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大學一次遠行



我的大二,去歐洲搭車
不遠行,不畢業!
你可以欠大學一門高分、一段戀情,
但不能沒有一次陪自己長大的旅行。
這段旅途沒有計畫,沒有行程表,甚至時差都是問當地人才知道……
他就是想用這樣一種時刻都有意向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方式,去經歷一次冒險式的旅行,向他心目中的歐洲致敬!
“致親愛的司機們:
其實你們不知道,那一程,你們不僅讓我走得更遠,也讓我不再形單影隻。
謝謝你們停下了車,更謝謝你們的陪伴!”
小清曾在豆瓣發過一個徵友帖,找驢友在2013年暑假去歐洲賣藝旅行,實踐一個不花錢的旅行方式,整個過程通過搭便車的方式解決交通問題。
結果旅伴一直未出現,而他自己毅然出發了。
他說:“我總不能因為別人的猶豫委屈了自己的夢想。
小清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最擔心的就是睡覺問題,不會找沙發客(也許也根本不想找吧),也沒有訂旅館,睡過火車站,睡過沙灘,睡過橋上,睡過街邊,睡過機場,睡過Quick快餐店,睡過圖書館,睡過走廊,睡過陌生人的地板……
旅途中,張清搭了41 輛便車,9個晚上流落街頭,18個晚上得到陌生人收留,出於安全考慮住了4晚旅館,也在最迫不得已的時候用信用卡刷了張鐵路通票。
他賣中國結,賣畫,也曾在盧森堡街頭賣藝乞討。
總共的費用:9150元的往返機票+3000元的鐵路通票+2000元左右的簽證及裝備費用。
希望這此遠行,能夠鼓勵讀者們珍惜每一個今天。人,誰都無法保證還有明天,想做的事情就應該儘快去完成,別讓未來的自己後悔現在的猶豫。

內容簡介

《你欠大學一次遠行》用141個小故事講述大學生背包客張清用自己賺來的1.5萬元遊歷歐洲10個國家的經過。
在10個沒有任何朋友的國度,身上幾乎沒有任何現金,存活下來是他首要的目標,途中吃喝、住宿、搭車全是通過陌生人的幫助,路上消費的資金也都是途中的陌生人給的。
他搭了41 輛便車9個晚上流落街頭,18個晚上得到陌生人收留,出於安全考慮住了4晚旅館睡過火車站,睡過沙灘,睡過橋上,睡過街邊,睡過機場,睡過Quick快餐店,睡過圖書館,睡過走廊,睡過陌生人的地板…… 他賣中國結,賣畫,也曾在盧森堡街頭賣藝乞討。 在最迫不得已的時候用信用卡刷了張鐵路通票。

作者介紹

作者張清,1991年生於廣西欽州市,2010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建築學專業。愛畫畫,愛電影,愛旅行,愛作白日夢,認為“遠行是大學中的一門必修課”。 從不懷疑有一天,能出發去環遊世界……
路很長,他會一直走下去。

編輯推薦

15000元 + 強大的內心 = 30天歐洲夢想旅行
大學生背包客窮游歐洲的經典之作
搭過41輛車,9個晚上流落街頭,18個夜晚得到好心人的收留,沿途乞討、賣藝
10多家報紙、雜誌、電視台聯合報導

目 錄

第一章連空氣都有些不一樣了
1 第一次踏上異國
2 爸、媽,你們不要擔心
3 第一輛車,一路向北
4 他們歡笑,他們抗議
5 當你不知道要去哪裡,就不會迷路
6 世界上最骯髒的,莫過於自尊心
7 向南走,向北走?
8 陌生人
第二章 搭車去科隆
9 搭車去科隆
10 遇見西班牙的喵
11 早安,科隆!
12 走啦,一起搭車去!
