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藤壽七郎心靈育兒法

作者簡介

內藤壽七郎(1906~2007),生於日本熊本縣。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畢業後在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工作。1938年任愛育醫院小兒科首席醫生。1949年任日赤醫院小兒科部長,1956年開始兼任愛育醫院院長和愛育研究所所長。曾擔任日本小兒科醫學會會長,愛育醫院名譽院長,(財團)幼兒開發協會理事。1992年作為日本人第一次被授予作出世界性社會貢獻的A.史懷澤博愛獎。著有《寫給年輕的父母》《把孩子培養成為有愛心的人》《內藤博士愛的育兒書》等多部著作。

目錄

第一章 錯誤的教育會毀了孩子

育兒的目的是培養“心靈”/2
人工餵養會導致過敏體質/6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9
丈夫的精神支持很重要/13
對孩子說“不行”並非正確的管教方式/17
兒科醫生應參與育兒/22

第二章 兩歲是管教的關鍵時期

兩歲兒童的心靈創傷會保留一生/28
反抗是孩子的自我表達,父母的忍耐力很有必要/30
孩子不斷嘗試錯誤可以刺激大腦發育/34
兩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控制自己了/38
聽話的孩子是表揚出來的/42
正確處理孩子的嫉妒心理/46

第三章 全心全意地愛自己的孩子吧

可以與人對視是孩子健康的標誌/52
孩子和母親心意相通/56
“背背”“抱抱”是最好的親膚育兒法/60
“幹勁”源自對母親的信賴/65
4歲前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笑容/70
嬰幼兒期的學習教育反而得到相反的效果/74
“偷偷懶”式的教育讓孩子茁壯成長/78

第四章 母乳餵養,母子受益

母乳餵養喚醒女性的母愛/84
初乳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86
母乳餵養和人工餵養會導致智力指數的差異/89
吸吮母乳可以激活人的原始本能/93
優質的母乳來自於均衡的營養和安定的精神狀態/95
壓力會導致奶水不足/99
獨立精神取決於“斷奶”的情況/105
全世界都在重新認識母乳的價值/109

