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世紀公園

克拉瑪依世紀公園,位於克拉瑪依市新區,占地面積28公頃。景觀系列分為輝煌歷程、幸福生活、奔向未來三大主題,由歷史景觀區、文化景觀區、生態展示區、憧憬未來區、綠茵休閒區、森林浴場、服務娛樂區等功能景區組成。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位於克拉瑪依市新區,北臨克拉瑪依河,南臨南新路和新行政中心,東臨勝利路和新建成的南林、南泉小區,西臨迎賓路和友誼大橋,處於新老城區的中心地帶,占地面積28公頃。世紀公園景觀系列分為輝煌歷程、幸福生活、奔向未來三大主題,由歷史景觀區、文化景觀區、生態展示區、憧憬未來區、綠茵休閒區、森林浴場、服務娛樂區等功能景區組成。輝煌歷程主題中的中心紀念廣場有一大型雕塑居中;幸福生活主題內有一地球雕塑,周圍有噴泉;奔向未來主題為一10米高的堆山,呈螺鏇形緩坡盤繞上升,代表我市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擁有9座景觀橋113座景觀小品、被386190株喬灌木、花卉和21500平方米草坪復蓋的綠色世紀公園將盛裝面世。世紀公園占地29萬平方米,於2006年6月9日正式開工,工程分土方和公園景觀兩期進行。截至目前,堆土工程已全部完工,土方工程中高出地面18米的世紀公園經典景觀——“未來廣場”將成為整個公園的至高點;外配套的改造和園內供水系統的建設已完成,共鋪設地下管網100多公里。景觀工程包括疏林區、密林區、大樹區、人工河道、湧泉台、跌水長廊、湧泉廣場、旱地噴泉廣場、文化休閒街、水上舞台、生態島、森林浴場、滑板運動場、兒童遊戲場等23個項目

克拉瑪依地址:

克拉瑪依市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加依爾山南麓,地處東經80°44′~86°1′,北緯44°7′~46°8′之間。 東北與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相鄰;東南與沙灣縣相接;西部與託里縣和烏蘇縣毗連; 南邊奎屯市把獨山子區隔開,使這個區成為克拉瑪依市的一塊飛地。市區距烏魯木齊公路里程312千米,直線距離280千米;距北京公路里程4086千米,直線距離2600千米。市域東南最寬距離110.3千米, 南北最長距離240.3千米,呈斜條狀,總面積950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於250~500米之間。市區面積16平方千米。獨山子距市區150千米。

中文名稱: 克拉瑪依
外文名稱 Qaramay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 , 新疆
下轄地區 獨山子 ,區, 烏爾禾區
政府駐地 克拉瑪依區 ,天山路42號
電話區號 0990
郵政區碼: 834000
面積 9500平方千米
人口 254560人
氣候條件

人口名族;克拉瑪依1955年開發建設以來,隨著油田生產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50年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從軍隊復員轉業的軍人;二是內地支援油田建設的職工和家屬;三是從新疆各地招收和遷入的員工;四是各類大中專院校畢業分配的學生。60年代後,在克拉瑪依出生的人口比例逐漸增大,1997年全市總人口(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口)為254560人。其中男性136109人,占53.5%,女性118 451人,占46.5%;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26‰。 克拉瑪依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1997年全市共有37個民族: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俄羅斯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白族、苗族、彝族、壯族、侗族、瑤族、水族、土族、黎族、畲族、羌族、布依族、朝鮮族、東鄉族、土家族、撒拉族、裕固族、哈尼族、 高山族、 仫佬族、 傈僳族、 普米族、 藏族、 京族等。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數的76.5%;少數民族人口占23.5%。自然地理;

位置

克拉瑪依市地形呈斜條狀,南北長,東西窄,西北高,東南低,絕大部分地區為戈壁灘,在海拔500米以下。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低點在艾里克湖,海拔250米左右。市區西部有加依爾山、青克斯山;北邊有阿拉特山;中部、東部地形開闊平坦,向準噶爾盆地中心傾斜;南部獨山子為山名,哈薩克語稱“瑪依套”,意為“油山”,地處獨山子中西部,海拔1283米,獨山子區由此而得名。

