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堅[革命烈士]

俞堅(1910--1943)浙江省慈谿市人。原名俞鴻章,1910年出生於慈谿縣慈城鎮(今屬寧波市江北區),童年時期在慈谿普迪學校受啟蒙教育。

人物簡介

當時普迪學校是一所新思潮較為活躍的學校,慈谿早期黨員潘楓塗(潘念之)、著名左翼作家柔石都在該校任教。受進步教師的影響,俞堅也成為學校進步學生之一。

人物生平

1926年,16歲的俞堅國小畢業,迫於生計,他告別親人,去上海謀生。在上海期間,俞堅感到腐敗黑暗的社會難以忍受。當時的上海已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他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學習了不少進步書刊(馬列主義革命理論),不斷吸取先進思想,追求革命真理,業餘時間寫下了不少抨擊社會黑暗的日記和詩歌,熱情謳歌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號召廣大青年團結起來,打倒舊軍閥,“創造和平世界,替四萬萬同胞謀幸福,爭當中國的主人翁。”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初,上海白色恐怖日益嚴重。俞堅秘密轉移至蘇州,後由其祖父(俞敬甫)設法輾轉回到慈谿,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月19日,國民革命軍進駐寧波。中共寧波地委派共產黨員趙燕蓀、曹聲潮(國民黨浙江省黨部特派員)、傅林生、鄭衍文等到慈谿改組國民黨縣黨部。23日,縣黨部召開臨時會議,推選傅林生為縣黨部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長,俞堅為宣傳部長,趙燕蓀為工農部長,張啟國為青年部長,鄭衍文為秘書長。慈谿縣黨部下轄慈城、洪塘、駱駝橋、莊橋、觀海衛、沈師橋、丈亭七個區黨部。由於國民黨慈谿縣、區黨部中共產黨員占的比重大,除觀海衛地區的五區黨部外,其餘區黨部的活動基本上受中共黨組織領導。2月下旬,中共慈谿縣特別支部在慈城鎮成立,黨員約11人,書記為趙燕蓀,俞堅被推為農運幹事,成為慈谿縣早期黨的領導人之一。4月,俞堅擔任共青團慈谿縣支部書記,並發起成立青年火花社,公推為火花社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青年火花社以推動青年文化運動、發揚青年革命精神為宗旨,出版《火花》刊物。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全國的政治形勢驟然逆轉。當時寧波地區也和全國一樣,反革命勢力大大超過黨所領導的革命力量,寧波地委下屬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黨組織活動只能轉入地下,革命鬥爭進入了低潮。不少黨員、團員同組織失去了聯繫,有的因遭到通緝或暴露了面目只能暫時轉移隱蔽,一些不堅定分子則先後脫離了黨、團組織關係,寧波地區的黨員數量從4月份的1200餘人驟減到9月份的240餘人;團員數量從400餘人減少到160餘人,黨內一度發生迷惘乃至混亂。但是,俞堅和他的戰友們並未被反動派的屠殺所嚇倒,“他們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繼續戰鬥了。”1927年9月,慈谿獨立支部重建並恢復工作,俞堅擔任書記。11月,中共慈谿獨立支部根據《浙東暴動計畫》在慈谿西城童泉宗家召開秘密會議,研究決定舉行暴動,占領縣城。會議推選大革命時期的縣總工會糾察隊長陸一道負責準備工作。會後,俞堅、陸一道等分頭深入到三七市、車廄一帶農村聯絡發動農民。11日晚,隱蔽在慈谿鄉間羅江(今屬餘姚市)的慈谿獨支成員俞堅、陸一道、應祥甫、童傑、羅小娘等在羅小娘家裡開會,具體研究武裝暴動計畫,決定發動200多農民分3路行動:一路包圍警察局,收繳武器;一路包圍縣政府;一路襲擊駐慈谿省防軍奪取槍械,一舉占領慈谿縣城。因被壞人告密,第二天清晨,俞堅等5人均被國民黨駐慈谿省防軍逮捕,槍枝也被搜去。慈谿獨支遭到破壞。後來除童傑、羅小娘就地保釋外,俞堅、陸一道,應祥甫3人被解往杭州陸軍監獄。俞堅被捕入獄後,判刑3年,被關押在陸軍監獄普通反省院。俞堅在獄中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但與敵人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1927年冬,俞堅參加了獄中的兩次絕食鬥爭,被改判加刑為10年。1930年五一二鬥爭中又因奮起反抗敵人的虐待和迫害,要求改善獄中生活待遇,被敵人用藤鞭狠抽,當時一起被狠打的有十幾個人。1930年春,俞堅等政治犯在與監獄當局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通過秘密串聯,建立了中共獄中特別支部。