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市[“潢光一體化”概念城市]

光州市[“潢光一體化”概念城市]
光州市[“潢光一體化”概念城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光州,中國古代州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清·雍正二年升格為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政區改革,光州州治更名潢川。光州轄區包括今潢川縣、光山縣、息縣、固始縣、商城縣、新縣、淮濱縣七縣全境和安徽金寨縣部分地區。光州襟帶長淮,控扼潁蔡,自古為江淮河漢的戰略要地。從公元220年至1952年,光州(潢川)歷朝歷代均為豫東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光州為黃國故里,又有“唐人故里,閩台祖地”的稱呼,是諸侯向東南沿海開闢探索的重要橋樑,也是中國各氏族南遷北移的重要樞紐,蘇、浙、渝、贛、滬、川、閩、台灣等地也有許多春申君雕像和光州志族譜。光州今特指潢川縣,又指潢川-光山縣。光州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處鄂、豫、皖三省的連線地帶,是京九鐵路、寧西鐵路及規劃中的衡潢鐵路、阜岡九客運專線,大廣高速、滬陝高速,312國道幹線、106國道幹線等交叉的交通樞紐。古黃國是中華黃姓的發源地,國家著名的蘇區,素有“江淮福地、魚米之鄉”的美稱。潢川-光山重點打造鄂豫皖以輕工、商貿為主的生態宜居複合型的區域中心城市。

基本信息

簡介

光州是中國古代州名,特指今潢川縣,又指潢川-光山縣。廣義上的光州包括今潢川縣光山縣固始縣、息縣、商城縣、新縣、淮濱縣和金寨縣西半部。
光州與蘇、浙、滬、閩關係匪淺,來自東夷,古屬揚州之域。有上海城市之父——春申君,開漳聖主——陳元光,名鎮一方——光州軍鐵桿旗,黃氏血脈——黃國故里,是中原諸侯向東南沿海開闢探索的重要橋樑,也是中國各氏族南遷北移的重要樞紐,蘇、浙、渝、贛、滬、川、閩、台灣等地也有許多春申君雕像和光州志族譜。
今潢川為豫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擁居信陽地區唯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南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被評為10座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城市之一;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增加為全省第二批省擴權縣(市)。信陽市十一五規劃提出潢川縣與光山縣施行潢光一體化戰略,2010年6月信陽市成立常務副市長領銜的“潢光一體化”領導小組,加快兩縣城市化進程。
今光山革命豐碑林立,這裡曾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6月河南省地礦局屬第三地質調查隊在信陽光山縣千鵝沖發現一特大鉬礦床,鉬金屬量約60萬噸,潛在經濟價值超過2000億元。據了解,千鵝沖鉬礦單個礦體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為黃國,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滅黃,黃地入楚。秦屬九江郡。西漢初(公元前206年)置弋陽縣,隸汝南郡;東漢初(公元前26年)改弋陽為弋陽侯國,仍隸汝南郡。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汝南、江夏郡置弋陽郡,郡治弋陽縣,轄弋陽、期思、軑(念dài)和西陽4縣,隸豫州。晉初弋陽郡轄西陽、晁、蘄春、邾、西陵、期思、弋陽7縣。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分汝南、弋陽郡地置汝陰郡,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弋陽郡置西陽郡。
南北朝時期,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陽郡轄弋陽、期思、安豐3縣,隸南豫州;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豫部蠻民居地立茹由、樂安、光城、雩婁(雩念yú)、邊城、史水、開化7縣,均隸弋陽郡;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陽郡立光城郡,八年(464年)省光城郡為縣,仍隸弋陽郡;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陽郡領弋陽、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輿5縣;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陽郡屬北魏,只領弋陽1縣;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縣(今河南省光山縣);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弋陽縣歸屬北齊;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省北弋陽入南弋陽,更名定城縣(治今潢川南城);陳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陽郡為淮南郡,省定城為郡治。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淮南郡,直屬光州。大業三年(607年)光州改為弋陽郡,轄光山、樂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思6縣。
唐朝時期光州隸屬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陽郡為光州,另置弦州,定城為治所;貞觀元年(627年)廢弦州,定城屬光州。太極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遷至定城。天寶元年(742年)改光州為弋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光州。
兩宋時期光州均隸屬淮南西路。宋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改為光山郡,不久又為光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為避金太子光瑛諱,改光州為蔣州,定城均為州郡治。嘉熙元年(1237年)兵亂,光州徙治商城金剛台。
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討司,隸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黃等州直隸湖廣行省。三十年,改隸汝寧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縣入光州。四年光州屬中都臨濠(音háo)府(治今安徽省鳳陽縣),十三年仍屬汝寧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
民國初,廢府州設道尹。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州治改名為潢川縣,屬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為汝陽道);1928年5月河南省境劃為14個行政區,潢川為第十三行政區治所。1932年8月成立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潢川。1934年4月署治曾遷至經扶,鏇即返潢。
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潢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和鄂豫區二專署同遷縣城設治,5月撤消鄂豫區所轄一、二專署,合併為潢川專署,屬河南省人民政府,潢川專區轄潢、光、固、息、商、羅、新7縣,潢川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潢川縣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信、潢兩專署合併,潢川縣隸屬信陽專區。1970年屬信陽地區。1998年6月9日開始,屬信陽市至今未變。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增列為河南省直管縣。