氣候

克拉瑪依市屬典型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春秋多風是其突出的氣候特徵。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秋季較短,冬夏溫差大。年平均大風日數71.3天,年平均氣溫8.1℃,無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時數2705.6小時。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現,終霜一般在3月下旬結束。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為7月,平均氣溫27.6℃, 最低月為1月,平均為-16.3℃。年平均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蒸發量達3008.9毫米,為降水量的20.8倍。

土壤

克拉瑪依市全境大部分地區為弋壁荒漠,從南到北,土壤分布依次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色荒漠土。土質低劣,遍地砂礫,不少地方土壤含鹽量高。因缺雨水沖刷,鹽分板結在土壤表層上,形成嚴重的土壤鹽鹼化。境內“白鹼灘區”就是因遍地白茫茫的鹽鹼而得名。由於具有乾旱、少雨、多風、溫差大等特徵,植被一般比較稀少、矮小,多屬能耐乾旱、抗風沙、抗鹽鹼的藜科類植被。常見的有梭梭、沙棗樹、駱駝刺、苦豆子、紅柳等約230餘種。

植被

克拉瑪依植被較好的地區是白楊河流域,河流兩岸的河灘地帶生長著大片胡楊林和紅柳。在小拐、大拐、烏爾禾等地區,因地勢低,土質細,經常積水,生長著大片蘆葦、芨芨草、狗尾草等。獨山子地區由於地處天山北麓,降水較多,氣候較濕潤,從山上到山下,植被呈垂直分布景象。山的最下層為荒漠植被類型, 山上生長著闊葉樹,海拔1500米處有高大挺拔的雲杉林。

水文

克拉瑪依市屬內流區,境內全屬內流河與內陸湖。河流為流程短、水量小的季節河。主要河流有白楊河、克拉蘇河、達爾布圖河、瑪納斯河, 獨山子有奎屯河。湖泊有艾里克湖。 為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五、六十年代,克拉瑪依重點開發了百口泉地下水,通過長65千米的暗渠輸水到克拉瑪依市區。1970年,在白楊河修建了1座庫容量為3573.9萬立方米的水庫(白楊河水庫)。 同時,修建了與其配套的全長72.8千米的混凝土防滲明渠。1979年,在白鹼灘地區又修建1座庫容量為1950.5萬立方米的調節水庫。為了充分利用白楊河水源,從1989年開始,又修建了庫容量為5800萬立方米的黃羊泉水庫。市南部的獨山子地區,主要引用奎屯河水。克拉瑪依水利設施的建設,基本保證了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

自然資源

玉石 自3月4日起,在克拉瑪依地區出產的戈壁“五彩石”、“五彩玉”、“雅丹玉”,將統一採用“克拉瑪依玉”的新名稱。徵集到的88個名稱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克拉瑪依”(地名)為開頭的;另一類是以“準噶爾”(地域)為開頭的 自3月4日起,在克拉瑪依地區出產的戈壁“五彩石”、“五彩玉”、“雅丹玉”,將統一採用“克拉瑪依玉”的新名稱。 這是3月3日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領導認真研究後做出的決定。 當天,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領導,根據市觀賞石協會提交的《關於克拉瑪依市觀賞石命名》的請示報告,對協會理事會精選出的5個擬命名名稱,進行認真研究,最終確定了“克拉瑪依玉”這個名稱。 據市觀賞石協會會長、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成功介紹:這個名稱的確定,凝聚著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體現了我市廣大市民的集體智慧,這將對我市觀賞石事業的健康發展,打造出自己的玉石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礎。“克拉瑪依玉”這個新名稱,比較適合克拉瑪依地產彩玉,叫起來琅琅上口,而且響亮、大氣,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該協會秘書長王宗漢介紹,2月15日,該協會在《克拉瑪依日報》和《克拉瑪依網》上發布訊息,面向大眾,廣泛徵集克拉瑪依地產觀賞石的名稱。截至2月23日,該協會徵集到名稱81個,另有7名市民通過電話,表達了自己的取名意願和理由。 徵集到的88個名稱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克拉瑪依”(地名)為開頭的;另一類是以“準噶爾”(地域)為開頭的。 3月1日下午,市觀賞石協會召開首次理事會,針對徵集到的88個名稱,認真商議,最終保留了5個具有特色的名稱,分別是克拉瑪依玉、克拉瑪依五彩玉、準噶爾玉、準噶爾五彩玉、雅丹玉,提交市委、市政府領導研究。 該協會副會長趙蘭生表示:從這次徵集活動中可以看出,市民非常熱愛克拉瑪依這座城市,熱愛五彩玉這一玉石資源。而保護好這一資源,擴大和挖掘克拉瑪依玉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打造克拉瑪依玉的品牌,使其成為克拉瑪依市的另一張城市名片,將是克拉瑪依各界石友的的目標。 礦產 石油和天然氣是克拉瑪依的主要礦產資源。克拉瑪依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大、油層淺、質地優良。油氣田分布橫向連片、縱向疊合,由多種油氣層系和油氣藏類型組成,便於開採、加工、運輸和使用,被譽為“黑色的金子”。1983年,在市轄白鹼灘、紅山嘴、風城地區以發現油層埋藏淺、物性好、儲量豐富的重油,成為我國少見的寶貴資源。此外,還有天然瀝青、煤、石膏、石灰石、芒硝、鹽、石棉、水晶、耐火材料以及燒制磚瓦和超輕陶粒的黃土、砂石等建築材料。