13 搭車去波恩
14 波恩、廣場、貝多芬
15 再見,喵……
第三章 德國小鎮——雷馬根
15 搭上一輛腳踏車
16 古惑仔似的司機
17 邂逅一個小鎮
18 向小朋友化緣
19 老奶奶的禮物
20 有一個家的名字叫麥當勞
21 麥當勞里傳來中文聲音
22 我捅到馬蜂窩了
23 留學生們的家
24 德國農民
25 老男孩John
26 德國人的家
27 沒有鵲橋的牛郎織女們
28 小鎮的午後
29 萊茵河對面的世界
30 中國菜
31 我的私人導遊
32 在John家做中國菜
33 最後的晚餐
34 小雨轉晴
第四章被小朋友收留了
35 科布倫茨
36 賣畫的希臘女孩Marina
37 賣畫生涯的開端
38 他和她
39 快把我藏起來
40 德國早餐
41 我的第一桶金
第五章 夜宿女生公寓
42 搭車去美因茨
43 被中國人罵了,被越南人收留了。
44 午夜驚魂
45 我眼中的美因茨
46 她的生日
第六章 海德堡的艷陽下
47 搭車去海德堡
48 啃麵包的德國小乞丐
49 吉他課
50 海德堡覓食記
51 司機搭了我一段,女友罵了他一頓。
第七章 卡爾斯魯厄的朋友們
52 卡爾斯魯厄奇緣
53 審美疲勞
54 恐怖森林,斯圖加特之路
第八章 鋼琴老師
55 午夜的溫情
56 韓國菜
57 設計之都——斯圖加特
58 告別Iva
59 愧疚感越來越強烈
第九章一不小心搭到了義大利
60 陰差陽錯地闖入義大利
61 義大利星形城市Palmanova
62 格拉多的漫長等待
63 Monfalcone的希望
64 Palmanova的夢魘
65 苦盡甘來——到達威尼斯
66 威尼斯的夜
67 陰森恐怖的威尼斯
68 心情一團糟
69 熱那亞
70 滯留義大利
71 海邊燒烤
72 夜宿廊橋
第十章法國,法國
73 摩納哥——避稅天堂
74 法國尼斯
75 露宿廣場
第十一章 巴塞隆納、高迪、畢卡索
76 亞維農,火車,巴塞隆納
77 陌生人的禮物
78 高迪夢裡的聖家族
79 再度流落街頭
80 遇見畢卡索
81 遲到的旅伴們
82 還我衣服來!
第十二章 巴黎愛我
83 火車開往巴黎
84 夜色巴黎
85 躺在地圖上的人
86 屬於我的巴黎記憶
87 又被德國人收留了
88 薩伏伊不開門嗎?
89 香榭麗舍大街
90 不屬於巴黎的夜
91 艾菲爾的褲襠下
第十三章 微笑的魚
92 遇到伊莎貝拉
93 最美麗的城市
94 《微笑的魚》——我在幾米的故事裡
95 布魯塞爾好像少了什麼
第十四章 重返搭車旅行
96 逃票被抓了
97 毀三觀的阿姆斯特丹
98 以畫易宿
99 荷蘭是個搭車的好地方
100 盧森堡——第一次乞討的地方
101 偶遇法國小鎮——科爾馬
102 他的旅行就要結束了
103 三個旅人
第十五章 白天鵝對我說
104 搭車去瑞士
105 天鵝留戀的城市
106 逃離蘇黎世
第十六章 謝謝你,德國!
107 我在德國有個家
108 告別禮物
109 坎坷的慕尼黑搭車之旅
110 遇上二戰炸彈
111 又得找地方睡覺了
112 搭到第一輛大貨車
113 黃昏,烤肉,小別墅
114 我的夏天,終於結束了

正 文

自序
憑藉著路上180段的錄音日記,其實,這本書在2012年大部分已經寫好了,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時常不知道為什麼要寫這么長的東西,那份寫書的激情已經消磨殆盡了,突然一切都顯得沒有了意義。
用不了多久,大家也都會忘記那個跑到歐洲流浪的少年。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時間長河裡的一粟,我身上發生的事情就更微不足道了。
可是,我們都應該有夢想的,不是嗎?
真希望我那股為了遠行的夢想,衝破重重阻礙跑到歐洲受苦的傻勁,能夠激勵同樣滿懷夢想的你,哪怕只是一段時間也足夠了。為此,我咬咬牙,還是把這本書寫完出版了吧,至於有沒有意義,我想,這向來都不是作者決定的。
我也不止一次地思考生活的意義,有時候真覺得除了血濃於水的親情,沒有什麼理由去呼吸了。又是一個笨重的哲學問題——我為什麼而活呢?無解啊!曾經為過一個體面的分數而努力,也為過所謂的夢想,可是過後冷不防地問起自己:然後呢?所有的夢想都一一實現或者沒實現,然後呢?又能怎樣。我總也答不上來,是啊,又能怎樣呢?
我們都只是時間的玩偶,盡興了,就成功了。但我們始終都不應停止去思考生活,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時隔近一年,每當我回憶起那段艱苦的歲月,會有一種什麼也抓不住的傷感。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會孑然一身,卻難免一個人走過一段很長的路,我慶幸自己沒有選擇一條普普通通的路。
說實話,我很懷念那條漫長的路,吃不飽睡不好,但至少,沒有顧慮,可以放肆地生活,每一天都截然不同,就好像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電影裡,自封主角,去流浪,去經歷不一樣的事,不管悲劇喜劇,都是一種享受。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不妨去改變吧,一個人去遠行,去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尋找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別怕孤獨侵蝕你,語言不通更好,你將徹底告別原來千篇一律的生活,相信每一天,都是嶄新的。
願讀者朋友們有一個無悔的青春!