閩台祖地

光州地處江淮地區西部,是中原地區至江南過渡性地帶。西漢武帝曾三遷徙閩中庶民處於江淮間,溝通江淮地區與閩地的南北民徙路線。兩漢之末及三國,長安與洛陽兩京一旦遭亂,京畿士族、百姓便逃徙而南,光州農業生產條件優越,適合士家大族耕讀生活,有些擇居於光州。西晉末年,宗室“八王之亂”,河洛士族先徙光州,再徙閩地。唐代,因奉詔戍邊和舉義,光州士民兩次大批徙居閩地,遂為閩人。宋元中原每遭戰亂,光州士民仍然南向徙閩。明清之際,閩地光州後裔遷徙台灣和東南亞等地,故今閩台許多大姓氏族視光州為祖根之地。
唐朝士族入閩

唐代光州在淮南道的位置唐代光州在淮南道的位置
一、唐初陳氏將軍率府兵與眷屬入閩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嶺南泉州、潮州之間“蠻獠嘯亂”。高宗詔歸德將軍光州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校自副將許天正以下123員,前往南綏安縣地,鎮撫“蠻獠嘯亂”。初戰獲勝,後因蠻獠勢熾,進攻失利,加之將士不服水土,退守九龍山(今漳州市南),奏請朝廷派兵增援。朝廷遂詔陳政兄陳敏、陳敷再領府兵“五十八姓”與部分眷屬5000多人增援,陳政母魏氏、子陳元光隨行。軍隊行至浙閩交界處,陳敏、陳敷皆染病卒,其母魏氏,率軍前行,與陳政會合。陳政初平“蠻獠嘯亂”,軍屯故綏安縣雲霄鎮。儀鳳二年(677年),陳政卒,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蠻獠嘯亂”,屯墾建宅,治水興農,主商興教。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準建置漳州,詔授陳元光首任刺史,主要將領詔為漳州及屬縣官員。兩次入閩的府兵與眷屬8000多人,落戶為漳州及屬縣居民。
二、唐末“三王”率鄉民義軍入閩
唐朝末期,黃巢起義風潮遍及中原,壽州王緒義軍占領光州,脅迫固始縣佐史王潮與弟王審邽、王審知帶領鄉民5000多人起義,從光州王緒。農民義軍各部不能協調,僖宗光啟元年(885年)王緒軍南走,轉戰途中王潮更代王緒率軍選向入閩,擁眾萬人,除暴安民,受閩民擁戴。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詔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審邽為泉州刺史。光化元年(898年),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隨“三王”入閩的5000多光州及附近鄉民,在閩地安家落戶。
宋代士民入閩
因唐代光州士民大批入閩成為閩人,北宋時期也有士民投親依舊循入閩地。尤其是兩宋之末,金兵襲入淮南,淮南西路的光州又有較多士民徙入閩地。元馬祖常撰中言:“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蕩然一空。”“江淮之交,風磷霄明,戌鬼晝悲。乃若斯邑,南窮山,北盡淮,陸可騎,水可航,田畝之躪磔者無慮十八九。虎豹之所宮,狐狸之所號,故老遺人談之尚可掩袂也。”宋代入閩姓氏已見於族譜與家祠記載者有鄭、梁、劉、王、林、陳、施、邵、孫、楊、隋、侯、沈、薛、葉、朱等16姓氏。
入閩氏族繁衍
唐初,有陳氏將軍領府兵將士3600名、援兵與眷屬5000餘人,鎮撫“蠻獠嘯亂”,定居今漳州、潮州地區。《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乾元二年(759年),漳州5846戶,17940人。這些戶籍人口,大半是唐初由光州入閩的氏族後裔。唐末,又有王審知三兄弟帶領光州籍鄉眾5000多人起義入閩,居於泉州與福州地區。《宋史·地理五》記載,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福州領12縣,211552戶;泉州領7縣,201460戶;漳州領4縣,100469戶;三州總戶數為513481戶。這些戶籍人口,從姓氏族譜反映他們有相當部分是由光州入閩的唐人後裔。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籍戶增至815527戶,人口增至3916806人。閩地人口的增長,自是含有歷代光州士民入閩後裔的繁衍。其中也有部分入閩士民進入閩西、贛南地區,成為客家先民。
入閩後裔徙台
潢川專區潢川專區
南宋,於澎湖設定戍防,島境為泉州屬地。此期已有光州士民入閩後裔入澎湖開發。趙汝適著《諸番志》記載:南宋時澎湖隸屬泉州晉江縣。元代,福建省府曾治泉州,“距瑠求(台灣)為近”,台灣收附。《元史》“瑠求”與“三嶼”記載:元成宗元貞三年(1291年)九月,福建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收復台灣,澎湖(三嶼)早附。其後,福建沿海泉州、漳州居民陸續開發台灣,墾植、經商,至明代末年居台人數已達10萬。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明末將領民族英雄鄭成功帶領軍隊漳泉民眾2.50萬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驅逐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台灣,沿海漳州泉州居民隨之大批徙居台灣。連橫撰《台灣通史》記載:“鄭經棄金廈,沿海人民航海而至者十數萬人。”鄭經居台,不歸清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領軍漳泉民眾2萬人,收復台灣,又有漳泉二州居民數十萬徙居台灣。鄭成功、施琅皆祖籍光州,所帶領民眾也多祖籍光州。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台灣中原士族後裔居民在60萬以上。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台戶口將及100萬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全台200萬人。光緒十三年(1887年),台灣建省,人口320餘萬。
台灣省現有2300萬人口,其中有80%以上是明清時期福建省及廣東省移民後裔;他們大多數又是晉唐及宋代來自光州的先民後裔。1979年台灣人口統計公布:全台1740萬人,其中漢族民眾1700萬人,占全台人口的82.75%;1700萬漢族人口,廣東客家姓族20%,福建姓氏族占80%。1953年台灣人口統計,從戶口與姓氏表明:台灣共有82.90萬戶,737個姓氏,有63姓族譜記載先祖自光州府遷入福建,再由福建遷入台灣。63姓的總戶數為67萬,其人口占台灣總人口的81%。這63姓族譜大多數都明確記載先祖來自光州。

