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綜合症

胃手術後10~14日發病,症狀出現在餐後30分鐘內者,稱為早髮型傾倒綜合徵,發病時多伴高血糖,故又稱之為餐後早期高血糖綜合徵。 餐後1~2小時發病,伴有低血糖者稱為遲髮型傾倒綜合徵又稱之為餐後低血糖綜合徵。 遲髮型傾倒綜合徵系因腸內碳水化合物增加,腸高血糖素釋放使胰島β細胞分泌過量的胰島素,而致高血糖後低血糖。

概述

傾倒(Dumping)綜合徵系指胃切除術後,因胃排空過速,餐後出現胃腸道和血管舒縮障礙的一組症候群。也可由於胰島受刺激而致高胰島素血症,導致低血糖症候群。本徵以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術後最常見。胃手術後10~14日發病,症狀出現在餐後30分鐘內者,稱為早髮型傾倒綜合徵,發病時多伴高血糖,故又稱之為餐後早期高血糖綜合徵。餐後1~2小時發病,伴有低血糖者稱為遲髮型傾倒綜合徵又稱之為餐後低血糖綜合徵

病因、病理

(1)血糖和血容量:由於胃切除術後,患者失去了幽門的調節功能,殘胃容積縮小,以及迷走神經切除後影響了餐後胃的舒張,以致食後大量高滲性食糜驟然傾入十二指腸或空腸,腸腔內的高滲糖和腸壁中的細胞外液迅速互相交換,以保持腸內容物和腸壁之間滲透壓的平衡,並可致血糖明顯升高、血容量下降和腸管膨脹。
(2)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給胃切除術後患者飲4.5%葡萄糖溶液220ml,並在空腹15分鐘、60分鐘及120分鐘後各取一次血標本,套用放射免疫法,在所有傾倒綜合徵者血中均可測得血管弛緩素的增加,而無傾倒綜合徵者則否,且給正常人靜注緩激肽可產生和傾倒綜合徵同樣的血管反應。臨床觀察還發現,傾倒綜合徵與血中緩激肽水平密切相關,血管弛緩素能增加外周血流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並可增強消化道平滑肌收縮,因而可出現血管弛張和胃腸道症狀。因此,有人認為,本徵症狀的發生與血管弛緩素緩激肽系統的活動有關。另外,有人認為,本徵的發生還與血管活性腸肽(VIP)、腸高血糖素、神經降壓素等激素的增高有關,但均未獲得明確的結論。
(3)神經精神因素:臨床觀察發現,患者術前精神狀態屬於興奮型或緊張型的,術後較易發生傾倒綜合徵。精神神經因素可使幽門調節功能障礙而致胃的排空加快,甚至在未曾作過胃切除術者也可發生傾倒綜合徵,因此,神經精神因素對傾倒綜合徵的發生更為重要。

臨床表現

1.胃腸道症狀:常在餐後,尤其是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後20-30分鐘,患者可感上腹脹痛和飽脹不適、噁心、有時伴嘔吐、噯氣、腸鳴脹氣,排便急迫感及腹瀉。
2.血管舒張症狀:與胃腸道症狀發生的同時,可出現頭昏、眩暈,並伴面色發紅或蒼白以及心動過速,嚴重者血壓降低,甚至昏厥。
早髮型傾倒綜合徵主要是因為小腸內急劇增加高滲性食物及空腸膨脹、血漿由血管移至空腸使血容量降低。以及腸黏膜釋放5-羥色胺、緩激肽、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有關。遲髮型傾倒綜合徵系因腸內碳水化合物增加,腸高血糖素釋放使胰島β細胞分泌過量的胰島素,而致高血糖後低血糖。

診斷依據

1.有胃手術史,包括胃空腸吻合術,胃迷走神經切斷術、胃大部分切除術,胃切除越多,吻合口越大,發病率越高,尤以畢氏Ⅱ式為常見。 2.多在胃切除後2-4周(少數在1個月至1年內發生),當進食增加時出現症狀。 3.出現胃腸道症狀和血管舒張症狀。 4.進食加糖牛奶易誘發。 5.發作時血糖可增高,血鉀、血磷下降,血管馳緩素升高。

治療原則

1.飲食調節 2.藥物治療 3.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藥原則

1.本症主要以調節飲食為主,宜少量多餐,多進乾食少進湯,限制食糖,宜予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進餐後需躺臥半小時。 2.餐前半小時服阿托品或普魯苯辛以減慢腸蠕動。 3.餐前半小時服達美康或美比達或注射胰島素,以縮短高血糖症的持續時間。 4.對嚴重病例可試用生長抑素。 5.輕中度病例經治療在數月或數年,症狀可減輕或痊癒。嚴重病例經兩年以上的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

預防

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後,患者宜少食多餐,多進乾食,少進湯,限制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食糖,宜進食高蛋白質、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進餐後需躺臥半小時左右。養成在餐間或空腹時飲水的習慣,餐前20~30分鐘服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或普魯苯辛等),以阻止過度的胃腸蠕動,口服甲磺丁脲(D860)0 .5~1.0g,可縮短高血糖症的持續時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