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村

修家村

明嘉靖年間(1522-1567年),修姓來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修家。後有於、趙、韓等姓相繼在此落戶定居。 修家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辛安鎮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2′。東鄰茂梓集村,南靠北王家莊、黃家莊,北接孫家夼村。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東距市政府駐地22.5公里,隸屬辛安鎮。 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7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大姜等。 2002年,全村602戶,1610人,有修、於、趙、韓、隋、王、張、徐、宣、黃、許、邵、遲、孫等14姓,均為漢族。其中於姓人口較多。

基本信息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私塾。1945年成立修家國小,學生20餘人。1949年,有教師3人,學生60餘人。1978年對校舍進行改建,新建校舍27間,教職員工9人,學生100餘人。1991年增設了幼兒班,教師2人。隨著計畫生育的深入開展,學齡兒童人數逐年下降。1998年,三年級以上學生到瓦罐窯國小就讀。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0人。 修家村的大秧歌聞名海陽西部,秧歌隊從正月初三外出演出,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返回。 1958年前後,修家京劇盛行。春節期間,曾多年被泊子、東山、杏家莊、齊格莊等村聘請演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常年討飯的有5戶10餘人。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6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8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12輛,機車45輛,電話160部,彩電385台,電冰櫃21台,洗衣機3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76年以來,村統一規劃了新房區,對影響交通的建築物進行了拆遷,村內規劃了一縱、兩橫三條大道,適應了機械化運輸的需要。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成立了合作醫療站,村民平常用藥報銷50%,病重住院報銷60%。後因資金不足,下放給個人經營。1979年,村購買了發電設備,自發電,供村民照明。1981年,購進26寸彩色電視機1台,每晚播放,供村民觀看。1982年,用上電網供電。1995年,集體出部分資金,村民自籌部分資金,安裝了閉路電視。1999年,在上級部門的扶持下,民眾自籌部分資金,對電網進行了改造。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韓敬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韓敬亭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2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子弟兵團13人、支前民工60人、牲口60頭、饅頭450公斤,支援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78名。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韓敬亭、修虎、於德興、隋澎、於雲寶、於新軍、於世連、於世珍、韓玉祿。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10月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趙明玉、修虎、於德興、張宣、於世光、修廷風、韓敬亭、於新軍、許志虎、韓敬興、於世光、於世照、王澤、修風。2002年4月,修風當選為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