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

呼倫貝爾海拉爾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因其旁邊的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優質的草原,蒙古族發源地,內蒙古主要的畜牧區,出產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境內有上千個大小湖泊。

呼倫貝爾草原

Hulun Buir Grassland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由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公尺之間,總面積約93,000平方公里。年平均溫度0℃左右,無霜期85∼155天,年降水量250∼350公釐左右,能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及少量蔬菜。低丘及漫崗為羊草草原。河灘地多為中生禾草、雜類草草甸,草質肥美,畝產鮮草量400∼600斤,為傳統牧區,適於牧養牛、羊、馬等牧畜,以產三河牛、三河馬著名。1958年以來陸續建立一批大型機耕農場從事農墾。中南部有大片沙地,有獨特的草原化樟子松林,是珍貴的森林資源。交通方面有濱洲鐵路橫貫。

著名的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綠波千里,一望無垠,微風過,羊群如流雲飛絮,點綴其間,草原風光極為綺麗,令人心曠神怡。

呼倫貝爾草原之所以聲名遠揚,原因有三,一是草原曾出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二是草場質量極好,割下來的草遠銷東南亞,三是盛產體格高大壯健的三河馬和三河牛。

呼倫貝爾草原是內蒙古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擁有一億多畝草場,兩億多畝森林,500多個湖泊,3000多條河流,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像是一塊天工織就的綠色巨毯,步行其上,那種柔軟而富於彈性的感覺非常美妙。而綠草與藍天相接處,牛羊相互追逐,牧人舉鞭歌唱,處處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致,將它譽為世界上最美、最大、最沒有污染的幾大草原之一,真是當之無愧。

在呼倫貝爾草原旅遊,可以騎馬乘駝暢遊草海,可以坐“勒勒車”環湖漫遊,可以臨湖垂釣,可以入林狩獵,盡享草原風光。

呼倫貝爾草原其地勢東高西低,海拔650米~700米,總面積約9.3萬平方千米,地域遼闊,風光絢麗。草原上,水草豐茂,河流從橫,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呼倫貝爾草原以其富饒的自然資源孕育了中國北方諸多遊牧民族,因此被譽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成長的搖籃”。

穿行在呼倫貝爾,定會為那“千里草園鋪翡翠”的景象而驚嘆。這裡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生長著鹼草、針茅、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植物品種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每逢盛夏,草原上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處處“風吹草低見牛羊“。

建制沿革

海拉爾的名稱是因河而來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間,這裡是一座清政府戍邊的軍事重鎮。因坐落在呼倫貝爾草原而被稱為呼倫貝爾城,是《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簽定後大清帝國北部的重要門戶。為捍衛1 000公里長的中俄邊界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呼倫貝爾城所處的地埋位置,使其發揮出巨大的輻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齊齊哈爾、黑山頭、古北口、張家口、庫倫(今烏蘭巴托)、阿爾山、吉拉林等數條可通車馬的道路。當年草原上盛況空前的甘珠爾廟會就是依靠這些古道暢通而促成的。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通車,俄、日、德、美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入,這裡進入新的商貿發展時期,在呼倫貝爾城外開闢了貿易市場。1907年被正式闢為對外國人開放的商埠。因修築東清鐵路建立車站時,定名為“海浪”站,是海拉爾的譯音,後來新街開發,海拉爾站的知名度漸漸提高,“呼倫貝爾城”的名稱被取而代之。 海拉爾河在《遼史》中寫作“海勒兒”,《元史》稱“海喇兒河”,後來也漢譯“海蘭兒河”、 “合泐里”等。其含義是什麼,眾說紛紜,長期以來有四種說法比較流行:

第一種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證者還用《蒙漢辭典》來作證,說“哈利亞爾”是野韭菜生長的地方,這裡有大片的野韭菜,這條河也就叫海拉爾了。

第二種說法是“流下來的水”之意,持這一觀點的人用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一文為依據,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種說法是“桃花水”之意,這與前一種說法大致相似,只是更進一步,他們認為蒙語的”融化”、“融雪”也語音為“海勒”,春天大興安嶺西坡冰雪消融,其水匯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

第四種說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釋是海拉爾河兩岸牧草繁茂,呈深綠色,遠遠望去,與藍天、白雲、綠地之間有如黑綠色飄帶,所以也稱之為墨色之意。