草場、林地

克拉瑪依市有天然草地10.52萬公頃。其中草場2.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烏爾禾、小拐、獨山子等地。草場質地較差,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和超量放牧,草場質有逐年退化現象。市境內有林地2.74萬公頃,復蓋率為3.5%,主要是胡楊次生林、梭梭、紅柳等荒漠灌木林。50年代至70年代,由於生活用柴而砍伐植被,使林地面積有所減少。從80年代開始,隨著燃料和供熱方式的改變,再不需要砍伐植被作燃料,荒漠植被有所恢復。

動植物資源

克拉瑪依市境內主要野生動物有鵝喉羚(黃羊)、藏羚、雪兔、塔里木兔、野兔、野豬、盤羊、狐狸、蜥蜴、野雞、野鴨、天鵝、麻雀、布穀鳥以及狼、鼠、蛇、蟾蜍、黃鸝、喜鵲、百靈、鷹、烏鴉、斑鳩、蚜蟲、蚧殼蟲、紅蜘蛛、天牛、步甲、蝗蟲、瓢蟲、芽繭蜂、蜜蜂等;家畜有綿羊、山羊、駱駝、牛、馬、豬、雞等魚類資源有鯽魚、鯉魚、草魚、鯧魚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胡楊、榆樹、沙拐棗、沙棗、桑樹、松樹、柳樹、冷杉、雲杉、白樺、梭梭、鈴鐺刺、枸杞、蘆葦、香蒲、紅柳、白刺、芨芨草、羊茅、賴草、蒼耳、針茅、白茅、蒲公英、羊棲菜、珍珠豬毛菜、假木賊、粉色苣、黃芪、鬱金香、格桑花、貝母、黨參、烏頭、柴胡、大黃、甘草、肉蓯蓉、鎖陽、地膚、大薊、小薊、苦豆子、牛蒡等。

財政金融

克拉瑪依市建市40年來財政收入比較穩定,財政收支不斷擴大。1992年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財政和金融事業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1997年,全面完成了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7億元(現行價),實現工業總產值176.8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99億元。 克拉瑪依市的金融事業是隨著石油生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金融事業主要為石油生產服務。建市40年來,金融事業從單一的存、放、匯發展為專業進行分工的比較完整的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

工業發展

石油是克拉瑪依的支柱產業,並在自治區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油田勘探開發40多年來,原油產量連上新台階, 石油生產已建成克拉瑪依和獨山子等4個主要石油生產基地,是一個擁有地質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煉油化工、產品銷售、油田建設、科研設計、機修製造以及生產服務等門類齊全的特大型石油聯合企業。 克拉瑪依市的地方工業起步於二十世紀50年代後期,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市屬地方工業規模小,數量少,主要是為職工生活服務的麵粉加工、食品加工、服裝加工和木器製作等輕型工業。改革開放以來,在“以油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的方針指導下,相繼建成一批小型企業,市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地方工業以大力扶持,使地方工業逐步發展。1992年後,地方工業發展較快,主要產品有勞保服、皮鞋、家具、紅磚、電子製品以及油漆、塑膠、防凍液等化工產品。