潢光一體化

“潢光一體化”始見於信陽市十一五規劃。2009年2月份信陽兩會上,《信陽市政府工作報告》首度提出:加快推進“潢光一體化”進程,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潢光一體化”正式列入信陽社會經濟發展大戰略。
“潢光一體化”概念
一、潢川、光山兩縣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潢川縣經濟快速發展。08年,潢川縣GDP總量達到98.9億元,工業增加值33.7億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3億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08年,城區常住人口達到28萬,建成區面積33.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6.6%,在全省縣級排名第18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超萬元。07年,在全省縣域經濟GDP排位第47名,位居前列。
光山發展進入快車道。08年,光山縣GDP總量75.0億元,工業增加值16.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1億元,城鎮化率2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
合併計算,兩縣GDP總量173.9億元,工業增加值50.2億元,財政收入3.8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信陽市(含師河、平橋兩區),高於信陽東部的省擴權縣固始23.6%。城市化水平位居信陽市之後,排名第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雙超萬元,為兩縣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潢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基礎、優勢
1、經濟基礎較好。綜合考量兩縣經濟總量、在省、市經濟排位以及快速發展勢頭,啟動“潢光一體化”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一體化”後能夠起到帶動區域經濟成長的集聚效應、乘數效應,成為經濟成長、城鄉一體化的“發動機”
2、交通優勢明顯。兩條(京九寧西)鐵路、兩條高速公路(滬陝大廣)、兩條國道(312106)、兩條光纜(京九、烏滬)、西氣東輸兩條支線均經過潢川,形成了五個黃金“十字交叉”。使潢川縣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樞地位。
3、經濟區域中心地位日漸明晰。隨著信陽經濟一體化進程,信潢固沿路經濟帶已具雛形,初步形成了三個節點:西有信陽,東有固始,潢川、光山正處於中間節點。全省看,北有鄭汴洛經濟帶,“一體化”後,加速信潢固經濟帶的中部隆起,勢將形成南北對稱的小“鄭汴洛”。以潢川為中心,北有鄭州,南有武漢,東有合肥,潢、光處於此圓形“一小經濟圈”的中心點。歷史上,兩縣經濟基礎薄弱,處於經濟圈的谷地,以“一體化”為契機,促成經濟規模化,建成信陽副中心,是破解困境的有效途徑。
4、特色產業已具規模。潢川已形成了“世界鴨王”-華英集團、糯米粉定為國家標準的黃國糧業為龍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已具規模,年產值超30億元。花卉經濟走向全國,建立了鞏固的經銷網路,年產值超16億元;2001年始,潢川便是全國畜牧百強縣,畜牧養殖產業化發展至今已進入成熟。依託當地資源,發展獨具特色,是潢川經濟穩定、長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一體化”另一堅實基礎。
5、文化資源豐富。中國金桂為代表的潢川花產業形成的花文化、黃湖黃國故址(國保單位)、中華黃姓起源等一批歷史、傳統文化走向全國,以至世界華人圈,光山亦是司馬光出生地。豐厚的文化要素,歷史底蘊為“一體化”注入了重要的人文、個性內容,奠定了文化基礎與支撐。
三、“潢光一體化”的發展機遇
歷史上看,潢川即是豫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唐宋元明為光州,清設直隸州,
建國初期置潢川專署,1952年遷入信陽至今,發展機遇因此中斷。進入新世紀,京九鐵路建成後,省政府提出了“北抓商丘,南抓潢川”的發展規劃,後列入全省26個城鎮化重點縣和首批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全省35個擴權縣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一五”發展成為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中等城市的6個縣之一,再次重現發展機遇。
全國看,信陽處在國家加快中西部發展的區域中心,是沿西寧鐵路東承西進的中繼,潢、光正處於副中心位置,“一體化”有借勢發展的潛力。
進入2009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了加快“省管縣”步伐。以“一體化”促成“省管縣”,以“省管縣”獲取省財政支持、政策傾斜,反哺“一體化”,形成良性發展,面臨難得的政策機遇。利益於國家“促內需,保增長”的經濟刺激計畫,潢川已爭取資金3.34億元,位於全省黃淮四市第一,全市第一,部分資金可用於啟動“一體化”進程的前期準備。
四、“潢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
實踐“一體化”的經驗不多。前些年,河南省有過“澠義一體化”(澠池、義馬)試點。“一體化”是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件創新工程,要有辦大事的魄力與決心,令人鼓舞的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實現中原崛起,推動信陽經濟大發展”的高度,開始審視、布局“潢光一體化”。在此,提出若干思路,以期拋磚引玉。
1、整合行政資源,首先實施行政一體化。建設中心城市,周邊應伴有衛星城,潢川、光山同為縣級城市,無主、次之分。“一體化”的唯一選項就是“融城”。而“融城”的首要是實施行政一體化。前期可組建強有力的“一體化”領導機構。機構擬應市級規格,市主要領導負責,兩縣主要領導參加,實施“市長工程”。兼顧效率、穩定的基礎上,積極穩妥、統一有序地進行行政資源整合。
2、整合城市規劃,實施城市布局一體化。兩縣原有城市建設規模及實施部分已有相當基礎。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規劃升級,重新定位主城區,劃分城市功能區,重點規劃產業集聚區。鑒於潢川的區位優勢、經濟地位,光山應積極向北發展,潢川適度南傾。
3、整合行政區劃,實施區劃一體化。“一體化”區域有潢川、光山兩個縣級區劃,一個河南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效率、集約為原則,擬應實行“兩辦一區”體制,即潢川辦事處、光山辦事處和開發區。
4、整合經濟資源,實施經濟一體化。光山工業基礎較好,潢川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特色突出,立足於區位優勢商貿、物流發展勢頭強勁。突出兩地優勢,合理進行經濟布局。如:在建的華英工業園可沿潢光路向南延伸,鼓脹產業集聚區,形成沿路經濟帶。
5、整合基礎建設,實施基礎設施一體化。一是著手潢光路的拓寬改造,建設高等級公路。二是啟動、加快面向開發區的京九大道和面向滬陝高速門戶的萬畝花卉示範園建設,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主城區的向心力、輻射力。三是論證、規劃沿潢川火車站、光山縣城、潢川縣城的環路建設。四是從細節入手,如可先期開通潢光兩地市內公交。
6、整合宣傳資源,實施對外宣傳的一體化。潢、光兩縣要統一思想,充分利用兩地宣傳資源,通過部門、媒體、網路、人文等各個渠道,立體宣傳,面向全省、全國積極推介“潢光一體化”,招商引資,獲取政策支持,為“一體化”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
潢川縣“十二五”規劃,按照功能對接、產業互補、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的要求,堅持把潢光一體化放在信陽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謀劃,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規劃編制工作,提升建設理念和標準,動員全市力量,著力推進潢光的區域對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加快推進潢光一體化進程,逐步實現潢光一體化發展,力爭“十二五”末,使潢光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共建、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功能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成為豫東南、皖西、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通訊樞紐城市;以輕工、商貿為主的生態宜居複合型城市。
“潢光一體化”新城
潢光一體化新城位於潢川、光山兩縣縣城之間,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其中潢川24平方公里、光山76平方公里。該項工作是市政府為推進區域跨越式發展和加快實現城鎮一體化建設而確定的。意在儘快實現兩縣產業、市場、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四個一體化”和推進兩縣“六個銜接”。
大事記
●2009年2月,信陽兩會首度提出:加快推進“潢光一體化”進程,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2010年6月,“潢光一體化”規劃協調領導小組成立,由信陽市常務副市長李廣勝任首任組長,下設辦公室,掛靠在信陽市發改委。
●2010年11月,潢光一體化座談會在潢川縣召開。
●2011年4月,潢光一體化新城現狀航測工作順利完成。
●2012年2月,信陽市啟動城鎮化組團發展規劃編制,推進潢光一體化進程。