這個特別支部,組織特別嚴密,並不是獄中所有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都能參加的。凡被捕後否認自己是共產黨員,或正在辯訴、抗訴的共產黨員,一般暫不吸收。1930年8月27日,國民黨浙江反動當局,為了報復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盲動主義在全國各地掀起的武裝暴動,對浙江陸軍監獄在押政治犯進行了政治迫害,省委書記徐英、省委軍委書記楊晟、團省委書記裘古懷等19名政治犯接連被押往刑場。這在政治犯中既引起悲憤,又引起了恐慌。當時,獄中支部曾得到卓蘭芳的指示:“監獄鬥爭應該發展為破獄鬥爭,配合各地的暴動。”1931年3月26日,支部立即根據上級指示進行破獄鬥爭。當時,鄒子侃任總指揮,何覺人為政委,下設3個大隊。俞堅為二大隊政委。因被告密,為敵人破壞,俞堅、章亮清、王日清被加判為無期徒刑。3月31日,監獄當局將他們遞解到東監五籠集中在五籠,就成為“三·二六”破獄鬥爭後的犯人中之犯人。東監是浙江陸軍監獄政治犯最集中的地方。自從關進“三·二六”的有關人員後,東監的鬥爭空氣隨之高漲起來了。東監五籠實際上起了領導作用。當時五籠成立了黨支部,俞堅為支部成員。支部整頓了集體生活、學習、清潔衛生;經濟上實行平均主義,同時,總結了監獄鬥爭經驗,確立了獄中政治犯三大任務:一是自己救自己,打破敵人的欺騙,並根據外面紅軍的發展,以破獄鬥爭來配合;二是改良待遇的鬥爭,反對敵人虐待政治犯,扣克囚糧;三是教育自己,進行政治文化教育。1932年一二八鬥爭是東監一次最大的改良待遇的鬥爭。俞堅和參加鬥爭的十幾個同志幾乎都挨了打,被一個個釘上腳鐐,但他們並未被敵人的淫威所嚇倒,大家齊聲高唱國際歌,精神依然十分抖擻高昂。“共產黨人是任何時候都要鬥爭,監獄中亦要鬥爭。”俞堅從被捕之日起就在獄中以各種方式同敵人展開鬥爭。雖然為此他從三年徒刑加至無期徒刑,但仍毫不在乎,從不悲觀,經受了與國民黨各種殘酷鬥爭的考驗,被牢友們譽為“英勇戰士”。俞堅還堅持把監獄變為革命的學校,在獄中秘密學習馬列主義,有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史達林的《列寧主義問題》,還有著名的小說,如《鐵流》等。俞堅還喜歡文化娛樂,在籠中的娛樂會,總是由他先表演,逗得大家笑哈哈。俞堅還非常機智靈活,把獄中特支用筆寫的刊物《伊斯庫拉》、《火星報》、《洋鐵碗》等,經常傳遞給政治犯、普通犯閱讀。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就浙江被關押政治犯與國民黨中央進行交涉,迫使浙江當局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俞堅就在此時釋放出獄。1937年9月,俞堅出獄後,和邵荃麟等人在紹興建立了浙江省文化界第一個黨支部——浙江流動劇團黨支部,任支部委員。同年冬,受中共浙江省臨時工作委員會委派,俞堅和中共浙江省流動劇團支部成員張三揚、邵荃麟、葛琴等人帶領劇團大部分同志來龍泉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並與閩浙邊臨時省委劉英、粟裕同志取得聯繫,後經同意,決定在浙江龍泉成立中共龍泉特別支部。特支成員由俞堅、張三揚、邵荃麟、葛琴、舒文等人組成。不久,與浙西南特委接上關係。1938年1月底,中共龍泉特支得知各縣將成立政工隊的訊息,即向唐巽澤(龍泉縣長)推薦由俞堅組建政工隊。2月8日,俞堅正式被委任為鄉村工作人員訓練班副主任並籌建政工隊。俞堅趁籌建政工隊之際,把省流動劇團人員大部分編入政工隊;考慮到本地人了解風俗、民情,有利於工作開展,又從剛結束的鄉村工作人員訓練班的學員中挑選了12名本地人員入隊。政工隊於3月底正式組成。全隊共40多人,隊部設在江西會館,下設4個區分隊,每區隊7—9人。隊員過著集體軍事生活,每人每月生活費12元,著灰色軍服,左胸前佩符號、證章。設隊長、副隊長、幹事長、會計、文書及區分隊長等職。俞堅還親自為政工隊譜寫了隊歌。第一句就是“這裡是革命的陶冶場!”1938年5月,浙西南特委(後改稱處屬特委)決定,龍泉特支併入龍泉縣委。調整後的縣委由傅振軍、俞堅等7人組成,俞堅任城區區委書記。為了儘快把龍泉民眾發動起來,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共龍泉特支5名成員都在縣政府任職:張三揚任政訓室主任,邵荃麟任教育科長,俞堅任政工隊隊長。特支的統戰工作主要是通過唐巽澤的機要秘書徐由整進行的。徐是早期黨員,在陸軍監獄與俞堅認識。當時龍泉縣政府的政工、文教部門完全歸共產黨掌握,其他人員如民政合作指導等財務部門都是唐巽澤從建設廳帶來的,政治上的重大決策都找俞堅、邵荃麟等商量。俞堅領導的政工隊中大部分骨幹是中共黨員。在黨員骨幹的帶動下,政工隊的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政工隊員深入城鄉各行業、各階層,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並配合縣編審室、民眾劇場、民眾教育館等單位,出版《龍泉快報》、《大家看》等期刊。