第五章 如何防止孩子成為過敏體質

出生後首先餵食牛奶對孩子健康不利/114
人工餵養的嬰兒比母乳餵養的嬰兒死亡率更高/120
從母乳餵養過渡到人工餵養和混合餵養時要慎重/123
斷奶後的營養以餵食豆奶比較好/128
如果父母是過敏體質,更要慎重讓孩子喝牛奶、吃雞蛋/134
初乳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86
母乳餵養和人工餵養會導致智力指數的差異/89
吸吮母乳可以激活人的原始本能/93
優質的母乳來自於均衡的營養和安定的精神狀態/95
壓力會導致奶水不足/99
獨立精神取決於“斷奶”的情況/105
全世界都在重新認識母乳的價值/109
第五章 如何防止孩子成為過敏體質
出生後首先餵食牛奶對孩子健康不利/114
人工餵養的嬰兒比母乳餵養的嬰兒死亡率更高/120
從母乳餵養過渡到人工餵養和混合餵養時要慎重/123
斷奶後的營養以餵食豆奶比較好/128
如果父母是過敏體質,更要慎重讓孩子喝牛奶、吃雞蛋/134
孩子多動症的原因在於食物/138
第六章身心輕鬆地懷孕和生產是孩子健康的保證
美滿的家庭環境有助於產婦的生產/144
懷孕期間吸菸和飲酒對胎兒很危險/147
多吃蔬菜、保證充足睡眠、輕鬆愉快地生活/151
自然分娩容易生下健康寶寶/155
高齡產婦不要擔心,只管放心生產/160
充分利用為孕婦服務的公共制度/16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錯誤的教育會毀了孩子
育兒的目的是培養“心靈”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育兒的首要目的都是培育下一代,但是其方法則東西方大不相同。最為不同的一點就是,西方人從孩子很小時就試圖培養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人;與此相對,在東方人的觀念里,感情上則允許對孩子溺愛,因此較難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讓剛出生的嬰兒獨自睡在上鎖的房間,父母則享受自己的夫妻生活,這是西方式育兒的極端事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即使家庭和睦,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也難以培養出孩子天然的愛心。
最近,在歐洲和美國,開始有人指出過早讓孩子獨立的弊端。人們逐漸認識到應該更多地關注對孩子的“心靈”和“情感”的培育。
在這一點上,東方——例如日本,與西方截然不同,父母和孩子排成“川”字形睡在一起,孩子哭鬧時就立刻抱著撫慰,這是一種充滿人性關愛的教育方式。但另一方面,長期隨意地對孩子哺乳,會造成孩子過於依賴母親。雖然有利於培養母子情感,但若不知掌握分寸,就會流於對孩子的溺愛。尤其是在出生率不斷下降的日本,會導致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並可能出現過分寵愛孩子的弊端。
曾聽說東京的小學生離開父母去外地旅行時給家裡打電話說:“媽媽,有蚊子怎么辦呀?”
在獨生子女不斷增多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冷靜地控制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獨生子女的父母應該考慮到在孩子成年後,年老的自己總有無力照顧孩子的那一天。應該有意識地把孩子培養成為獨立自主的、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雖說如此,但也不必一味地嚴厲批評孩子和干涉孩子的自由,也就是說在孩子獨立自主的過程中父母不要過多干預。
近來引人關注的一件事是發生在捷運上的一幕:已經是小學生的孩子坐著,而母親卻站著。這顯然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在捷運內站立並保持平衡了,而且捷運內還常常可以看到小學生模樣的孩子無視站立在一旁的老人,一邊霸著座位一邊得意地喊:“媽媽!我找到座位了!”其母親也理所當然地一屁股坐下。這樣的場面多少會令人嘆息。日本的父母會放任孩子這樣做,而在西方,尤其是
在對言行舉止要求甚為嚴格的德國,這樣的寵愛是不允許的。德國人在家中受到嚴格管教的同時,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的教育也是首屈一指的。孩子長大成人後,非常排他的國民性傾向也應該與此不無關係吧。
母親不應只是考慮家人的利益,言行舉止還應該顧及他人。僅憑這一點,孩子的行為就會變得大為不同。遺憾的是,現在的日本父母似乎欠缺培養孩子“心靈”和道德觀念的意識。現在,年輕的母親們對胎教和早教過分熱衷,不就是這個問題的外在表現嗎?對孩子過分疼愛就會只關注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的利益,從而陷入嬌寵孩子的誤區。