這四種說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種說法更接近事實,但又都沒有說準其真正含義。道理很簡單,這種河流的名稱早在1000多年前就見於史冊。當時這裡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為河流、山脈起名不會去認真引經據典,更不能查閱後人的名著,他們都是根據一般特徵而名之。如黃河,就是用水色黃而稱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龍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滾滾黑色大水而命之。我們的海拉爾河,也是因其水色黑而被持原始蒙古語的先民命名為海拉爾。

海拉爾河發源於大興安嶺,全長700多公里,流入額爾古納河,注入黑龍江,是黑龍江的主要源頭之一。海拉爾河牙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良好,水流較急,河水較清,當河水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後,開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迴曲折,河水漫溢擴散,滲透增加,旁蝕力增強。尤其到與伊敏河匯合處以下,也就是現海拉爾市區後,地勢開闊平坦,河草茂密深綠,蘆葦盪片片相連,河水連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鐘只能走幾公分的距離,常年泡在水中的葦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連生長在這裡的鮎魚、鯽魚都是黑色的。早在1 000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見到這條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爾”的河名就產生了。

進入全新世(距今1萬年左右),海拉爾地區氣候、地貌與生物群同現在基本相似,人類也走進了新的發展時期。在考古學中,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期間,有一個中石器時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爾西山(也稱松山)細石器作為中石器時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6 000~10 000年間,在海拉爾活動著一支使用細石器、走向文明時代的原始人類。他們手持石制工具,同大自然進行頑強的拚博,過著原始氏族社會生活,創造出中石器文化。

當中原進入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海拉爾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創造了輝煌的哈克文化。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禮器——玉器出現了,生產力發展了,先進技術推廣了,複合工具套用了,文明出現了,而且將細石器發展到了頂峰。

進入歷史時期以來,海拉爾市同呼倫貝爾盟一樣,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在中國歷史發展到春秋戰國之際,海拉爾地區的狩獵、遊牧民族已見於史籍,他們的名字是東胡。那時,在中國北方草原有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被中原稱為匈奴,史書簡稱其為“胡”。而其北,在大、小興安嶺,乃至外興安嶺,存在一個比匈奴還強大的狩獵、遊牧民族,因在匈奴東,被稱作為“東胡”。

秦漢之際,北方草原戰火紛飛,匈奴不僅和漢朝兵戎相見,也和東鄰的東胡刀槍相擊,而東胡被匈奴打散的一支鮮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的孕育下形成、發展、強大,占據匈奴故地,建立了強大的鮮卑部落聯盟。海拉爾地區,就留下鮮卑人的遺蹟——謝爾塔拉鮮卑古墓群。

東漢末年,鮮卑人經過南征北戰,吞併五胡十六國,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中央政權——北魏。鮮卑南遷的留守部隊,再去中原晉見雖然是本族的,但已是中國的天子時,就以“室韋”的名稱被記入史冊。“室韋”與“鮮卑”是同音異釋之音,都屬蒙古語,是“森林中的人”之意,與“喜桂”、“喜桂圖”等譯音一致。今天,在額爾古納市的原始森林中, 也有“室韋”的地名。在北魏、隋、唐之際,中原就把居住在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狩獵、遊牧民族都稱作為“室韋”。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謝爾塔拉發現了室韋古墓群,就雄辯地說明室韋及其後裔蒙古,都曾是海拉爾地區的主人。

公元916年,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遼政權,海拉爾地區全部為遼國占據。遼國在這裡設烏古敵烈統軍司,契丹人在海拉爾河流域建立了邊防城池。這裡是契丹人統治下北方遊牧民族駐牧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海拉爾東山、謝爾塔拉鎮、哈克鎮等許多遺址都發現遼代遺蹟。

1202年秋天,蒙古族英雄鐵木真打敗了塔塔爾人,盡掠其部眾,占領了海拉爾河流域,統一了呼倫貝爾草原,並以此為休養生息據點。僅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從東到西統一蒙古高原大業.被各部族擁立為大汗——成吉思汗。從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地域和文化的,並在心理素質和經濟生活上也有共同特點的民族——蒙古族。他們南征北戰,服了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隨後又統一了中國。