行政區劃

光州(潢川-光山縣)轄6個街道、16個鎮、18個鄉及1個國營農場:春申街道、定城街道、弋陽街道、老城街道、弦山街道、紫水街道,雙柳鎮、傘陂寺鎮、卜塔集鎮、仁和鎮、傅店鎮、踅孜鎮、桃林鎮、黃崗鎮、江家集鎮、十里鎮、寨河鎮、孫鐵鋪鎮、馬畈鎮、潑陂河鎮、白雀園鎮、磚橋鎮,傳流店鄉、魏崗鄉、張集鄉、來龍鄉、隆古鄉、談店鄉、上油崗鄉、白店鄉、仙居鄉、北向店鄉、羅陳鄉、殷棚鄉、南向店鄉、晏河鄉、涼亭鄉、斛山鄉、槐店鄉、文殊鄉,黃湖農場。

交通狀況

潢川是京九鐵路、寧西鐵路及規劃中的衡潢鐵路,大廣高速、滬陝高速,國道312幹線、國道106幹線等交叉的交通樞紐城市。
國家西氣東輸支線工程經過潢川,並設中心氣站;京九和滬烏光纜交匯潢川,開通了10萬門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樞條件。

鐵路

潢川-光山縣境內火車站
車站 等級 途徑線路 辦理業務 所屬路局車段
潢川站 二等站 京九鐵路、寧西鐵路 客運、貨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潢川北站 四等站 京九鐵路、衡潢鐵路(規劃中) 貨運、短程客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光山站 四等站 京九鐵路 貨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潑河站 四等站 京九鐵路 貨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呂店站 四等站 京九鐵路 貨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傳流店站 四等站 寧西鐵路 貨運、短程客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江家集站 四等站 寧西鐵路 貨運、短程客運 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

航空

原潢川機場,位於潢川北城西北部,建於1932年前後,由於中原戰區的軍事需求,國民革命軍和舊軍閥在潢川修建了臨時小型機場。機場區域現屬春申街道機場新區。
2012年,河南省“十二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豫政〔2012〕109號)已將”潢川支線機場項目“納入全省民航建設重點工程。
2013年2月7日,經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民航發展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河南省民用航空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規劃期內重點推進和完成11個民用機場規劃建設項目,潢川機場位列其中。信陽潢川機場建設規模和主要內容為:飛行區等級4C,新建跑道、航站樓等設施,戰略定位為:省內支線機場,為鄂豫皖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公交

1路:潢川汽車站→小東關→東關→潢川四中→弋陽公園→華夏花城→錦綉花園→振華學校→潢川火車站
2路:方店總站→黃塘埂→桃園→實驗中學→新園→黃國商業廣場→北園新村→陽光花園→草湖路口南→潢川汽車站→小東關→中山門→華英廣場→商貿城→人民醫院→天駒→春申名苑→朝陽寺→華英大道口→何店總站
光1路:光山汽車站→光馬路→興隆路→光南路→光山二環路→海營路→光山汽車站
光2路:弦山街道辦事處→光馬路→上官崗大市場→司馬光路→光山二環路→平安路→光山三環路→光南路→紫水街道辦事處
潢光線:光山汽車站→十里鎮→寨河村→傅店→潢川汽車站→潢川火車站