農村經濟

克拉瑪依市由於受水資源和草場資源的影響,使農牧業生產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農牧業生產規模在市屬經濟系統中,所占比重較小,生產地區僅有市屬的2個鄉、3個牧場以及石油企業自辦的農場等農副業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畜牧及養殖業有牛、羊、馬、豬、雞、鴨、魚等。1992年後,由於加大了投入和扶持,使農牧業發展較快。1997年,全市農作物總產量和牲畜存欄數大副增長,農牧業總產值與1992年相比,年平均增長近20%。

個體私營經濟

克拉瑪依市的個體私營經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扶持下發展較快。1981年出現了第一家私營工商企業;1992年底,有個體工商戶4000多家,從業人員4700多人。截至1997年11月,全市共有個體工商戶7496戶,從業人員11402人。 “全國第三屆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發布,其中“第三屆全國相對富裕地區”排行也隨之出爐。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前十名的地區依次是:廣東東莞市、新疆克拉瑪依市、江蘇蘇州市、廣東佛山市、江蘇無錫市、廣東珠海市、廣東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溫州市、江蘇常州市。

商貿城建

克拉瑪依市商貿機構從50年代建立以後,隨著油田生產和人民生活必須的日用百貨、食品、蔬菜、糧油和肉食供應等。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多種經濟成分相繼出現,打破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把國營企業逐步推向了靠競爭求生存的境地,全市形成國有、集體、個體和私營“三位一體”的市場經濟體系。1997年,市屬商貿系統有百貨公司、紡織品公司、五金交電化工公司、蔬菜果品公司、糖業菸酒公司、飲食公司、醫藥公司及日雜土產公司等, 有較大的商場6家,較大的貿易市場10個。克拉瑪依的集體商業主要有市供銷系統和勞動服務公司組成,構成集體商業經濟的重要部分,其貿易額在商貿系統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克拉瑪依市的城市建設是隨著油田開發建設起步的,大致可分為1978年前和1978年後兩個階段。1978年前,城市建設速度較為緩慢,全市住宅面積僅有106萬平方米,且大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城市道路除友誼路、準噶爾路外,大都為土沙石道路。1978年後,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到1992年,市區城建區擴展到17平方千米,建成市區道路43條,總長57.5千米。近幾年來,城市建設規模進一步發展,工業設施、民用設施和交通道路等成龍配套,形成體系。1997年,完成了人民廣場改造南半部分的計畫施工任務、體育中心改造。

交通

克拉瑪依市的郵電通訊行業由油田專用通訊網和郵電通訊網兩部分構成。近幾年來,通訊事業迅猛發展,通訊技術設施不斷改進和完善。截至1997年,全市有通訊站9座,程控交換機容量6.9萬線,總容量已達10.8萬門。電話用戶達8.4萬戶(其中住宅電話6.5萬戶),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33部,每百戶擁有電話84部。1997年,市郵電局市話總容量已達5萬門,“126”尋呼系統實現全疆全國聯網漫遊。 克拉瑪依市交通便利,建市40多年來,交通運輸事業發展迅速。公路網由2條國道公路、3條省道公路、3條縣鄉道公路和100多條(段))油田專用公路組成。烏伊公路(烏魯木齊----伊犁)橫跨獨山子地區;阿獨公路(阿勒泰----獨山子)縱貫克拉瑪依全境;獨庫公司(獨山子----庫車)穿越天山通往南疆各地;岔巴公路(塔城岔道口----巴克圖)向西通往塔城及其邊貿口岸巴克圖; 呼克公路(呼圖壁----克拉瑪依)全長223千米,使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的公路里程縮短87千米。油田公路四通八達,遍布百里油區,總長2000餘千米,瀝青路面和能達到陰雨通車的等級公路占總數的90%以上。隨著油田公路的發展,交通運輸管理機構和運輸規模也不斷發展。截至1997年,建成一級客運站1座,二級客運站3座,開闢長途各運線路20多條。有民用機楊1座,可供小型飛機起降,航線為克拉瑪依至烏魯木齊。有克拉瑪依公路運輸管理總站、 新疆石油管理局客運公司等10多家專營運機構;共有各類營運車輛及機動運輸車輛近2萬輛,實現了“貨暢其流,人便於行”的目標。