PS:我的新浪微博—@清小清同學
小清
有一種成長叫一個人遠行
印尼的米南加保族有一個古老的傳統,每個男孩在成年後都要離開自己的出生地,踏上尋找人生經驗的旅途,到外面的世界體驗生活的艱辛,鍛鍊一個人的意志和力量,讓男孩在未知世界中成長成熟,最終蛻變成真正的男人。這種行為被稱作“跑江湖”或者“遠行”。
一個人遠行,在頭疼腦熱時,不會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孤苦無依時,不會有親朋好友真誠溫暖的關懷。在異域他鄉,可能有很多奇遇,令人神往,令人驚喜;也可能遭遇厄運,令人恐懼,甚至絕望。雖然刺激,卻也危險;雖然自由,卻也迷茫;雖然瀟灑,卻也孤寂。
一個人遠行,可以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幫助你遠離狹隘、放下成見,感受到最原始、最真實、最底層的生活原貌。雖然很艱辛,卻最容易成長。不管途中遭遇什麼,你都必須勇敢面對,自己想辦法解決,然後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後,還能找到繼續往前走的勇氣和信心。每一次這樣的遠行結束後,你將擁有健壯的體魄、廣闊的閱歷和成熟的心智。
一個人遠行,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著名旅行家張金鵬說,“旅行可以把自己狠狠甩在陌生之地,然後在孤獨與自由中,再把自己找回來。”《環遊世界365天》扉頁上有一句話:世界是一本書,如果你不去旅行,你就只看到了第一頁。我大學時曾經有幸遊歷大江南北幾十個城市,看到不一樣的人文遺址,體驗到不一樣的人情風俗,回過頭來再看大學生活,驚覺是如此狹窄而幼稚,讀書學習只是人生的成長方式之一,但不一定是最有效、最真實的。
也許你未曾想過一個人遠行,也許你正有此打算。那么,張清的《你欠大學一次遠行--小清的歐洲搭車記》,將讓你感受到一個人遠行是什麼樣的。品讀作者樸實而清新的文字,如同是自己在遠行,與作者身臨其境,享受那份瀟灑、愜意、自由,忍受那份孤獨、迷茫、絕望,在合書之後。甚至有自己出去走一遭的衝動,完成遠行這個自由而孤獨的夢。
張清,不知是不是因為從小畫畫,經常一個人呆著的緣故,話不多,表情也不是很豐富,喜歡安靜地觀察,但並非故作深沉。我第一次見他是在2009年暑假,那時我還是人大在讀研究生。我一個高中同學給我打電話說,我國中英語老師的兒子想到北京見見世面,你方便的話替我照顧一下。就這樣我們有緣相識。
當時我忙於參加北京大學生創業大賽,整天帶著同伴往外跑,對他談不上什麼照顧,但是我對這個小我8歲的中學生印象很深刻,才高二就毅然遠離父母、闖蕩他鄉,別說這樣不太安全,也沒幾個嬌生慣養的90後會這樣折騰自己,而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後來我才知道,他早在國中時就一個人遠離家鄉去外省畫畫。我所不及也!
他有兩件事情給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件事情是,他每到一個地方遊玩,不是像一般遊客那樣,要么在景點前拍個剪刀手照片,要么去找地方特色小吃大快朵頤,而是喜歡跟當地人攀談,試著了解他們的生活;或者認真地觀察當地的歷史建築,發現一些別人不感興趣的東西。
另外一件事情是,有一次他問我大學生怎么學習的,平時閒暇時間都做什麼,還好奇地問我創業大賽是什麼回事,可不可以參加我們的比賽,或者在旁邊看看我們怎么做、幫幫忙也可以。後來他還去聽我們開會決策。我當時就感覺:這樣一個性格安靜、不張揚,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喜歡學習,做事有頭有尾的小孩,將來肯定會有不俗的成就!
2010年高考,他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績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不錯的學校,不錯的專業。關鍵是,他喜歡。他一直夢想做一名建築師。高考結束後,他沒有像別的高中畢業生那樣,瘋玩人生中最漫長的暑假,而是在老家辦培訓班,自己招生,自己授課,一個暑假就賺了5000塊錢。他喜歡折騰,喜歡挑戰。前幾年他父親下崗後開始自己創業,他也獨自創業,一心想為家裡減輕負擔,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家裡經濟條件日漸好轉。
這次他去歐洲旅行,我本來說可以讓我分布在歐洲各國的同學照顧一下的,但是他硬要自己闖蕩,不靠任何親人熟人——這些事其實我一直想做,但卻一直沒有做成,大學時代少了這么些美好的體驗,現在想來有絲絲遺憾。
在自由的大學生活中,當很多大學生都在玩魔獸、玩DOTA、玩三國的時候,張清選擇靠自己的勞動掙生活費,選擇一個人到陌生的國度窮游,這是需要勇氣和志氣的。他能做到這一點我已經深感佩服,沒想到他還想把這次遠行見聞寫成書出版。我當然很支持,還主動提出幫他請大學著名教授或者社會上的名人朋友寫序,然後給他介紹好一點的出版社出版。
沒想到他居然不感冒!幾個月後,他告訴我:拙作寫完了,出版社找好了,先給你看一下,如蒙不棄,請你給我寫序。我說,你讓我寫序,你不怕書賣不出去嗎?咱應該請個名家寫序,這樣對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好處。他卻說,書只為表達真體驗、尋求認同感而作,非為賣錢,不為爭名。我再一次感覺自愧不如!
