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德榜

候德榜

候德榜,1890年出生於福建省的一個農民家庭。1921年10月,在美國剛剛獲得博士學位。1926年生產出純度為99%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索爾維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制鹼新法——“聯合制鹼法”,被人們稱為“侯氏聯合制鹼法”。 

化工專家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閩侯人。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閩侯,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早年考入清華大學留學預備學堂高等科。1913年赴美國留學。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專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製革碩士學 位。1921年獲博士學位。
13歲時考入美國教會的福州英華書院學習。雖然接受西式教育,但他感到在福州的洋人對中國人不講平等,到處耀武揚威、欺辱中國人。後來,侯德榜因參加反對美國政府迫害華僑的活動,被學校開除,轉入愛國人士陳寶琛開辦的中學學習。他認識到中國必須圖強,並逐步樹立起 “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1907年,侯德榜被保送到上海閩皖鐵路學校學習,畢業後在英資津浦鐵路當實習生。1911年,他辭去工作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學習期間,他曾考出過10門功課門門100分的好成績,轟動清華園。1912年從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
他於上世紀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四五十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第三,是他為發展小化肥工業所作的貢獻。

實業救國

20世紀初,化工在世界上還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侯德榜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化工專業,於1921年獲得製革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鐵鹽鞣革》被《美國製革化學師協會會刊》特予全文連載,成為製革界至今仍在引用的經典文獻之一。
侯德榜即將學成回國之際,在紐約遇到了赴美考察的化工專家陳調甫。陳調甫看重侯德榜學識淵博、工作踏實,力薦他到正在籌建的中國第一家鹼廠———塘沽永利鹼廠工作。雖然侯德榜是學製革的,但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工業,他終於下決心從事制鹼,選擇回國擔任永利鹼廠的技師長(即總工程師),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的人生歷程。
衝破封鎖,揭開“索爾維制鹼法”秘密
要創業首先需要實幹的精神。侯德榜脫下西服換上工作服和膠鞋,身先士卒,同工人們一起操作。哪裡出現問題,他就出現在哪裡,經常幹得渾身汗臭,贏得了工人們、甚至外國技師的讚賞和欽佩。
當時盛行的是索爾維制鹼法,但國外都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不少人的探索大都以失敗告終。侯德榜迎難而上,經過5年的艱苦探索,終於掌握了索爾維制鹼法的各項技術要領,可日產180噸純鹼。1926年,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為中國贏得了一枚金質獎章,被譽為 “中國近代工業進步的象徵”。
侯德榜摸索出制鹼法的奧秘後,沒有據為己有、大發其財,而是公布於眾,讓世界共享這一科技成果。為此,他把制鹼法的全部技術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專著《純鹼製造》,於1933年在紐約列入美國化學會叢書出版。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徹底公開了索爾維法制鹼的秘密,被世界各國化工界公認為制鹼工業的權威專著,並相繼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對世界制鹼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國著名化學家威爾遜稱這本書是“中國化學家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直到2004年,書中的觀點還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引用。
摸索前行創立“侯氏制鹼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先後3次以“工廠安全”相要挾,提出“合作”管理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們大義凜然,堅持“寧舉喪,不受奠儀”,拒絕“合作”;同時積極回響抗戰支援前線,利用工廠設施轉產硝酸銨炸藥等物資。永利鹼廠遭到日本飛機轟炸,被迫遷往四川。
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大約有30%的食鹽被浪費掉,而當時內地鹽價昂貴。侯德榜決定另闢新徑。他邊摸索邊實驗,不斷設計、改進方案,帶領技術人員進行了500多次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終於取得了成功。這種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即後來的“侯氏制鹼法”,可使鹽的利用率提高到96%,而且污染環境的廢物 轉 化 為 化肥———氯化銨,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侯德榜被英國皇家化工學會和美國化學工程學會評為名譽會員。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中國建設迫切需要化肥,焦點集中到氨加工品種選擇這個關鍵問題上。侯德榜倡議用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這項新工藝通過了技術關和經濟關。之後,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