教育

克拉瑪依市的科技工作主要以石油生產為中心, 油田開發40多年來,科研水平和機構隊伍都具有相當規模。截至1996年, 全市擁有科研機構20多家,有專業技術工作者2萬多人。 克拉瑪依市的教育事業隨著油田建設的發展而穩步發展,多年來,逐步形成幼兒教育、中國小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截至1997年,全市共有大中專院校6所,技工學校3所,職業中學和聾啞學校各1所, 普通中學23所,國小37所,幼稚園42所;各類學校的教學設施、儀器、設備等價值達4億多元。1997年,全市有各類教職工9124人,在校學生64 062人,畢業學生15 069人,招收新生16 241人;國中畢業升學率達98%。共有1168人參加高考,上線率32.6%,有865人被全國各類大中專院校錄取,錄取率為74.1%。有105萬多人次參加自學考試,64 538名幹部和工人參加教育培訓。

文化

克拉瑪依建市後,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97年,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台各1座,有電視差轉台8座,市內有職工文化中心、民眾藝術館、礦史陳列館、少年宮、少兒活動中心、圖書館各1座,有專業演出團體和業餘演出團體各1個,有新華書店和集體、個體書店30多個。此外,在市屬各單位還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娛樂設施和業餘文藝團體。市圖書館藏書15.6萬冊,全年接待讀者16.2萬人次,借閱書刊19.1萬冊次;市新華書店全年發行圖書565.2萬冊;市郵電局全年發行報紙1774萬張、雜誌164.2萬冊。

體育

40年來,克拉瑪依市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體育競技水平不斷提高。至1997年,全市擁有體育運動場、體育館、游泳館、田徑場、射擊場以及籃、排、網球、足球場等體育場所200多處,文體項目多次獲全國和自治區獎項。1997年,派隊參加了全國、石油天然氣總司、西此協作區和自治區的多項賽事,共獲金牌12枚、銀牌14枚、銅牌10枚。

旅遊

克拉瑪依是我國解放後於1955年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系維吾爾語“黑油”的譯音,得名於市區東角一座天然瀝青丘——青油山。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一號井出油,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克拉瑪依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市。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昔日的戈壁荒灘,已建成為一個具有勘探、鑽井、採油、輸油、煉油、建築、運輸、機修製造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石油工業生產基地和科研、文教衛生、商業貿易、公共事業基本配套的石油工業新城。 克拉瑪依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位於東經84°42′,北緯45°36′,全市面積9500平方公里。克拉瑪依市下轄4區2鄉1鎮。1990年全市人口26萬餘人,其中漢族占76.24%,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滿、錫伯、俄羅斯等30多個少數民族占23.7%。克拉瑪依有歸僑、僑眷、港澳台胞眷屬3000餘人,他們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有著廣泛的聯繫。克拉瑪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條公路幹線穿越境內,市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定期班車通往烏魯木齊及北疆各主要城市。每周二、四、六還有通往烏魯木齊的直達航班。 隨著油田的開發和建設,由市區向北沿阿獨公路 一線發展,並形成了5個有油田特點的自然鎮一金龍鎮、三平鎮、白鹼灘、百口泉、烏爾禾,加上市南端的“五五”鎮、共青鎮和獨山子區構成了以克拉瑪依市區為中心的一城金鎮的集團型城市。 克拉瑪依主要旅遊點有黑油山、黑油山公園、風城、一號井等。改革開放以來,克拉瑪依開展了廣泛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先後有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法國斯倫貝謝公司等上百家外國公司技術人員前來進行技術服務。另外,美國埃克森、殼牌、美孚等40多家國外大石油公司也派人員前來考察。