我花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時間讀完這本書。不知是不是源於作者本人學建築的緣故,他沒有考慮所謂的可讀性而故作跌宕起伏的杜撰,但是他對所遇見之人的描述,對所遭遇之事的處置,彼時彼刻的思考甚至反省,尤其是對一些事物的描述細緻入微,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隨著作者行走的步履和思考,細細品讀這些恬淡、樸實、清新的文字,真是一種享受。
讀者朋友,如果你剛翻到這裡,不管你願不願意或者有沒時間讀完這本書,先跟我一起品一品《你欠大學一次遠行》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吧:
想出去旅行,有時候不必做計畫,正如作者所言,“把心準備好了,就可以出發了。即使找不到路了,只要方向對了,都不必擔心,另一條路會有另一番風景在等候,另一群陌生人在等候,能遇見的東西,都是緣分,遇不到的,請不要自言遺憾,因為他們已被另一番風景替代。”途中風景自有其美,不必拘泥於目的地。所以魏晉王子猷“雪夜訪戴”卻不至,還留下“乘興而行,興盡而歸”的千古美言!
隨著作者的思緒,我仿佛在跟他一起旅行,一起感受異域他鄉的別樣世界,甚至有時候感覺正在走著的是我而不是他。比如當作者寫到“我在路邊就地坐下,看著周圍的小別墅,越來越不捨了,嘴角又不知不覺揚起了笑,要是時光可以擠出下一大滴松脂把整個世界凝固成琥珀就好了。”我就在想,如果在彼時彼地享受那邊美景的人是我,那該多好。
當作者記敘其在義大利的窘境,說自己“走在滾燙的瀝青路上,舉目無人,只有汽車咆哮而去。路上有被汽車壓死的蛇和刺蝟,路邊是被人隨意丟棄的白色垃圾,草叢裡傳來類似響尾蛇那種“嘶嘶”的怪聲。工廠和商店是關門的,著名的IKEA賣場也如倒閉了似的狼狽不堪。經過一排住宅的時候,幾條狗衝著我狂吠,抬眼望去,只有白色的窗簾在隨風飄蕩,沒有人,也看不到狗,跟電影《傳染病》中的情景有幾分相似。”這些細緻入微的描述,令我全身都瘮得慌,前幾天還在看《行屍走肉》,對這種恐怖的環境印象極為深刻。
作者遇到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有中國人、歐洲人、韓國人、越南人,有鄉間安詳的老人,有路邊的流浪漢,有天真無邪的小孩,他們或者提供食物,或者提供住處,或者指路帶路,甚至還有給錢的。在陌路中的種種善良,讓作者感覺到“生命里遇到這樣的人是何等榮幸,他們不在乎自己過得怎么樣,不在乎自己的處境如何,聽從自己善良內心的呼喚,只覺得不幫你就會覺得很難受,比忍受自己生活的艱辛還要難受。如果你生活里有這樣的人,請珍重,他們不需要你的任何回報,而我們自己則需要記住他們,然後默默努力,成為他們。”善良需要呵護和傳遞。每個人都多貢獻一點正能量,都敢於守護內心的善,我們的世界就不會猙獰得令人窒息。
令我更欽佩的,是作者高貴的價值觀,他看到一個中年人孩子般地在玩遙控飛機時,體會到——生活的激情與浪漫,其實跟年齡無關。接受別人的贈與,他會想著要送一幅畫,不能白拿人家的東西,他甚至認為,“我猛然發現這次的旅行有些變了味,原以為能讓自己通過勞動來換取食宿,回到那個以物易物的年代......我甚至很希望通過這次旅行去探討一個‘沒有錢我能活多久’的命題。”作者的自責,並非出於所謂的自尊,而是一種對個體價值的思考,一種生命本然的堅強!