產業布局

潢川縣
農業:繼續促進科技農業、服務農業和生態農業等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合理規劃,提升農業的生態、服務、觀光、示範功能。
工業:重點發展以畜禽加工為核心,糧油加工、水產加工、綠色飲料製造為重點的食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羽飾製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到2015年,工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1%。
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以現代物流為核心,以商業貿易、文化旅遊、信息服務、房地產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金融保險、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到2015年,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1%。
食品加工區:位於縣城西部潢川縣產業集聚區內,規劃面積10.6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畜禽加工、水產加工和生物醫藥產業,配套發展電子製造、紡織服裝等產業,形成鏈條相對完善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現代物流區:位於縣城東部潢川經濟開發區內,總面積5.9平方公里。以火車站物流園區、民營工業園與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託,重點發展糧油加工、倉儲、石油、糧食、建材、物流配送等產業,形成現代物流集聚區。在集聚區北部輔助發展糧油加工、綠色飲料、新型建材等工業。
中心商務商業區:位於中心城區,包括城南區和城北區兩部分,主要為城市的行政辦公、居住、商務商業區,重點發展商貿、餐飲、住宿、文化、教育、醫療、金融、房地產等服務業。
文化休閒旅遊區:從京九大道到潢川站高速路口兩側為重點,以卜塔集、白店為主的南部地區,充分挖掘人文、山水和花木等旅遊資源,規劃建設文化休閒娛樂設施,重點發展歷史文化、旅遊、觀光、餐飲、娛樂等休閒業,形成花木生產、交易和休閒娛樂集聚區。
現代高效農業區:縣城東部和北部的廣大鄉鎮,形成現代高效農業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優質小麥、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花木等現代高效農業。
張集羽飾工業園區:以張集鄉張集村為中心,利用3-5年時間規劃建設羽飾產業園,積極開發羽毛加工業及絲線、模具、粘膠、包裝等相關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建成全國最大的羽毛工藝品加工基地。
河南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總體規劃控制面積12.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發展區面積4.9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餘人,火車站年客流量300餘萬人次,年貨物吞吐量300餘萬噸,已建成總長15公里的鐵路專用線,1條石油輸送管道,具有巨大的引擎、帶動作用。2011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7.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00萬美元,實際引進省外資金1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75億元,財政收入7202萬元,公共財政收入1567萬元。
四大園區
一是沿弋陽路兩側至312國道兩側占地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金星啤酒集團信陽有限公司、中石油儲油倉庫、黃國糧業、福康羽毛等16家工業企業落戶園區,固定資產投資達10億元以上。
二是依託二級鐵路貨運樞紐站,沿貨場路兩側布局的物流園區。鐵路貨場、中央儲備糧潢川直屬庫、中石油潢川油庫、中石化集團潢川石油液化氣庫、潤達物流園等總投資超6億元。
三是依託火車客運樞紐站展開布局的1.5平方公里站前商貿區。已建成美景湖、京寧、新世紀等商貿城、商業步行街和其他配套服務設施。
四是依託蔡氏河兩岸規劃布局的3平方公里生態住宅園區。已建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省內一流人居環境,面積達1.7平方公里的“華夏花城”。
發展思路
潢川開發區今後3至5年的工作思路是:立足三大優勢(區位、交通、體制)突出二大產業(工業、物流),主攻三大任務(招商引資、土地開發、環境最佳化),以園區建設為重點,靠產業園區化帶動城市化,靠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實現“一年一變化,三至五年一巨變,再上新台階”的發展目標。
光山縣官渡河產業集聚區
規劃範圍:集聚區位於光山縣城南部,東至大廣高速控制帶,南至縣城南環路以南300米,西至縣城西環路以西640米,北臨潢河(官渡河),總規劃面積9.3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面積1.3平方公里,發展區面積4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4平方公里。
主導產業: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服裝加工業。
發展目標:201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億元,2015年力爭達到60億元,2020年超過100億元。
發展現狀:截止2010年底,建成區面積3.8平方公里,“四縱三橫”路網框架基本形成,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入駐企業55家,以羽絨為主的服裝製品業17家,以茶葉為主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12家。2010年底實現主營收入25.9億元,利稅3.67億元,從業人員10000人。

古今名人

公祖句茲——固始人,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七年(739)賜封為“期思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1530)又敕封為“先賢公祖子”。