醫療衛生

克拉瑪依市的醫療衛生事業是隨著油田生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醫療衛生服務事業遍布百里油區。至1997年,全市有人民醫院、職工醫院、烏魯木齊明園石油醫院等綜合性醫院及保健站、衛生所等醫療衛生機構40多個。僅克拉瑪依、獨山子兩地就擁有綜合性醫院6所,鄉衛生院2所,衛生防疫機構3所;擁有病床153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563人,其中醫生1069人,護師、護士1044人。全年出院病人治癒率74.8%,好轉率21.8%,病床周轉率15.5%次/年,基礎免疫建卡率100%,“四苗”復蓋率98.9%,基本形成全方位的防治結合的醫療衛生防疫體系。 克拉瑪依建市40多年來,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繼續增長;二是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三是貴重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度增長;四是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五是居民儲蓄存款幅度增加。全年新建住宅4990套,總面積32.02萬平方米,使居民居住條件繼續得到改善。

克拉瑪依大火

克拉瑪依大火,是一場於1994年12月8日,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友誼館所發生的特大火災。克拉瑪依市教育局為歡迎上級評估,從全市挑選出800多位最優秀的中小學生進行匯演。但領導並沒有準時到場,學生老師們一點半入場等候,而四點多,一群醉醺醺的領導才進來。當時著火後,有人說:“讓領導先走”,於是市教育局領導統統逃跑,未成年的孩子們聽老師和領導的話,坐著“等死”。所謂領導也死了很多,是自治區來檢查的領導,他們那時已經喝醉酒。而且友誼館大門設計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十個安全通道中只打開了一個。此次火災中不僅工作人員四處逃散,跑出來的領導也沒有組織救援,絲毫沒起到疏散人群的應有作用。最後大火造成325人死亡,其中288名為中小學生,幹部、教師及工作人員37人,受傷住院者130人。 事故發生後調查發現著火的原因是7號燈與幕布之間的安全距離不夠,致使長時間的照射之下使幕布發熱最後引燃,導致了大火的發生。事後發現著火的面積並不是特別大,但是何以造成了三百二十五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這么嚴重的後果呢?一個原因是疏散通道緊急出口全部關閉,疏散門被裝上了推拉的柵欄門,封死了,唯一的大門也是被拉低了。二是發現起火之後並沒能組織起有序的撤退和疏散,還荒唐的喊出了領導先走的口號。同樣的安全消防意識不夠也是導致這次火災發生的重要原因,據查,在火災之前的一段時期,曾多次發現舞台著火,但是沒能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而且在12月6日因為之前發生在遼寧阜新的舞廳大火,公安部文化部聯合發布了一個檔案,督促經行相關地方的緊急消防安全工作大檢查。克拉瑪依接到了這份檔案,但是沒有執行。第三天就發生了128事件。

紀錄片-克拉瑪依

首映時間:2010年3月28日 導演:徐辛 語言:國語 類型:中國獨立紀錄 內容:內容講述的就是是1994年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大火事件,那一句著名的“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造成近288名學童葬身火海,官員們卻都安然無恙。

導演介紹

徐辛1966年出生於江蘇泰州,早期從事油畫和攝影創作。2000年創建徐辛紀錄片工作室。拍攝過紀錄片《馬皮》、《車廂》、《房山教堂》、《火把劇團》、《橋》等。他的紀錄片關注中國底層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弱勢群體和少數群體。