把培養西方式的獨立精神的育兒方式與注重東方式的情感培育的育兒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偏不倚,才為上上之選。
思及“心靈育兒”,就我的經驗來說,若不抱持東方式的“無私之心”則無法與孩子傾心交流。
例如,按照西醫的思維,醫生只是簡單地將孩子當作患者或治療對象。面對這種情形,孩子肯定不會聽醫生的話。倒不如忘記自己的醫生身份,拋棄給予孩子治療或教訓他的態度,一對一地“真心”面對,那么孩子也會坦誠地與你交流。
我的這種精神,是高中時代,從在故鄉熊本遇見的一位著名禪學老師——澤木興道先生身上學到的。當時我已經決定去東京學醫並立志成為一名醫生。澤木先生曾這樣對我說:“若是成為了一名醫生,就要忘記自己的醫生身份,沒有任何成見地與患者交流。”倘若我年輕時沒有遇見澤木先生,並得到何為“無欲”的教誨,我的人生或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成為兒科醫生後,我也有過嫌惡甚至粗暴對待正在治療的孩子的時候。此時,為之苦惱的我便會想起澤木先生的話,忘記自己是一名醫生,試著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不可思議的是,孩子們也會平靜下來,不再哭鬧。按照西方人的觀念,這是很難辦到的吧。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時,東方式的精神是必要的。
在如今這個為了教育孩子而煞費苦心的時代,我們應該再次想到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東方式精神。這絕不是“溺愛”,而是希望把“無欲”和“無心”的精神活用到今後的育兒實踐中去。
人工餵養會導致過敏體質
我成為兒科醫生的動機可以追溯到我在哺乳期的痛苦經歷。剛出生時,由於對牛奶過敏,我曾經與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我當然對此並無記憶,但由於母親數次提及此事,因此我全然記得。
我生於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對讀者朋友來說,這也許是較為陌生的年代。那一年適逢日俄戰爭結束。我的父親是日俄戰爭的隨軍軍醫,我是七兄弟中排行最末的孩子,由於父親錯失了獎金,母親為生計發愁導致無法分泌乳汁。
於是,母親用加入砂糖的煉乳餵養我。因此,在嬰兒時期的我便已經產生了對牛奶的過敏抗體,又患上難治的腹瀉。當時我家住東京加賀町(現在的新宿區內),據說附近的一位女醫生曾經勸過父母:“還是放棄這個孩子吧。”
不久,我們舉家遷返熊本縣,我的症狀更加惡化,瀕臨死亡。母親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請一位性格乖僻卻以醫術聞名的中醫為我治療。
這位醫生在我的腹部進行觸診,並向母親詢問我曾吃過什麼。當母親回答人工營養時,醫生建議母親停止食用人工營養,用“米粉”(以白米為原料製成的粉末)代替,並僱請乳母。由於貧困,父母無法僱請乳母。但萬幸的是,一位生產後立即離婚的婦女住進了我家,成了我的乳母。
沒過多久我便從瘦弱中恢復,奇蹟般地好轉並痊癒。直到很久以後,母親仍不厭其煩地重複著:“你能撿回這條命,真多虧了那位醫生啊!”
從幼年時期開始,父親便開始教育我:“你要和我一樣成為一名醫生。”從故鄉熊本縣的舊制高中畢業後,我升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繼續學業。上述經歷使我於1931年(昭和六年)從醫學部畢業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兒科。
昭和初期,我剛剛成為一名醫生時,由於治療病人是兒科醫生的主要工作,我便在東京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兒科病房作為實習醫生邊臨床邊學習。那時候來看病的孩子所患的多是小兒結核、猩紅熱、麻疹、百日咳、嬰兒吐瀉症等生死攸關的疾病。當時,嬰兒吐瀉症導致的嬰兒死亡率占八九成。在沒有點滴的時代,即使在深夜仍然要每隔 1~ 2小時進行一次靜脈注射,才勉強能夠挽救患兒的生命。
看到通過治療使孩子遠離死亡並恢復健康,我高興得難以言表。並且,當時的母親們由於營養匱乏,母乳的質量也不高,維生素 B 1的缺乏導致嬰兒患上嬰兒腳氣的情況較多,甚至還有由於母親使用的化妝品中所含的鉛通過母乳被嬰兒攝取,導致鉛中毒的病例。因此,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母乳的營養價值,也不知道人工餵養是導致過敏體質的原因。
我喜愛吃乳製品,但食用後血壓馬上急速下降,並曾經兩次陷入意識不清的休克狀態。究其原因,才意識到自己嬰兒時期身患重病的原因在於牛奶,這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戰時,我曾經僅喝了半杯分配給我的牛奶便感到身體不適,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體質與牛奶不合。從那以後,我不再食用牛奶和乳製品,結果睡眠也好了,精神也容易集中了,身體也慢慢恢復了。