元朝滅亡後,戰亂使呼倫貝爾草原的遊牧民族又過著動盪不定的原始遊牧生活。至後金興起,這裡的蒙古各部陸續臣屬清朝,女真人為利用蒙古人對明朝的反抗情緒,先後把居住在這裡的勇敢善戰的蒙古人遷到烏蘭察布草原。這期間呼倫貝爾地區僅有為數不多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族和達斡爾族、鄂溫克等遊牧和狩獵者活動的區域。就在這時,沙皇俄國侵略魔爪伸向呼倫貝爾地區。清朝雍正年間,針對沙俄的侵略行徑,清政府開始注重邊防建設,在呼倫貝爾境內設12處卡倫,並遷大興安嶺東麓布特哈八旗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和巴爾虎,到嶺西呼倫貝爾地區戍邊。從此,呼倫貝爾地區進入了人丁日益增多的歷史新時期,在今海拉爾市正陽街一帶修築了“呼倫貝爾城”。從此,現在的海拉爾市成為呼倫貝爾的商貿、交通、政治、文化的中心,被譽為“草原明珠”。

二十世紀初,俄國人修築中東鐵路,在呼倫貝爾旁建一車站,因臨海拉爾河而定名“海浪”站,即海拉爾的譯

音,靠近車站處為新街,隨著商埠的開發,海拉爾的知名度提高,舊街“呼倫貝爾城”被新街“海拉爾”取而代之。

經過近300年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今天的海拉爾已發展成為沿邊開放的中心城市,有蒙古、漢、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等23個民族,約27萬人,總面積達144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由解放前的2平方公里擴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001年10月10日,海拉爾市隨著呼倫貝爾撤盟設市,相應撤銷了海拉爾市,改設海拉爾區。轄1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17個,社區居委會55個。總面積144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人,由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24個民族組成。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長約80公里。

地理環境

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無霜期一般在11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 - 2℃。由於緯度偏高,遠離海洋,加之大興安嶺的屏障作用,使濕潤的海洋性氣團的影響減弱,大部分時間受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由此形成了如下的氣候特點:春多大風而小雨,蒸發量大;夏季溫涼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快,霜凍早;冬季嚴寒漫長,地面積雪時間較長。

境內有伊敏河和海拉爾河兩條較大的外入過境河流,均屬於額爾古納水系,海拉爾河於城區北部壩後西北流向陳巴爾虎旗,在轄區內長約85公里,伊敏河經鄂溫克旗於城區南端斷橋流經海區,在城區北部匯入海拉爾河,在轄區長約7.5公里。兩河水域面積為16.21平方公里。兩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8億立方米。湖泡溝汊34個,域面積為2955公頃。

自然資源

土地1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700公頃,森林7948公頃,水域19200公頃。全區林木積蓄量為45136立方米。草場97770公頃。全區有藥用植物如柴胡、蒲公英、玉竹等30多種;食用植物有黃花菜、野韭菜、蘑菇等10多種。動物資源有狍子、狼、狐狸、土撥鼠等10多種。鳥類有野鴨、燕、大雁等10多種。魚類有鯉魚、鯽魚、狗魚等10多種。

海拉爾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目前境內已發現的金屬礦產有鐵、鋅、銦、隔四種,非金屬礦產有煤、水泥灰岩、矽砂、沸石、珍珠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磚瓦粘土、建築石料、礦泉水等9種,已達普查以上工作程度的礦床6處,經儲量檢測工作進行過占用儲量登記礦床13處,已發現並進行過地質調查工作的礦點6處。上述礦床及礦點中,煤礦床占兩處,分別為寶日希勒煤田東部區和大雁煤田扎羅木得區,兩煤田探明的B C D 級儲量分別為104.75億噸和21.20億噸,在海拉爾轄區所賦存的儲量分別為9億噸和15億噸(粗略計算結果)。鐵礦床2處,礦點2處,共探明表內B C D級礦石儲量6040.30萬噸,表外儲量1447.04萬噸,地質儲量10萬噸;作為伴生礦產C D級鋅金屬量40.04萬噸,銦金屬量160噸,鎘金屬量1202噸。石灰石礦床1處,礦點1處,探明表內B C D級礦石儲量1862萬噸,表外儲量1486萬噸,地質儲量750萬噸;作為石灰石礦床的伴生礦產水泥配料用粘土礦床2處,C D級礦石儲量452.45萬噸。矽砂礦床1處,B C D級原砂儲量1959.18萬噸。磚瓦粘土礦10餘處,D級礦石189.01萬立方米。建築石料礦3處,D級礦石總儲量228.04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2年末,海拉爾區戶籍人口275660人,與2011年相比增加23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0042人,農業人口15618人。今天的海拉爾已發展成為沿邊開放的中心城市,生活著蒙、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30個民族。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08年,海拉爾區專利授權量15件。2008年,海拉爾區企業技術貿易成交額完成2618萬元,比上年增長19%。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08年,海拉爾區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全年招生1192人,在校生2604人,畢業生650人。普通中學23所,全年招生8071人,在校生22190人,畢業生7940人。國小17所,招生2244人,在校生16121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40人。幼稚園8所,在園幼兒2039人。