幕後故事

2007年12月8日,克拉瑪依大火十三周年紀念日。當天凌晨五點,南京獨立紀錄片導演徐辛來到位於克拉瑪依城西五公里處的小西湖墓地,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對大火中喪生者家屬的訪問與拍攝,隨後又在烏魯木齊、北京、上海等地繼續尋訪遇難者家屬。最後呈現出來的13個遇難學生家庭的人生樣本:精神疾病、生存養老、社會壓力……籠罩在這個自認為“被遺忘了”的群體上空。2010年3月28日,紀錄片《克拉瑪依》作為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單元入選的八部影片之一,在香港科學館首映。13個家庭的樣本黎明前,從漆黑一片到曙光漸亮,一個長達五分鐘的固定長鏡頭,小西湖墓園在腳步聲、嘆息聲、機動車引擎啟動聲等嘈雜聲中被喚醒,深冬的清晨寒冷清冽。這一天是12月8日,克拉瑪依大火十三周年紀念日。此前一天,獨立紀錄片導演徐辛獨自從南京飛到烏魯木齊,晚上十一點左右抵達克拉瑪依城區。在車站附近找個旅館住下後,凌晨三點他出現在城西的小西湖墓園。計程車帶著他在墓園轉了一圈,在三大片墓地中,他為片中開頭的這個固定長鏡頭物色到一個地勢較高的拍攝位置。凌晨五點多,徐辛再次來到墓地,架好器材,等待天亮。隨後,他又手持攝影機走到一些墓碑前,給每一位逝者的名字和遺照一個特寫,劉潔之、楊文杰、田娜……一張張稚嫩的臉孔定格在熒幕上,有些需要揭開蓋在上面的鐵皮蓋子才能拍到,在碑文的下方還有“因公犧牲”四個字,落款是“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新疆石油管理局立”。七點多,帶著祭品的家長陸續趕來。“爸媽來看你了,需要啥,跟爸媽講,保佑爸媽平安。”一位父親將白酒仔細地灑在女兒的墳墓周邊。另一位從烏魯木齊趕來的母親在給女兒上完香後,繞到鄰近一個男孩的墓前,“阿姨來看你了,你是男孩,要多關照她們”,男孩是這位母親同事的孩子,當年,兩家孩子在同一個班上國小。鞭炮聲在空曠的墓地里一陣一陣地響起,燃燒過的紙錢變成灰燼漂浮在空中。“我們現在就好像心裡扎了針一樣”、“誰家死了孩子誰倒霉”……十幾年來,家長們每年都會在這裡碰上,互訴心聲。紀錄片《克拉瑪依》對遇難者家屬的尋訪正是從這裡開始。“之前我和他們沒有任何聯繫,我想12月8日是孩子們的忌日,家長們一定會去墓地悼念,就帶著機器趕了過去。”徐辛說,拍攝前以及拍攝過程中都沒有與當地政府主動溝通過。1994年12月8日,克拉瑪依市教委組織全市7所國小、8所中學15個規範班的學生和部分教師、家長及工作人員,在友誼館為自治區教委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雙基”評估驗收團,舉辦文藝匯報演出。參加會議的還有克拉瑪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及自治區教委的有關領導總計796人,在演出過程中發生特大火災,323人死亡,130多人燒傷,傷亡者中大多數是6歲到14歲的中小學生。一句外界流傳的“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讓更多人在傷痛之中記住了這場大火。在片子主體部分的家長敘述里,徐辛從60多位受訪家長中選取了13個遇難學生家庭作為樣本,所有拍攝都在室內完成,家長們在鏡頭面前,背靠著沙發自顧自地講述。大量錄像資料,如火災現場、演出情況、電視台的等也穿插其中。大火過後,各個家庭的人生軌跡都遭遇了重大轉變。面對共同的悲傷與苦難,十幾年過去,有些家庭在失去兒女後幸運地再生了孩子,他們訴求的重點在於對善後處理的不滿意,例如當時曾答應所有在大火中遇難的孩子將視作“因公犧牲”,家屬也將相應享受“烈士家屬”的待遇,但後來沒有下文。大火中有一部分遇難的孩子是國中生,那些當時處於三十幾歲的父母有些不能再生孩子,這樣的家庭呈現出來的多是分崩離析後的人生經歷。一位如今獨自生活的50歲母親哭著說,“出事後,許多人都離婚了,我也是其中一個,想要個孩子有那么容易嗎?”因為情緒偶爾會失控,“神經病”的帽子跟隨她十幾年。大火發生後,失去孩子的家長被允許提前退休,大多數家長當時選擇了退休在家。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被周圍的人理解,“不能在別人面前笑,他們會說你們活得多好,退休在家拿著工資。