作者這次歐洲遠行,除了看遍異國他鄉的人情風俗、良辰美景之外,最感動的是“濃濃的人情味”。在他看來,“風景再美的地方,如果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相互理解和最起碼的人情味,我只願瞎著眼離開罷了”。在義大利不太愉快的遭遇,使他決定儘快離開。而他在比利時一個叫布魯日的地方,被一個老頭收留的經歷,他說,“我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裡,給我一份恐懼,一份感動,一份珍貴的記憶。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那種夢幻的感覺,著實令人神往。
作者在盧森堡一個樂園裡乞討,當有人給他扔鋼蹦的時候,他說“可能沒有任何一個人,甚至沒有任何一個乞討的人能理解我內心的興奮......我曾經構想著這輩子能夠嘗試世界上所有合乎道德準則的職業,那又會是什麼樣感覺呢?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這個社會,理解人。”我曾經在大學擺過地攤、在捷運捷運賣唱過,這些體驗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理解人性、理解生活。那段日子,至今還記憶猶新。
人生就是一個人的遠行。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只要想一個人遠行,就背上簡單的行囊上路吧!給自己一次純粹的漫遊流浪,不一定要很多錢,不一定要詳細的路線,不用在意從哪兒開始,也別在意在哪兒停步,隨心所至、隨緣而止,走到哪兒算哪兒。當然,一個人遠行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身體,在可能遭遇寒冷、飢餓、迷茫、無助、孤獨的日子裡,仍要滿懷對未知前程的渴望,在風雨飄搖中繼續前行!然而,旅途中賞心悅目的風景、不期而遇的貴人......一切都必將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最美麗的風景,讓我們的生命豐滿而真實。
是為序。
張清的好朋友桴木漂海
第一章 連空氣都有些不一樣了
1第一次踏上異國
2012年8月31日,晚上十一點,我終於坐上了在去法蘭克福的飛機,窗外的夜神情深邃,看著我,讓我的心情更複雜了。我在機尾占了兩個座位,半躺著,蓋上毯子,很久才睡著。
在飛機上認識了坐我前排的兩個中國人,一位是在德國做生意的寧阿姨,另一位是去德國探望孫子和兩個兒子的老太太,他們也是在機場認識的,一路上都比較聊得來,也就結伴而行。
下了飛機,我們三人同行,找到了非歐盟國家的入境視窗。很多亞洲人在排隊,大廳里瀰漫著中國話,日本話,韓國話,還有粵語,熱熱鬧鬧的,感覺好奇妙。
很快就到老太太了,她走到視窗前,不知那位大叔形狀的工作人員對她說了什麼,她竟支支吾吾地一句話也蹦不出來,回頭看著我們兩個:“我聽不懂,你們誰幫我翻譯一下。”
誰知站我前面的寧阿姨也不會英文,我就去當翻譯去了,第一次,有點不好意思了,微笑著等大叔發問。
“她來德國的目的是什麼?”
我解釋說她的兩個兒子在德國工作,她來探望孫子和兒子。
“她計畫在德國住多久?”
我問老太太。“三個月。”
“她說三個月。”
“有訂回程的機票嗎?”
“有的,訂單列印出來了,在這裡。”老太太拿出訂單,有少許緊張。
我接過一看,無語了,全是中文。我拿給那位大叔看,他眉頭一皺,看到是中文也就不去為難自己的腦袋了,我就給他解釋清楚。
“啪。”蓋了個章,老太太通關了。
這些問題都像在浪費時間,這些東西在中國弄簽證的時候都已經解決掉了的吧。心想,在德國辦事也跟中國一樣吧,免不了走個過場。
我正想退回去排隊,大叔把我叫住了,說讓我先來,然後就問:“你打算去哪裡。”我就實話實說:“我是大學生,想在德國和法國旅行,參觀一下這裡的建築。”
“你計畫什麼時候回國?”
“9月1日從法蘭克福飛往上海。”
“有買回程的機票嗎?”
“有的,電子票。”
“啪!”這聲音清脆悅耳,好想讓他給我臉上也來一個。大叔沖我笑笑:“旅途愉快!”我入境了。
老太太知道我行李就一個包,對我說:“正好你幫我拿一下行李吧,我行李多。”
“好啊。”我正迷茫不知道去哪裡。
半個小時後,她們的行李蹣跚而至。
寧阿姨拿了行李跟接她的丈夫先走了,我就陪老太太去找他兒子,沒有找到,我們在大廳坐下。
晨光一瀉而下,正好落在高敞大廳里,機場大廳暖意融融,各色人種來來往往的,讓我感到夢一般的迷離,有點兒不真實。
2 爸、媽,你們不要擔心
等待的時間總是顯得漫長,我迫不及待地裝上德國的SIM卡,然後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報個平安,話語有些激動:“接通費有點貴,聊久一點吧……今後如果我一兩天沒給你打電話千萬不要擔心。我一定好得很。哈哈!”