以我的親身經歷,我清楚地認識到多數嬰兒一出生便由牛奶餵養是危險的。我本著希望醫院和產院能夠早日摒棄惡習,明確母乳營養的想法,曾經直接面向母親們進行了母乳餵養的指導,並在學會後作了演講。
關於母乳營養的具體優越之處,我將在第四章進行詳細的介紹。
明確提倡母乳營養的價值是我育兒理論的基礎之一。如今,母乳的價值再度被世界認識,我的一貫主張也逐漸得到證明。這種傾向固然可喜,但現今的主導勢力仍然是人工餵養。不僅在營養方面,在精神方面母乳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聽上去或許有些誇張,但是為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我認為必須在世界範圍內明確提倡母乳營養的價值。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
從事兒科醫生這60餘年,我親眼目睹了母親們的變化。現在母親們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而且越來越聰明。但本該使人生變得充實而豐富的智慧,反而導致了母親們的不安,教育熱的驅使,又使她們的生活失去了閒適與舒暢。
過去的母親們大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勞動幾乎是生活的唯一內容。昭和初期,我作為愛育會的醫生深入農村進行診療,看到農村的母親們營養不足,趁著勞作、家務的空閒時間生孩子和撫養孩子。20世紀60年代之前,日本大多數家庭還沒有洗衣機、吸塵器和電飯煲,僅僅做家務,其辛苦程度便可想而知。
我在昭和十年初當了父親。那時的父母只求孩子不要生病,能夠健康、平安地成長,如孩子患上了麻疹或腮腺炎,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只是希望孩子的病情不要惡化,早點兒痊癒。那時的父母們幾乎從未考慮過孩子長大後讀什麼學校,將來讓孩子去什麼公司工作等問題。
我至今都記得,我的大女兒三四個月大的時候每晚發熱哭鬧的情景。每當我帶著在研究所工作了一天的疲憊踏入家門,立刻便向妻子詢問女兒的情況,當妻子說“熱還沒退”時,我不禁又失望又擔心。
如今想來,女兒的症狀是一種被稱為“夏季熱”的幼兒特有的高熱病症。女兒很早就開始吃母乳和混合了牛奶、無糖煉乳以及米粉等的人工食品,這也是有些影響的吧。由於沒有冷氣,每晚的持續酷暑引起孩子身體脫水,但那時我們並不清楚這其中的原委。
當時,剛剛成為醫生的我,對女兒的病束手無策,只是一個勁兒地祈禱她能平安無事,對怎樣教育這個孩子完全沒有考慮過。我們夫婦倆六七十歲時,妻子曾說:“如果孩子出生在這個時代,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吧。”我的妻子多年前已經去世,每當我想起那段日子,都會由衷地感謝我的妻子在條件不完善的環境下,仍然盡心盡力地教育著孩子。
女兒出生的時期,日本的育兒狀況是,人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探討母乳餵養和人工餵養的利弊,兒科醫生們每天都忙於從被稱為“嬰兒三大死亡原因”的肺炎、早產、痢疾或腸炎的疾病中拯救孩子們的生命。
即使身處於這樣的時代,父母們,尤其是母親們都盡力為孩子們營造出無憂無慮的環境,因此,那時的孩子們都很聽話,母親們也不必為了孩子們的吵架、淘氣而勞心傷神。
現在的母親們雖然知識豐富,家務、育兒與過去相比也輕鬆許多,可卻時刻感到疲倦。母親從懷孕開始,便陷入了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當中,平安分娩後又開始計畫孩子的人生“讓孩子上哪所學校,將來希望他(她)怎樣”等。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在的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信息,母親在沒有自己的判斷基準的狀態下,被大量的信息迷惑而變得過於神經質。仿佛若不能搶先掌握新的知識,就會被社會淘汰,母親們為此緊張不已,並將這種緊張感帶給了孩子。
有人指出:不成熟的父母教育孩子時,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若本身不具備身為母親的自覺性,則容易將焦慮、不愉快的原因歸咎於孩子,遷怒於無辜的孩子,或對孩子態度冷淡。
德國醫學博士M.Z.托馬斯認為,若長時間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將來會變得心術不正、暴躁易怒,且權力至上”。
另外,母親對育兒過分熱心,會引發育兒神經症,甚至可能會失去舒暢的心情。作為父母,為了孩子著想,本想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但由於表達愛時多以自己為中心,或者由於自身不成熟,導致愛的傳遞以失敗告終。