他們哪裡知道,三十多歲退休在家,命運是多么悲哀”,一位當時在克拉瑪依糧食局上班的媽媽說。“不聽話的孩子都跑出來了。現在教育孩子,首先要保護好自己,能做的好事就做,不能做的一定不要做。”一對失去孩子的夫婦這樣感慨,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母親是老師。這位父親叮囑導演希望將這段播出來,“讓大家吸取教訓”,再生育後,他的孩子現在九歲了,但只要出門他們都會提心弔膽,連過個馬路都不放心。拍攝時,徐辛曾被認為是“上頭派來的”。大部分家長看到機器會很防備,甚至有情緒激動者把他堵在門口大罵,也有無奈者善意地提醒:“老弟,小心點。我也不能跟你說太多,還要在這裡生活下去。”最終,徐辛的誠心打動了家長們,他們會幫徐辛聯繫願意接受採訪的家長,並互相叮囑,確保拍攝能順利完成,還把收藏的事故現場錄像資料轉交給他。影片結尾畫面,定格在12月8日當晚拍攝的友誼館前門遺址。城市的夜色下,在當年的事發地點,踩著滑板的年輕人滑過遺址前的廣場……“材料”自己在說話當天首映結束後的現場交流環節,香港觀眾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徐辛是否把這部片子交給官方看過。“我沒有辦法做到”,徐辛說,“片子從製作到現在,是第一次在劇場放映。”內地一位老師看完片子後,在網上發帖,希望能夠在內地看到這部影片。在長達6個小時的黑白影片敘事中,當天的放映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半分兩場進行。播放過程中,觀眾大部分時間都很沉默,偶爾會有小聲的抽泣聲,當一位母親談到自己撥打電視台法律節目直播熱線,詢問大火處理問題被掐斷電話後,這檔節目從此就消失了時,現場氣氛才不那么凝重。徐辛的理解是,“香港觀眾對於這種事情大概覺得不可思議,在內地試映時就沒出現過這樣的反應”。雖然片子在2007年底就拍攝完畢,但直到2009年10月才剪輯完畢。最初計畫做成12個小時的版本,但考慮到影院放映和發行等因素,最終定為6個小時。徐辛不打算再做更短的版本,每一個家長的敘述在他看來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他覺得剪輯了就會說不清楚。儘管遇難家屬在靜止的鏡頭前大段大段的傾訴顯得冗長沉重,但他堅持說,希望在繁縟中呈現出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影片中的採訪片段更多地呈現了被拍攝對象獨立述說的狀態。“幾乎不需要提問,每一個被拍攝者都在鏡頭前長時間地訴說”,導演的痕跡很少。在拍攝前,他對遇難者家長說,“你現在對著的是話筒和我,事實上你對著的是更多的觀眾,所以你們不是回答我的問題,你們是對觀眾講述。”徐辛曾和朋友探討對克拉瑪依的印象,沙漠、地名……答案各式各樣,但對大火這件事很多人很茫然。他希望人們正視這種社會現狀,在影片中插入遼寧火災,是他有意所為。“為什麼遼寧火災發生沒幾個月,又發生了克拉瑪依大火,這是我想讓觀眾去思考的。”徐辛說,16年來,仍有一些遇難孩子的家長在堅持要一個說法,比如是否屬於因公犧牲,是否兌現立為烈士的承諾,是否定期組織有規模的悼念活動……“有一部分家長還在繼續抗爭。他們請了律師,寫了訴狀,拍攝結束的時候,他們還在等法院的訊息,法院已經拖了將近兩年。”而因為各種原因,家長之間的分化也越來越明顯,比如善後處理中,不同家庭的待遇相差甚遠,有的家長可能會被安排到駐京辦事處這樣的肥缺職位,而自認為沒有得到更好安排的家長,則抱怨“十幾年來,我們退休在家的工資只漲了80元,但那些在職的一漲就是三五百元”……於是,家長之間相互指責的情況時有發生。徐辛沒有把這些矛盾的一面放進片子,“那太殘酷了,不是我想表達的”。他希望儘量把主人公或一致或衝突的描述與感受,包括媒體的報導真實呈現出來,“因為你總要面對現實”。但事實上,單一地將鏡頭對準遇難者家屬,也讓人們質疑影片的中立性不夠,缺乏對多方當事人的採訪,比如逃生出來的官員,被家長指責失職的援救人員等,“當然可以考慮找更多的人,只是我的財力、精力不夠”,他認為,沒有那樣做,也是為了順利完成拍攝。徐辛覺得重現當年是希望人們能從某種程度上,認識到災難性事件背後的痼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