我是獨生子,從小就是家裡的寶貝。事實上,自從我踏出家門,他們連續一周天天失眠,媽媽更是在夜裡驚醒了很多次。聽著都很心痛,但是又沒有辦法,只能一個勁地去安慰,基本上都堅持每天上一次QQ報個平安,說明身在何處。然後咬咬牙,繼續往下走……
這也是很多行走他鄉的人擔心的吧。我們不是一個人孑然一身地活在這個世界,我們有家人,有責任,沉甸甸的,一輩子的。
我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有勇氣就這樣出去了,就這樣把什麼都放下了。回憶起來有後怕,又是一連串“如果”在腦海爆炸似的湧現,如果我被壞人囚禁了,如果我被陷害入獄了,如果我被殺了,如果……
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我一定會對當初的決定追悔莫及吧。
現在想想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沒有發生什麼,甚至對自己這一程都很滿意,還津津樂道的,對一切都相見恨晚。但這都是後話了,倘若這些“如果”發生了,我就是不孝的罪人了。
《無間道》有句台詞:“出來混,總要還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這樣走多遠,或許,再也不走了……
這次出行就像是一根彈簧的爆發,我就是那根彈簧,被一個無名的力壓著,好久好久,但我沒有因此而失去彈性,它給我多大的力,我就用多大努力去抗爭。直到這個力不小心懈怠了,我用力躍起……
“This is once in a life!”這是我路上對司機們常說的話,我恐怕再也沒有勇氣這樣走了。
那個成為旅行家的夢想背上親情與責任,如同折翼的白天鵝,雖然依舊美麗,但也許飛不起來了吧。
畢竟,我們不是孑然一身地活在這個世界。
3 第一輛車,一路向北
跟媽媽報過平安後,又幫老奶奶打了她兒子的電話,原來是飛機來早了。
她的兩個兒子不久便找到了我們。“你們現在去哪裡啊?”我問,內心依舊沒有方向,不知往哪兒走。
“杜塞道夫。”
我一臉茫然,沒聽說過的名字。
“在法蘭克福北部,開車過去兩個半小時,經過科隆,萊茵河也經過那裡。”
終於聽到一個熟悉的地名和一條熟悉的河流了,有點猶豫要不要搭這輛車。
我本來的計畫是逛逛法蘭克福後往南去斯圖加特的。但是這機場應該在郊外,也蠻難搭便車到市區的,況且所謂計畫也是隨便想想而已,在飛機上就改了很多回了,總是舉棋不定。我根本不了解德國各個城市,對德國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我到下了飛機的時候都不確定我將會去哪裡,茫然……
北部就北部吧,也許還能先去荷蘭,然後就跟他們走了。
我們一行四人,我,老太太,她的兩個兒子。不一會兒車就開上高速了,終於領略到的德國高速公路不限速的神奇了,車子很快,也很穩。
晨光明媚,綠色的原野被蒙上一層金粉,遠處矮矮的山巒勾勒出層層弧線,連麥田也是球面狀的,一大片一大片,小小的別墅零星撒落在遠處的田野里,那是農民的家。
路,仿佛也掌握了這節奏,忽上忽下。深灰色的瀝青上,有看起來很新鮮的白色油漆,在陽光里嫩黃嫩黃的,此情此景給人一種很明信片的感覺,充滿了“在路上”的浪漫。好想把腦袋伸出去,盡情地呼吸。
他們一邊開車一邊講一些德國的事情,比如豬肉、牛肉比國內的划算啦,德國水龍頭的水可以直接飲用啦之類的。
他的兩個兒子九七年的時候高中畢業就到了德國,跟一個親戚一起住,剛來的時候德語都不會講,後來慢慢也算有了自己的事業吧。
在他們的眼中這邊的生活很平靜,而且還有點過於平靜和單調,每個人只要有份工作就不愁吃穿的了,辦事效率也很高,很適合養老,但不適合年輕人拼搏,因為想發財的話在這邊比較困難,因為這邊資本主義壟斷很普遍,你要進入某個行業成立一個公司的話很難存活下來的。
當然,這是他們的觀點,後來在法蘭克福碰到了三位在這邊做會計的中國人,他們卻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覺得這邊做個事業還是比較容易的,而且他們身邊自己開公司的朋友也都做得很成功。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事情的看法有時真的會大相逕庭,都應該聽取,不應該偏信。
這讓我想起了弄簽證的時候,有的網友說我很難拿到簽證的,因為我是第一次出國,又是沒有什麼固定收入的大學生,而且申請一個月的時間太長,各方面都沒有優勢。
而我的德語老師就覺得很簡單,在她眼中去德國旅遊沒有想像的那么複雜,德國人很好的,只要把該準備的材料準備好,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在我心裡,事情是人做出來的,不是聽出來的。
如果什麼都不做就什麼希望都沒有,想做的事就應該趁著年輕去實現,太在意別人的話就只能待在家裡哪也不去了了。
我跟她兩個兒子學到的最重要的句子是:Ich can einbisschen Deutsch(我會一點點德語)。這個在我今後跟德國司機交流的時候非常有用,有些司機雖然能說英語,但是他知道你會德語,哪怕只是一點點的話,整個距離就拉近了,他們都會笑著點頭:“Ah!”然後整個交談就很放鬆,很親切。