並且,近年來,女性進入社會發展的現象屢見不鮮,生育後繼續工作的女性也越來越多。女性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本身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其結果也不由得使人產生了疑問——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真的幸福嗎?這些在社會上獨立自主的女性真的盡到了母親的責任嗎?即使把孩子放在次要位置,真的有想要做的事業嗎?我希望正在工作的女性能再一次思考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的醫學知識及經濟條件的提高均有助於育兒環境的改善。雖然我們一直期待這樣的時代來臨,但是,當這樣的時代真的成為現實時,我們又發覺自己遺失了育兒的“心”。在育兒日漸輕鬆的今天,能夠下定決心致力於關注心靈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丈夫的精神支持很重要
我29歲時,有一天晚上,妻子不知為何總是占著洗手間。當時租住的房子洗手間在樓下,妻子渾身無力、呼吸困難,且下樓越發頻繁。妻子說自己肚子疼,我雖是醫生,但由於大意竟沒發現那是陣痛。
妻子分娩時我也在場。雖然那時丈夫不允許進產房,但我的恩師還是滿足了我的請求,讓我親自參與妻子的手術。一踏入產房,氣氛仿佛也變得凝重起來。我緊張地坐在產房的角落,不久便聽到女兒洪亮的啼哭聲。
當我感嘆“孩子終於安全生下來了”時,立刻又擔心:“妻子和孩子都還健康嗎?”我完全忘記自己也是一名醫生了,那時的我只是一個不知如何是好的男人。當護士小姐把孩子抱給我看時,我的心情很複雜,只顧著端詳女兒,卻並沒有真切地意識到自己已為人父。
不久,母女平安出院,踏入家門的那一刻,也許是因為初次感受到自己已為人父,責任感湧向我的心頭。
父親無法感受分娩時的腹痛,因此第一個孩子降生後很難立刻意識到自己身份的轉變。即使被人告知“這是你的孩子”,也不會在第一時間產生真實感。隨著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變長,才慢慢地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責任與愛。這與令人感動的母性本能截然不同。
但是,父親在育兒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簡而言之,父親始終給予母親精神支持,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良好影響。
可以說,父親在“心靈”方面的支持與否與母親懷孕、分娩到育兒都息息相關。關於這一點,我會在其他章節詳細講述。由於懷孕中的女性情緒非常不穩定,因此丈夫的處事方式對之後的分娩及育兒有著重要影響。
分娩後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使導致女性精神不穩定的狀態仍將持續。她們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疲勞,還必須要承擔育兒的重任。即使孩子還小,教育也是個體力活兒。
給孩子換尿布、洗澡、讀育兒指南、做菜,這些實際行動的支持固然對母親的幫助很大,但更重要的是,父親的這些舉動給予了母親勇氣。孩子出生後,由於母親往往專注於照顧孩子,父親甚至會產生被排斥感。當丈夫下班回到家,發現房間亂成一團,該做的事也沒做,難免會忍不住向妻子發牢騷。這時請不要抱怨,幫助妻子照顧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兒科醫生平井信義先生髮表了一項有趣的學術調查:由戀愛而結婚的夫妻,丈夫換尿片的頻率遠高於相親結婚的夫妻。這也許是因為戀愛結婚的夫妻,丈夫更容易從內心產生支持妻子的感情吧。
另外,妻子也不應隨意抱怨丈夫不為孩子洗澡、不幫忙做家務、比鄰居家的丈夫回家晚。並且,如果忙於照顧孩子而疏於關心丈夫或不做家務,夫妻關係也會漸漸惡化。夫妻相處貴在相互體諒。
隨著時代的變化,父親的心理也有了轉變。以前,“孩子”這個話題不便在職場談論,然而最近,人們在職場也會熱心地談論起子女和家庭的話題。這個變化本身很值得高興。
孩子對父母關係的敏感程度遠超過大人的想像。嬰兒會因為父母不和而難以入眠或夜晚哭泣。父母不應在年紀尚幼的孩子面前相互指責,孩子會為此深受傷害。理想的父親雖然很少,但至少也應讓孩子認為父母之間是互相尊重的,父親也應為此而付出相應的努力。
家庭生活中,父親有必要保持威嚴,當然並非堅持封建那一套,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尊敬及禮儀教給孩子。這難道不是現代家庭中所欠缺的嗎?“再親也要講禮儀”,這是長時間的交往必須遵守的規則。
父親最好避免參與教育的細節。一個家庭里不需要兩位母親。父親應該從巨觀、長遠的角度關懷子女,在子女教育上給予母親信心與關心,擔任一個“穩重”的角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