息夫人——春秋時期,息國(今息縣)夫人,賢良淑德,深受後世景仰。
春申君——潢川人,為戰國時期楚國令尹(丞相),戰國四公子之一,為江南一帶的人文始祖,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的慶祝演出中,開場就演唱了一曲《告慰春申君》來紀念他。
盧丘子——潢川人,楚國丞相(令尹),為官剛正清廉,任人唯賢。
孫叔敖——楚國期思(原屬固始,今屬淮濱縣期思鎮)人,戰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楚國名相。
陳元光——固始人,曾率5000弟子開發閩南,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台灣等地,被歷代皇帝追封為“豹韜鎮國大將軍”、“潁川候”、“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昭烈候”,後被乾隆皇帝封為“開漳聖王”。
王審知——固始縣人,五代時期閩國創建者,梁開平三年(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
司馬光——光山縣人,為宋朝著名宰相,著有《資治通鑑》,對中國的史學界有極大之貢獻。
馬祖常——潢川人,元朝禮部尚書、樞密副使。擅長於詩文,有《繅絲行》、《踏水車行》、《河湟書事二首》、《上京輸苑書懷》、《室婦嘆》、《石田山居八首》傳世。
李若星——息縣人,明萬曆年進士,大理寺少卿。曾向皇帝揭發時弊與魏忠賢,朝野盡懼其剛直。
蘇崑生——固始人,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稱“南曲天下第一”。
鄭成功——族譜記載,其祖籍光州固始,有收復台灣的不世之功,為中華之民族英雄。
胡煦——光山縣人,清朝大臣,為《明史》總裁之一。歷任兵部侍郎知貢舉、禮部右侍郎,入直尚書房。其一生著述甚多,最具代表的是《周易函書》,至今仍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胡季堂——字升夫,號雲坡,光山縣人,乾隆四十四年任刑部尚書,嘉慶三年(1798年),授直隸總督,賜孔雀翎。翌年,加封為太子太保。
祝慶藩——固始人,清朝嘉慶十九年殿試一甲二名(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禮部尚書。
吳其浚——固始人,清嘉慶二十二年狀元。歷任翰林院修纂,江西、湖北學政,兵部侍郎,寫成《植物名實圖考》一書,為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
蔣艮——商城縣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年(1884年)入直上書房,為皇族子弟溥倫、溥侗之師。
熊晉閣——商城縣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任禮部主事,曾與張之洞是同榜進士,後任襄陽道尹。曾創辦《鄂北公報》。
周祖培——商城縣人,清末大臣,歷任吏部、刑部尚書之職。
張鴻烈——字幼山,固始縣人,1910年冬在開封加入同盟會。1911年武昌首義後,轉赴寧、漢,加入革命軍北伐。先後曾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省立中州大學校長、河南教育廳廳長。
張式彝——光山縣人,曾任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庭長、司法院大法官。
裴其動——光山縣人,曾任北洋政府吉林吉長鎮守史,北洋將軍府謙威將軍。
任文斌——固始人,曾任北洋政府河南實業廳廳長。
方貞——商城縣人,曾任北洋政府肅政廳肅政史。
林伯襄——商城縣人,是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創始人、第一任校長。
鄧穎超——光山縣人,周恩來之妻,著名革命家,原中國政協主席。
金振中——固始縣人,抗日英雄。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蘆溝橋防務。任29軍219團第三營營長,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
王實味——潢川人,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寫下《政治家,藝術家》和《野百合花》兩篇文章之後的第二年,被康生下令逮捕、槍決,是中國文學史上又一起冤假錯案。
徐立德——商城縣人,愛國台胞,1990年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1993年2月任“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
文聖常——光山縣人,曾任山東海洋學院院長。現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又光——光山縣人,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楚國哲學史》、《中國高等教育史論》、《文明本土化與大學》。
徐庶之——光山縣人,中國著名畫家,新疆畫院名譽院長,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顧問,陝西省國畫院顧問,中國少林書畫研究會特邀名譽會長。
張宗子——光山縣人,著名旅美作家,作品散見於國內、港台及海外報刊及多種海外作家選集,並有大量翻譯作品發表。2004年出版散文集《垂釣於時間之河》,2007年出版《書時光》。
魏青剛——固始人,多次下水救人,為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楊曉民——固始縣人,現任中央電視台人事辦公室主任,中央新影集團黨委書記,代表作品有《河之南》、散文集《江南》、《徽州》等。其中詩集《羞澀》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尤太忠(上將)——光山縣人,原成都軍區政治委員、內蒙古軍區司令員。
萬海峰(上將)——光山縣人,原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
馬炳芝(中將)——固始縣人,海軍航空兵司令員。
張祖諒(中將)——商城縣人,原成都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川西軍區司令員。
錢鈞(中將)——光山縣人,原浙江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阮祥新(少將)——潢川人,解放軍總裝備部第21試驗訓練基地司令員。
吳傑明(少將)——潢川人,國防大學教研部副部長。