文化事業

截止到2012年末,海拉爾區境內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電影院2個 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

衛生事業

截止到2012年末,海拉爾區共有衛生機構157個,衛生技術人員3641人,其中執業醫師1212人,註冊護士1557人。病床床位2780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6個。2012年共建立電子健康檔案192758人,建檔率71%,高血壓健康管理率為52%,規範管理率為68%,糖尿病健康管理率為61%,規範管理率為76%。全年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3%,住院分娩率100%;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97.4%。2012年無甲類傳染病發生,無傳染病死亡病例發生。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8%以上。2012年,海拉爾區共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17594人,參合率為98.72%。

交通事業

截止到2010年,海拉爾區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的立體交通網路,北京至莫斯科的國際旅客列車經由此地,海拉爾東山國際航空港航班飛往北京、呼和浩特、廣州、大連、哈爾濱、杭州等26條航線,可直飛俄羅斯、蒙古國、日本等國家。

民俗文化

那達慕。 蒙古語,娛樂或遊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傳統的民眾集會,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具有悠久的歷史。1225年,成吉思汗戰勝花刺子模,為慶祝勝利,就舉行過那達慕盛會。 在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上,

都要進行男子三項競技賽,即賽馬、射箭和摔跤。當代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賽外,還增添了馬球、馬術、田徑、電影、烏蘭牧騎演出等新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開展商貿活動、表彰先進等。那達慕多半在夏季7—8月份時舉行。摔跤、賽馬、射箭是蒙古族民眾性娛樂活動。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 頭纏紅、黃、藍三色的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出場時一位老人唱長調祝福,雙方摔跤手揮舞上臂,然後互相搏鬥。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採取淘汰的方式,決賽出冠軍、亞軍和第三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賽馬分快馬賽和走馬賽。各種賽中評出一、二、三等獎。射箭是蒙古族古老的競賽項目,有騎射和步射兩種。騎射始於古代,最早用於狩獵和原始作戰。解放後,蒙古族射箭逐漸變為民族體育運動項目。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內容、形式方面部有了變化。蒙古族還有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額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並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束,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並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曆三月二十一日為春祭,祭把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微,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了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民眾絡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定,藉以表達對成古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征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讚歌敬酒三巡,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那位執刀招待,蒙古語稱“渾都格其”。長者接過蒙古刀,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從羊的腦後、嘴角兩邊、兩個耳朵、兩個眼眶、脖頸、硬齶上割下幾塊肉,再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端起羊頭回贈主人。主人端過一個空盤,接過羊頭和長者割下的部位肉,擺在佛龕前敬佛。接著用專用的蒙古刀,從羊烏查的右側、左側切出長條薄片,左右交換放置。割羊烏查前半部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後,分節卸下其它骨頭(過席的羊烏查只能切一刀),由陽面轉圈後,退回去放入肉湯里熱,然後上桌進餐。退下整羊後,上肉湯。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人站著。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裡招待貴賓。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誌,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優秀人物

海拉爾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眾多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優秀人物,以下是海拉爾走出的部分優秀人物。

