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及其反動:穿刺個人化寫作與1990年代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中心; 第1版 (2010年3月1日)
平裝: 28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4730110X, 9787547301104
條形碼: 9787547301104
尺寸: 20.8 x 14.6 x 1.8 cm
重量: 299 g

作者簡介

呂永林,1975年生,內蒙古五原人,文學博士。現為第二軍醫大學語文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研究,曾發表《玩笑》、《批評的柔情》、《語文突圍與人文突圍》、《我們離苦難很近,離善良很遠》、《重溫那個“個人”》、《何謂1990年代的“個人化寫作”》等文章,開有“呂氏語文”教育性部落格。

內容簡介

個人化及其反動:穿刺"個人化寫作"與1990年代》內容簡介:真正的解放必然是個人和世界的總體性解放。因為除了生理性的死亡之外,個人根本無法擺脫其社會化、世界化的命運。個人總是會生活在世界之內,而如果,世界仍在伽鎖之中,則個人無論如何也必征枷鎖之中。所以,在所謂“個人化”的行動格局裡面,任何個人的解放最多只是一種。解脫’,面“解脫”終究不可能為個人帶來一種久遠的,徹底的解放感。

目錄

序言
導言
一、寫作根由的闡明與總體性視界的確立
二、本書核心任務的提出
三、本書具體的研究對象、現實旨趣和理論參照
四、相關研究綜述
五、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章 幾個可供借鏡的文學史印跡
一、重溫那個“個人”
二、“我們”在何種意義上“無法重新生活”
三、共同體敘事之消隱
第二章 什麼是1990年代的“個人化寫作”
一、既有個人,化之為何——“個人化寫作”概念重考
二、“個人之個人化”在文學領域的先驗化和神聖化
第三章 私人、自瀆和死亡——以陳染、林白的小說為例
一、一個私人在一個文本中的興起
二、當代“自瀆者”的快感結構和隱喻功能
三、“死亡輪轉”——那個支點的支點
第四章 個人化的反抗與變形——以朱文、韓東的小說為例
一、性的社會化與個人化問題
二、幾個或一群當代“小知識分子”的雙重破敗
三、無能之痛/快
第五章 蟲子共同體——以棉棉、衛慧的小說為例
一、“我”和“我們”
二、年輕人?女人
結語:立場?切身性?可能——對1990年代部分個人化寫作進行反動的思考
一、1980年代個人主義敘事和1990年代個人主義敘事的結構性比較
二、1990年代部分個人形象之強/弱多重性及其社會隱喻功能
三、具有強/弱雙重主體性之個人進行自我調整或自我反動的可能
四、從個人主義出發還是從團隊精神出發
主要參考文獻
一、文學作品類
二、報刊類(較為系統查閱過的)
三、理論著作類(按本書首次徵引之先後順序排列)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