十景石刻

1982年7月在原文廟遺址發現《光州十景》石刻一塊,由縣文化館收藏。寬88厘米,長30厘米,厚12厘米,為青石雕刻。書寫工整,刀工秀麗。光州十景即弋山西峙、淮水東環、七里清泉、五龍喬阜、蕭山故廟、霸王荒台、伯倫石冢、春申遺宅、聚仙邃閣、文筆層巒。每景有七律詩1首。詩為光州訓導何兆渤據志書所載名勝的詠景之作。“十景”多洇沉不彰,但尚可詩中見畫,窺見當時光州名勝古景的概貌。
光州十景
何兆渤①
(一)弋山西峙②
平蕪千里古黃城,西峙峰巒景色清。
遙指浮光來遠脈,近瞻淠水髮長泓。
岩疆久作中原障,茂嶺先傳上郡名。
每欲登臨傾北斗,那能長醉學劉伶。
潢川
潢川
(二)淮水東環
界別南條萬壑通,長淮一瀉抱天中。
雄州襟帶聯吳下,野渡濤聲達海東。
每見風帆沖曉霧,頓思雨笠駕煙艟。
行人莫謂渾閒事,桐柏山前紀禹功。
(三)七里清泉③
翠鋪平林燦晚霞,一泓澄碧路渠斜。
貧如顏子堪資飲,閒似玉川可供茶。
飛鳥過時眩欲墜,淡雲停處靜無嘩。
尋源須要窮根底,濂洛清風到水涯。
(四)五龍喬阜④
依廓阿誰建此台,五龍風雨乘時來。
蜿蜓應逐潢流曲,騰躍知從碧漢回。
高接煙雲迷畫桷,平臨星斗遠塵埃。
鯫生豈愛泥蟠好,恐負為霖養鈍材。
(五)肖王故廟
干戈擾擾動中原,新市平林各自尊。
炎德有靈興冀北,傑劉得地首東宛。
江黃此日留遺廟,趙燕當年未御軒。
疑是肖梁傳失據,土人直作漢屏藩。
(六)霸王荒台⑤
肖條路柳色蒼蒼,此日登台恨轉長。
雁陣排空成壁壘,雲屯擁樹列旗槍。
拔山力盡沉淮甸,蓋世風靡失楚疆。
自古英雄奇數定,樵漁收去話斜陽。
(七)伯論古冢
羨君好飲變常經,誰向墳頭奠醁醽。
天地有情長許醉,山川改面莫須醒。
竹林夜月鳥啼遍,淮山秋煙暮雨零。
荷鍤苦心人未識,臨風憑弔看雲停。
(八)春申遺宅
淮甸風和兩袖輕,春申遺址向柴荊。
盈門珠履今何在?列座瓊裙未足名。
頻見飢鳥啼蔓草,時聞鴿鵒話山城。
潢川
潢川
早知富貴難長久,不羨連雲甲第榮。
(九)聚仙邃閣
凌霄危閣壯名州,聚飲群仙向此游。
芹水澄光搖碧彩,弋雲凝翠靄清幽。
由來玉署青雲客,儘是瀛州白羽流。
益信文昌開造化,聯翩多士上螭頭。
(十)文筆野巒
秀列層巒駕水濱,龍門瑞色靄秋旻。
潢流疊浪成文綺,奎閣重檐繞漢津。
靈氣自為黌序結,筆峰恰與泮宮鄰。
漸余苜蓿齋中老,強作木天染翰人。
註:
①何兆渤,字扶鯨,洛陽人,雍正八年(1730年)由貢生任光州訓導。
②弋山,即弋陽山,又名浮光山。西峙,指弋山聳立在古黃城(今潢川隆古集)西。
③七里泉,在光州西北,今潢川城郊老龍埂一帶。
④五龍,光州有五龍宮,在州城東北。為天旱求雨的祠廟,地處高丘,故稱喬阜。
⑤霸王台在今潢川張集鄉。