這個是我上車後常用的開場白,還蠻實用的。還有一個我在國內特意記的句子:“Ichhabe Deutsch gelernt feur eine yahr.”(我學德語一年了)我通常還會不好意思地附加一句:“Aber nicht gut.”(但不是很好)
車要加油了,他們停在一個加油站,看不到服務員,司機自己加了油,出了小票,拿到便利店裡面結賬。效率很高,只需要兩名店員在便利店裡面收錢就行了。
在加油站出口的時候,看到一個搭便車的背包客在等車,一身衝鋒衣顯得很專業,伸著大拇指,地上放著一個大背包和一塊寫著目的地的牌。看到同僚了,有點激動,還來不及回望,車已經開進高速公路了。
心想我一路上應該會碰到很多這樣的弟兄吧,然而一連好多天,我再也沒有見到搭便車的人了。
大概兩個半小時之後,就到了他們居住的城市——杜塞道夫,本來還很期待那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現實表現,心裡琢磨著人家會不會把我邀請到家裡,參觀一下德國的房子,沒準還能解決一頓午飯。
而正在打這些歪主意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討論在哪裡把我這個寄生蟲放生了。
今後跟大城市裡的中國人打交道都給我這樣的感覺:他們似乎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骨子裡面有一種不安全感,不會像德國人一樣稍微比較信任陌生人,比較喜歡跟陌生人聊天、交流。當然我並不是說德國人會完全信任陌生人,只是相對地,在我身上發生的。
話雖如此,還是很感謝他們母子,給了我一個陽光燦爛的開始,謝謝你們。
我說我有點想pee。他們把我送到一個麥當勞店外,就此告別了。
4 他們歡笑,他們抗議
送別老太太和她的兒子們,陽光依舊,和風微涼,我從書包裡面拿出了一件藍色風衣穿上,再次背起背包的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傻乎乎的,有一種夢想照進現實的感覺。
大概在杜塞道夫的街道上走了二十來分鐘,看到不遠處有個高聳的教堂,像我這種沒有見過什麼教堂建築的土著型中國人自然想去看看。
隱隱聽到了廣播的聲音,走過斑馬線,看到教堂下站著蠻多人的,有些還穿著黑色的制服。我是個典型的看客,迫不及待地走過去一睹究竟,其實心裡期待的是個party什麼的,沒準還能一飽口福。
走近了才發現Polizei幾個白色的字母,德語的意思是警察,他們手裡還扛著衝鋒鎗。整個地方被四五十個警察圍了一圈。很多居民也在一旁圍觀。
教堂下面有個像是棚戶區的地方,亂糟糟的,外面是各種塗鴉和標語,樹上、牆上、地上……密密麻麻的估計有上百條。
有幾個年輕人在“棚戶區”外高聲吶喊,聽不懂意思,不過可以聽出是些簡短有力的口號。那些人身上布滿紋身,髮型張揚,有一股桀驁不拘的氣質。還有一個人雙手被透明膠綁在身體上,正在努力掙扎。
警車的廣播我一句也聽不懂,頓時感覺德語學得太差了。圍圈圈的警察在我旁邊聊天,神色輕鬆,眉飛色舞的,不時傳來樂呵呵的笑聲,跟這廣播混在一起真顯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不得不感嘆德國的警察好輕鬆,叉著腰聊聊天就下班了。
這氣氛真的很像party,只是沒有吃的。
我看了五分鐘,問旁邊的老頭:“What’s going on?”
他說今天警察要趕走那些住在教堂旁邊的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在這裡安營紮寨一年了,而教堂表示支持流浪者,所以這件事也僵持了很久。
剛到德國就遇到這樣的抗議事件,覺得很有意思。過於輕鬆的氣氛也讓我有點想湊上去摸摸警察的槍看是不是塑膠的,嘿嘿。
街角的一家咖啡店外有些木頭的桌椅,反正我也不趕時間,就索性坐下繼續“觀賞”。時不時看到有人縮著雙腿,被兩個警察從“棚戶區”里拎出來,一群同樣打扮的人熱烈鼓掌,歡笑,高呼,擁抱,迎接,似乎他們獲得了某種精神上的勝利。一旁的警察也跟著樂了。
或許這就是德國人的幽默吧。本來這些小事在他們平靜的社會中就是無關痛癢的,偶爾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算是單調生活中難得的調味品了。
我很欣賞這種無需調解的理性與樂觀,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力,即使政府或警察也沒有權力去剝奪,這一點很難得。
警察沒有去封抗議者的嘴,他們的權力只是驅趕和拆除,更無意去傷害任何人。而抗議者也清楚地知道驅趕他們是警察們任務,他們必須離開了,沒有必要拚命去掙扎。只是溫柔地抗議也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者,歡笑著離開則是面對既定事實的態度。這是“Keep fighting”與“Let it be”的平衡點。
抗議和驅趕無非在表達兩種不同的看法,代表了不同人群的心聲,沒有必要吵得口水橫飛,更與流血犧牲無關。即使看法不一,警察和抗議者也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體諒,基本沒有任何衝突,甚至不存在任何爭吵,這讓我很佩服。
