括973、基金委重點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面上基金、省部委(院)級重大、國際合作及橫向研究課題77項,契約經費11253.12萬元,實到經費7668.792萬元。其中國家級任務50項,契約經費6662.12萬元,實到經費3833.792萬元。類別為“鐵道部”的項目為國家重大工程“青藏鐵路”科研任務。

戰略定位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球上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瞬時凍土區的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占陸地面積的25%。我國多年凍土區和季節凍土區的面積分別為21.5%和53.5%,即有75%的國土面積呈冬凍夏融的周期變化,稱之為寒區。中國屬世界第三凍土大國,而高海拔多年凍土面積則具世界之最。在這廣闊的多年凍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藏、森林和土地資源。由於資源開發,人類的活動導致了凍土的變化,加之全球氣候的變化,向這片土地上數以億計的人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富含冰且反覆凍融的凍土地基上進行工程建設,保證工程建築的穩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凍土區經人類活動可能引起的環境變化?在氣候波動條件下,凍土區環境與生態如何變化?現有各種工程建築物是否會遭到毀滅性破壞?等等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思考。因此,為了利用和改造凍土,保證凍土區各種工程設施的安全運營,我們必須全面了解凍土特性,確定凍土與人類工程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控制和調節凍土中發生的各種變化。

實驗室定位於套用基礎研究。

目標:創新超前,吸引國內外在本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解決國家在寒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提出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工程和資源環境問題,使中國凍土工程研究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使實驗室成為中國培養寒區科學和工程高級人才的基地。

科研隊伍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5人,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9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出站博士後10人(包括國外回國1人),培養博士21人,碩士23人;現有在站博士後10人,在讀博士生30人,在讀碩士生10人。畢業的研究生中1人獲得第四屆“百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其餘大部分已成為各個單位的業務骨幹、學術帶頭人,他們已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驗室在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同時,通過高訪學者、課題聘請等形式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實驗室進行合作與交流,使實驗室的科研水平得到了顯著地提高。

科研成果

實驗室的主要科研成果:在積極開展凍土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承擔了國家973項目等研究課題,緊密圍繞能源、交通、水利等有關的寒區重大工程建設問題進行研究,先後開展了兩淮人工凍結鑿井凍土壁工程性質研究、安徽淮北等礦井凍融土工程地質性質與評價、南水北調西線方案凍土工程問題研究、青藏公路、青康公路和寧張公路凍土區工程地質勘測及凍土路基工程問題研究、227國道大坂山隧道修築技術研究、青藏公路沿線通信光纜定線及埋設工藝研究等,目前正結合青藏鐵路建設開展“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重大項目研究,並在高原建立了觀測研究站。實驗室是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與環境研究的主力軍,通過多年的凍土研究和資料積累,為青藏鐵路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上述研究不僅為國家重大工程解決了一批覆雜的工程技術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節省工程投資約9億多元,而且實現了以任務帶學科,促進了工程凍土學的發展。

實驗室承擔國家、省部委各種項目90多項,取得了一批在國際凍土學前沿領域具有開拓性、突破性或是有明顯套用前景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900多篇,專著20餘部,其中SCI收錄86篇,EI收錄75篇,1部專著在國外出版,參編規範3部。這些成果的取得,使我國凍土學研究在地下冰成因、深土凍土力學、凍土動力學及未凍水動力學等許多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有些成果已被加拿大魁北克交通部收入《北方道路建設指南》,有的已被美國陸軍寒區研究和工程實驗室學者套用於工程實踐。同樣許多成果也被我國許多教科書和有關規範收錄,廣泛套用於工程實踐當中。先後獲得國家與省部級獎1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交通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獲新型專利8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