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苗良

個人簡介

傅老爺子名叫傅苗良,1932年生人,戴副眼鏡,一身文氣,說話口齒清晰,思維敏捷。雖只有國中文化,傅苗良是村里少有的能識文斷字的“秀才”,解放後當了30年的村會計。

創業歷程

2009年編著的《奉化三十六灣村簡史》,100頁的小冊子,詳細記錄了從清末到現今,村里100多年的苗木發展歷程,是非常難得的苗木歷史資料。
1883年回村開始水蜜桃的種苗繁育嘗試。他的兩個兒子也學得一手嫁接好手藝,不僅自己種植花木,還帶動了更多村民種植。
1920年,村民傅福如用馬尾松 做砧木嫁接五針松成功,為三十六灣村後來成為全國聞名的五針松之鄉奠定了技術基礎。後來村民傅倫祥、傅繼丁、竺君海等,又選育出“祥育”等五針松新品種。
在1941年糧荒嚴重時,村里還發生過餓死人的悲慘事情。但苗木繁育已深植於村民心中,如不滅之火種,時機適合,馬上就被點燃。且品種越來越豐富,技術越來越高超,村里生產的盆景從1994年開始還出口到美國、荷蘭。
1987年,村民竺君海成立了奉化市溪口三十六灣松海盆景花木場,成為全村首個民營苗圃場。隨著民營苗圃場的增多,村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廣開門 路,擴大種植面積。據介紹,除了本村3000畝花卉苗木基地,一些村民還在鄞州、餘姚租田種花木,面積達到3000畝,全村花木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

相關創業事件

五針松
在 1920年有傅福如先生從上海引進三個接穗用馬尾松作砧木,嫁接成活了唯一的一株母樹
1926年傅福如先生遷居溪口鎮上 山村董家橋建立場圃,發展生產至1929年成為當時很有名望的四明種苗場,隨著傅福如先生的外遷而與弟傅福榮先生(傅苗良先生的父親)分居,這株五針松也 就留給了弟弟。傅福榮先生也辦起了築圃農場,兄弟倆相互協作,引進了很多品種,如紅楓、羽毛楓、櫻花、孔雀柏、黃雲柏、青雲柏等等數十個品種,有了這一棵 母樹,典定了三十六灣五針松之鄉成為全國首先生產五針松的發祥地。
1984年傅苗良先生引進了日本“寶島”、“吾妻”、“四國”、“九重”等五針松,使五 針松品種更加豐富。還有日本海棠(世界一、東洋錦、銀長壽、長壽樂、長壽冠)、日本茶梅等品種。
紅楓、羽毛楓
在1950年還是以春季嫁接並培土復蓋,成活率不高,
到1960年,傅苗良先生創議在秋季用劈芽貼接(當時接穗緊張,它是對芽,一劈為 二,擬取得快速育苗和供需不足的矛盾)。在村園藝合作社幹部的一致同意後,經實踐貼接的成活率不甚理想,但是取得了一個很好的新成就,即因上部接穗枝細再 也劈不開,就用常規單芽腹接,它的成活率幾乎是100%,成功的實踐即全面開展秋季單芽腹接,包括紅楓、櫻花、海棠、桃花、梅花、白玉蘭、 果苗等,取得了嫁接生產改革的成功,取得非常好的生產和經濟效益,首先解決了春秋季嫁接生產的勞動力安排問題,第二有效地提高了嫁接的成活率,第三增長了 苗木的生產季節,提高了苗木質量和當年生產高度,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60年代傅苗良先生為紅楓類增加了一個新品種,由於它在雞瓜槭中,冬季落葉後枝條紅得特別鮮艷,故命名為赤楓,並為原名為犬葉黃楊命名為龜甲冬青,得到大家的公認,並廣泛套用於園林綠化。

主要成就

2007年,三十六灣村依託秀美的生態環境,開發鄉村旅遊。
2010年成功創建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遊客慕名而來。富甲一方的花木村正在變成令人心曠神怡的花園村。
三十六灣成為中國五針松“王國”。為保護名種品牌,三十六灣村為五針松註冊了商標,名字就叫“三十六灣”。

所得榮譽

傅苗良先生為奉化市1-5屆政協委員
評為“省級科技示範戶”、“市級科技示範戶”等
在“中央電視台七套”、“浙江電視台”、“奉化電視台”和多家報刊雜誌作了專題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