白岩松中央電視台主持人。1989年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起參與創辦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出任總主持人。1997年開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江截流、國慶五十周年慶典、澳門回歸等大型現場直播節目。2008年入選“中國奧運報導主持人國家隊”,擔任中央一套《全景奧運》演播室總主持人。白岩松出生在呼倫貝爾,對家鄉充滿深厚感情,始終關注呼倫貝爾的發展進步。近年來,積極參與我市申辦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活動;主持中俄蒙三國大型文化活動等;關心教育事業,為海拉爾二中捐贈10萬元設立“樟子松助學金”獎勵品學兼優學生,對提升海拉爾的知名度、美譽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德臣是我國航天領域著名的火箭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863計畫”航天領域專家組成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問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教授。海拉爾二中畢業後考入北京航空學院,1957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原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歷任設計員、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科技委常委,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先後擔任遠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新型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特別是在長二捆運載火箭發射“澳星”等任務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先後獲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那日松(1934—1995),原名張運清,男,漢族,出生於興安盟扎賚特旗。著名作曲家。曾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電視音樂研究會特約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會副主席、呼倫貝爾盟文聯副主席。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創作的歌頌民族新生活的音樂作品《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草原晨曦圓舞曲》等便斐聲草原,流傳全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的音樂才華得到更充分地發揮,創作了呼倫貝爾三部曲《呼倫貝爾美》、《呼倫貝爾情》、《呼倫貝爾戀》。198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他創作的歌曲集《呼倫貝爾》。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那日松聲樂作品音樂會》,受到文化部、國家民委、自治區表彰。他的作品曾多次獲自治區、國家級獎勵。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東方時空”節目專題報導了那日松和他的作品。他曾被評為內蒙古民族團結模範,1992年以有特殊貢獻的專家受到國務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布仁巴雅爾國家一級演員、國際一級播音員、“五彩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及導演。布仁巴雅爾出生於呼倫貝爾,先後在鄂溫克旗烏蘭牧騎、呼盟(海拉爾)電影公司等單位工作,多年來一直關心呼倫貝爾的文化事業發展。其作品《吉祥三寶》《天邊》榮獲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主要演唱代表作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太陽雨》《呼倫貝爾大草原》《母親》等。2006年布仁巴雅爾一家演唱的《吉祥三寶》榮獲“改革開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授勳”。布仁巴雅爾具有強烈的呼倫貝爾情結,其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其深厚的生活積澱,為宣傳呼倫貝爾,讓更多的人了解呼倫貝爾市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烏日娜現任中央民族大學聲樂教授。2004年與丈夫布仁巴雅爾及女兒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回家吧”藝術之家音樂會。2005年與布仁巴雅爾、侄女組合推出歌曲《吉祥三寶》並於2006年參加春晚演出。2006年與布仁巴雅爾、鳳凰衛視中文台台長王紀言和呼倫貝爾市委共同創建“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並擔任藝術總監和導演。烏日娜教授在多年的聲樂教學工作中一直重視對家鄉呼倫貝爾籍學生的培養,如內蒙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其其格瑪女士、女高音陳湘女士及當今內蒙彩鈴歌星娜木汗等都是烏日娜教授的呼倫貝爾籍學生。

張秋歌漢族,海拉爾二中畢業。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1998年,獲得第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0年,參與拍攝現代戰爭劇《東北大剿匪》。2005年,主演《上將許世友》。2007年,參與抗日諜戰劇《重慶諜戰》。2011年,出演家庭情感話題作品《AA制生活》。2013年,憑藉話劇《深度灼傷》中“科托夫將軍”一角,榮獲第26屆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獎。

