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低碳消費行為影響機制和干預路徑整合模型

理論界對於公眾低碳消費行為及其客觀規律缺乏理論和實證研究。 第三章對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影響機制文獻進行回顧和述評。 第七章對低碳消費行為的干預政策及其干預路徑進行實證檢驗。

內容介紹

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日趨嚴峻,削減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削減碳排放的過程中,不僅要降低生產、流通部門(企業)的碳排放,而且要降低消費部門(公眾和消費者)的碳排放。事實上,公眾消費對碳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且公眾消費導致的碳排放總量和比重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公眾已經成為碳排放的一個主要群體。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公眾消費行為的引導和管制,降低公眾日常消費過程中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已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理論界對於公眾低碳消費行為及其客觀規律缺乏理論和實證研究。對於低碳消費行為,它與相關消費行為(如綠色消費行為、能源節約行為等)有何根本差異?這種差異對理論發展和政策實施存在哪些實質性影響?為什麼有些人未能或不願意實施低碳消費行為?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路徑和機制是什麼?低碳消費行為的干預政策及其干預路徑和機制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理論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相應的,探索公眾低碳消費行為及其客觀規律已成為理論界一個迫切的理論課題。
王建明編著的《公眾低碳消費行為影響機制和干預路徑整合模型》在汲取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公眾低碳消費行為的內涵、外延、本質特徵、分類維度進行基本理論分析,探索影響公眾低碳消費行為的關鍵性因素,並對這些影響因素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路徑進行實證檢驗,在此基礎上對公眾低碳消費行為的干預政策及其干預路徑進行實證檢驗。最終建構公眾低碳消費行為機理的理論模型,為政府有效推進公眾在消費過程中樹立低碳消費理念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公眾低碳消費行為影響機制和干預路徑整合模型》共八章。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主要創新。第二章分析低碳消費行為的內涵界定、本質特徵和分類維度。第三章對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影響機制文獻進行回顧和述評。第四章回顧並評析低碳消費行為干預政策(包括前置政策和後繼政策兩類)的相關研究文獻。第五章對本書研究設計、資料收集方法和資料分析技術進行闡述。第六章探究影響微觀個體在消費過程中實行低碳消費行為的深層次因素,以及這些影響因素對個體行為的作用機制。第七章對低碳消費行為的干預政策及其干預路徑進行實證檢驗。第八章總結低碳消費行為機理的整合模型,並提出相應的政策思路和實施路徑。
本書採用質化研究方法進行探索性研究。通過對代表性公眾進行深度訪談和實地觀測以收集第一手資料,以深度訪談為主。採取焦點小組訪談和個人深度訪談兩種訪談方式。其中,焦點小組訪談共進行了6次,共21位參與者;個人深度訪談採用面對面訪談和網路線上訪談兩種形式,共85位受訪者。最終共獲得36萬餘字的第一手資料。對資料分析時主要採用紮根理論這一研究技術。按照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理論飽和度檢驗和模型建構的操作程式進行編碼、提煉、比較、歸納、概括和整合,以探索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和干預路徑。
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本書分別構建了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模型(即意識—情境—影響模型)和低碳消費行為的干預路徑模型(即信息—結構—干預模型),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和干預路徑的整合模型(低碳消費行為機理的整合模型)。該模型不但揭示出情境結構變革、傳播溝通教育、低碳心理意識、個體實施成本、社會參照規。范和低碳消費行為各主範疇之間的關係,還探索了各主範疇的構成因子和形成機理,發展了公眾低碳消費行為的理論構架,對探索低碳消費行為機理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書的創新之處的主要體現:首先,對公眾低碳消費行為的內涵、外延、維度特徵進行了深入的基礎性研究,為審視低碳消費行為的黑箱提供了借鑑;其次,基於紮根理論構建了公眾低碳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和干預路徑的整合模型,為剖析公眾低碳消費行為機理提供全新的視角、模型、路徑和方法;最後,提出並論證低碳消費行為的干預政策及其干預路徑,為政府引導公眾轉向低碳消費行為模式提供可操作的實施方案。
目前國內外關於低碳消費行為的深度研究還非常少見,本書作為一個探索也存在一些不足,請讀者指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