俞堅編的抗戰詩文《大家來》“殺退日本兵,大家一條心”曾傳誦一時。他們還編輯抗日讀本,出版牆報,舉辦抗日畫展,舉辦火炬遊行,開辦識字班、夜校、歌詠隊、讀書會等組織,在農村則重點宣傳“二五減租”,貫徹“二五減租”政策,改選部分鄉保長,推行民主政治,提高婦女地位,提倡男女平等。政工隊還為延安抗大輸送了大批優秀青年。俞堅在獄中堅持了10年鬥爭,受盡敵人的各種迫害、折磨和摧殘,身體十分虛弱,肺病時常發作,但他仍堅持忘我工作,使當時的龍泉縣抗日救亡運動搞得轟轟烈烈,黨的組織發展也很快,使龍泉被譽稱為當時浙江的“延安”。1939年初,國民黨制訂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後,龍泉頑固派勢力開始猖狂活動,他們派人打入政工隊,監視探聽政工隊中的地下黨活動,又強迫政工隊員加入國民黨、三青團。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同年夏,龍泉縣委根據中央關於“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將暴露的黨員和政工隊中面目較紅的同志開始陸續撤離,有的去浙南、浙東敵後,有的轉入新四軍。由於當時俞堅患有肺病,龍泉醫療條件又差,組織上把他和他愛人毛晶茹(中共黨員)也排入此次轉移的同志之列。1939年夏,俞堅、毛晶茹夫婦轉至紹興工作。俞堅轉移至紹興後,經寧紹特委任命,擔任了紹興專署政工指導室副主任,以加強指導室內黨的領導。6月,又被任命為紹興縣政工隊副隊長。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遵照周恩來對浙江工作的指示,把組織政工隊,掌握政工隊領導權列為浙江抗日政治形勢進步的重要表現,並通過省各級黨組織貫徹執行。為此,中共寧紹特委作了專門研究,首要的是要加強紹興三區各級政工隊的領導,這樣,更有利於開展合理的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1月,中共寧紹特委決定重新組建紹興三區政工隊。通過俞堅、陸飛等,陸續從諸暨、嵊縣、新昌、上虞、餘姚、慈谿等地調來一批共產黨員,並動員了大批進步青年和革命民眾來紹興參加三區政工隊。1月7日,正式成立了三區政工隊。有隊員48人、幹部7人。俞堅擔任了政工隊幹事長,以合法身份開展黨的活動。當時的紹興政工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做了許多抗日救國的有益工作,發展了黨的組織,培養了一批黨的幹部,為紹興抗日救亡活動的蓬勃發展作出了貢獻。1940年7月政工隊被迫解散,經中共紹屬特委決定,共產黨員撤出政工隊,由組織安排另行分配工作。俞堅參加了紹興的文化救亡運動,參加了抗日文化社團,並被《戰旗》雜誌聘為特約撰稿員,發表了《雪恥復仇在今朝》等抗戰歌詞,一直為宣傳抗日救亡而努力。特別是《戰旗》後20期,成了宣傳中共紹屬特委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陣地,它是一所沒有課堂的抗戰學校,為紹興乃至全國,指導和培養了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年輕抗日幹部。俞堅還約請了原浙江流動劇團留在龍泉的四五位同志,排練了陳白塵的多幕劇《魔窟》,觀眾達3000餘人。這是紹興抗戰期間所作的一次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演出。由於忘我的工作,俞堅的肺病日趨嚴重。後經邵荃麟等共產黨人介紹,俞堅來到江山毛鵬仙診所治病,同時開展黨的活動。毛鵬仙是江山的早期中共黨員。他開的診所、旅社實際上是浙西革命根據地龍泉、江山等地秘密聯絡點之一。俞堅在這裡一邊治病,一邊開展革命活動,積極動員江山進步青年到龍泉參加革命活動。1941年1月,因皖南事變等原因,毛鵬仙夫婦被捕,關押於上饒集中營。俞堅失去了既能幫他治病又能資助他生活的人,加上不久日軍進犯江山,俞堅與家人顛沛流離,生活困難,病情日益加重,不幸於1943年病逝於江山城關,時年僅33歲。俞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從17歲開始投身革命,直至逝世,始終沒有中斷過革命的活動。他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崇高精神,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楷模。貴州省人民政府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九日追認俞堅同志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