烏蘭托嘎中國少數民族對外演出公司、中國少數民族音像出版社藝術總監,國家一級作曲。烏蘭托嘎出生於呼倫貝爾,在海拉爾學習、生活多年,他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創作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草原在哪裡》、《天邊》《回家吧》《呼倫貝爾大草原》《往日時光》等一批優秀歌曲,這些作品廣泛流傳,深受各族人民民眾喜愛,為提升呼倫貝爾的知名度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王紀言鳳凰衛視中文台台長、執行副總裁。王紀言出生於烏蘭浩特,童年在海拉爾度過,對呼倫貝爾市的文化事業一往情深。由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組織,王紀言等專家策劃,布仁巴雅爾、烏日娜出任藝術總監的“五彩呼倫貝爾”草原兒童合唱團成立於2006年12月,為我國第一個純少數民族兒童合唱團。合唱團成立近兩年來,受到了中央和自治區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讚譽,大大提升了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在國內乃至海外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呼倫貝爾蜚聲海內外的一張“文化名片”。“五彩呼倫貝爾”合唱團從創意階段到現在運行已基本成熟,王紀言在組織、策劃、協調對外演出,宣傳、包裝合唱團以及爭取國內外贊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姜兆文男,1939年生,漢族,遼寧昌圖人。1961年畢業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師專數學專業。1959年參加工作,歷任內蒙古牙克石國小教師、中學教師,牙克石酒廠工人、幹部,呼倫貝爾盟文聯副主席、專業作家,呼倫貝爾盟政協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內蒙古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烏蘭托婭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天籟之音,出生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代表作品《套馬桿》。烏蘭托婭從小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身為蒙古族人,她有著古樸、赤誠、豪爽的性格;作為專業學聲樂的民族歌手,烏蘭托婭一直默默為演唱事業奉獻著。她有著深厚的演唱功底,和自己獨特的聲線,讓人過耳不忘。她一直在用心情去歌唱,用其純綠色的天籟之音去詮釋完美、感化疲憊。[]

姜風鳴在2000年7月舉行的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上,重慶大學學生會當選為全國學聯第二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團體,校學生會主席姜風鳴當選為全國學聯副主席。姜風鳴:男,漢族.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人,1975年出生,畢業於海拉爾二中,重慶大學原學生會主席。2000年7月當選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正式代表,並當選本屆全國學聯副主席。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成立於1919年6月16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高等學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和中等學校學生會的聯合組織,是全國青聯的團體會員。[]

張瑩瑩2009年4月26日上午,由中國田徑協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暨2009全國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在揚州體育場拉開戰幕。最終,內蒙古選手張瑩瑩摘得了女子組冠軍。據了解,本次比賽共有中國、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瑞典、肯亞、新加坡和波蘭等37個國家的1.5萬餘名選手參賽。比賽設有男子女子半程馬拉松賽、中國大學生半程馬拉松公開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半程馬拉松選拔賽、迷你馬拉松等項目。最終,內蒙古海拉爾選手張瑩瑩以1小時11分01秒的成績奪得了女子組冠軍。[]

超克蒙古族,中央電視台《中華民族》欄目著名導演。1957年8月16日出生於內蒙古海拉爾市,就讀于海拉爾勝利街國小、海拉爾市第一中學,1975-1980年高中畢業後插隊到東旗嘎拉布爾公社伊和烏拉大隊,1980-1982年在海拉爾毛毯廠做機修工,1982-1985年就讀於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專業,1985-1994年在呼倫貝爾電視台工作,1995至今在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社會專題部《中華民族》欄目任導演.主要作品:在中央電視台所做的重大題材的節目有《全國少數民族知識競賽》(任導演)、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特別節目《為了國家的孩子》(任導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特別節目《尋找鐵騎兵》、《六十年的牽掛》(任導演)、特別節目《邊地大穿越》(任導演)等。 拍攝製作並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的宣傳呼倫貝爾的電視專題片有《北方的河》、《乳香飄》、《原野的呼喚》、《穿越呼倫貝爾》、《深山鹿鳴》、《諾門罕的記憶》等三十多部。獲獎情況在呼倫貝爾電視台工作期間,獲內蒙古自治區好新聞獎一等獎,專題片二、三等獎,全國好新聞三等獎,優秀專題片一、二、三等獎。在中央電視台工作期間,獲全國電視節目駿馬獎一、三等獎。獲1998年中央電視台抗洪救災宣傳報導先進個人,三次被評為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先進工作者。

楊卉1964年5月17日出生於牙克石市,國小和中學分別就讀於牙一小、牙一中,海拉爾三中和海拉爾鐵路一中,于吉林大學外語系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任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國際部高級官員和中國及香港區經理。在英國的15年中,她致力於為華人服務,兼任北愛爾蘭華人聯合會主席、北愛爾蘭少數民族委員會副主席。這兩個組織是英國目前最成功的華僑組織,也是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最成功的組織,是中國駐英使館向各地華僑組織推薦學習的榜樣。去年楊卉經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推薦,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第五等大英帝國最高勳爵(MBE),她是在英國的大陸華僑中第一個獲此爵位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