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光州,中。弋陽。本屬淮南道,貞元已後隸蔡州節度使。開元戶二萬九千六百九十五。鄉六十一。元和戶一千九百九十。鄉六十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弦國之地,魯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在秦屬九江郡。在漢為西陽,屬江夏。晉安帝立光城縣,理於此。梁末於縣置光州,隋大業二年,罷州為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為光州都督府。太極元年,自光山縣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北至壽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大別山三百里。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蔡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賦:糹?,絹。
管縣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
定城縣,上。郭下。本漢弋陽縣,屬汝南郡。自漢至蕭齊,常為戈陽城。武德三年置弦州,領定城一縣,貞觀元年省,定城屬光州。
淮水,北去縣六十七里。
黃國故城,在縣西十二里。春秋時黃國,後為楚所滅。
殷城縣,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宋僑立苞信縣於此,梁以苞信縣屬義州。隋開皇四年,改苞信縣為殷城縣,屬弋陽郡。武德三年,重置義州,以縣屬光州。
澮水,在縣西五里。
定城關,在縣南四十里。高齊以南迫陳境,因置此關,隋廢。
溫湯,在縣南山中,其湯綠色。
固始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本漢封蓼侯之地。春秋時蓼國,楚並之,今縣城是也。自東晉已後,蓼縣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此僑立新蔡郡,領固始一縣。隋開皇七年改屬義州。大業三年廢義州,屬弋陽郡。
淮水,經縣北八十里。
茹陂,在縣東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劉馥為揚州刺史,興築以水溉田。
孫叔敖祠,在縣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縣,上。北至州三十里。本漢西陽縣地,屬江夏郡。魏屬弋陽郡。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入樂安縣,十八年又置光山縣。
光山,一名弋山,在縣西北八十里。
淮水,經縣北七十里。
木陵故關,在縣南一百三十二里。齊、陳二境,齊置此關以為禁防。周因不改,隋開皇九年平陳後廢。
仙居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大縣,春秋時弦國,楚滅之。漢以為縣,屬江夏郡。至宋分立樂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仙居縣,縣西有仙居山,因以為名。
谷水,在縣北九里。
大縣故城,在縣北四十里。春秋時弦國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縣西南十一里。梁武帝大同元年,百姓堰谷水為六陂,以溉稻田。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光州襟帶長淮,控扼潁蔡,自古戍守重地也。蕭齊永元二年,壽陽降魏,魏將宇文福曰:建安(見固始縣),淮南重鎮,彼此要衝,得之則義陽可圖,不得則壽春難保。遂攻建安,建安降。胡氏曰:魏兵南來,齊兵北向,建安皆當其衝要。魏得建安,則西南可圖義陽(齊司州治義陽);若齊增建安之兵,北斷魏援,東臨壽春,則壽春難保矣。又魏宣武時,田益宗議取義陽曰:請使揚州之兵,頓於建安揚州,謂壽春也。今自光州東至壽春四百餘里,道皆險厄。唐元和中平吳元濟,以濠、壽之兵脅其光州。其後朱溫侵淮南,不能得志於光州,而楊吳之勢遂成。周世宗用兵淮南,亦遣偏師爭光州。蓋有事淮、蔡,未有不從事光州者。若夫自光山會軍渡淮,出黃州,圍鄂州,而江表震動,此蒙古寇宋之道也。光州豈惟為淮西之藩蔽,不且扼全楚之噤喉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