整個在歐洲的旅行中,我也從未遇到過口角和打架,看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做起來不一定簡單。
忽然想起最近幾年我都很少生氣,很少急躁了,總覺得什麼事情都是過眼雲煙,我只是歲月長河裡不起眼的一粒沙,更何況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呢,太過計較只會失去一個好的心情。人生苦短,於個人而言,最有意義的莫過於一個好心情。
我也不知這心境是好是壞,感覺自己像是一個九十高齡的老人,與世無爭。
5 當你不知道要去哪裡,就不會迷路
作別教堂,我繼續往河邊走去。
房子是新鮮的,垃圾桶是新鮮的,紅綠燈也是新鮮的……對我而言,周圍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顯然,我還來不及適應這個事實,心潮澎湃,依舊。
不多久到了一個很多老房子的地方,老城到了。中午11點多,路上的行人很少,很多商店都沒開門。德國人口真少,我想。後來才知道老城還在沉睡,尚待甦醒。
街道是正方形的石塊鋪成的,大概250px*250px的小石塊,形成一條條弧線,深灰色的,凹凸不平,很漂亮。
街道兩旁是很精美的櫥窗,各種各樣的商品擺放出照相館的格調。茂盛的大樹下,是小小的下沉廣場,疏疏落落地坐著幾個人,看書,聽音樂,聊天……旁邊的露天咖啡館被打掃得乾淨整齊,每套深棕色的木頭桌椅配上一把深綠色的陽傘,讓桌上的小紅花格外顯眼。
往前走,到了一條小小的河邊,上面躺著一艘破舊的帆船,涼風習習,太陽照射在身上並沒有覺得很熱,暖暖的,真不敢相信這是中午的太陽,一點脾氣都沒有。
我的嘴角還時常不聽話地微微上翹。我在德國了,心裡不斷地默念。這個心情伴隨了我好幾天,好像一個剛搬進糖果屋的小孩,有點無法相信周圍全是最愛的糖果,不用再捨不得任何一顆了,因為他將在這裡住上好一段時間。
輕輕地呼吸,連空氣都讓我感覺很不一樣,也許氧氣的含量真的比中國的多那么一點點,溫度比中國的低那么一點點,冰涼冰涼的,好像吸入了無數看不見的小冰塊。
沒有地圖,也不知道哪裡好玩,哪裡有東西可看,就繼續優哉游哉地往前走。頓時感覺身體是自由的,心也是自由的。
回憶以前的旅遊經歷,覺得遜色很多,竟有些懊悔了。每去一個地方,總要弄份地圖,安排好每天的景點,找好住的地方,如期到達,找住處,洗個頭,出門,找景點,拍照,累了,吃,迷路,回旅館,洗洗,睡,起床,洗個頭,出門……
當你不知道自己去哪裡的時候,你就不會迷路。
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裡。沒有目的地,地圖也顯得滑稽無用。
有時候,真正束縛我們的,是那嚮往已久的目的地。它是殺手,扼殺你旅行的單純,讓你一步一步地妥協。
想想這個世界上的人,很多也是被自己的目標俘虜,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開心。為了目標,犧牲了活著的過程,這期間浪費的不是時間,而是生命。
我喜歡旅途中那種不期而至的意外,無論悲劇喜劇,都讓我感慨激動。而這一點,在沒有計畫的旅途中,往往能達到最大的出現率。
如果想讓生活充滿意外,無論悲劇喜劇,那是不是只需要沒有目的去生活?
6 世界上最骯髒的,莫過於自尊心
往前走,景觀豁然開闊,一條明亮淺綠的大河展現在我眼前,風也有些小小的激動了,拍打我的衣角,以為我沒發現這美景似的。
萊茵河大約有60米寬,河水清澈,微微泛綠,看著都能感受到她的冰涼。河中的船不多,潔白耀眼,有的是觀光船,有的是運東西的貨船。通常插著德國和荷蘭的旗幟,聽當地人說這裡離荷蘭很近,很多貨船從這裡往返於荷蘭與德國。
有一艘很漂亮的船深深地把我迷住了,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入口的地方擺放著棵小樹,旁邊是幾盆綠意盎然的盆景,這是一個船上餐廳。甲板上整齊地擺放著兩排桌椅,深棕色的桌椅,暖黃色的坐墊,高雅而浪漫。餐具也都井井有條的,每張桌子上都整齊地擺放著一個選單,舷窗歪歪扭扭的,活潑可愛。
岸邊還停靠著一輛貨車,店家似乎是一對夫婦。男人和幾個夥計正在用推車從貨車裡搬運一箱箱沉甸甸的啤酒,氣氛輕鬆愉快,偶爾還調戲一下正在澆花的女人,然後女人也不甘示弱,拿著水管朝那群大爺們兒噴兩下,然後哈哈大笑……
我當時蹦出一個念頭,幫他們打工換點東西吃吧。
包里的糧食不多了,還不知道接下來怎么辦。遲早要走到自己賺錢這一步,只是忽然沒有當初那么信誓旦旦了。當打工換食物的“異想天開”變成一個即刻要去面對的事實的時候,突然沒了膽量。
看著他們在搬東西,或許需要多點人手吧,我一直在看著他們,猶豫著……
“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他們會不會拒絕呢?”
“去就去,大不了被臭罵一頓,我繼續我的旅行。”
“還是不要了吧,怪不好意思的。”
“喂,勇敢一點,你當初怎么打算來著。”
“天氣真好,我再休息一下,再想想……”
就這樣,我倚著大理石的護欄,看了他們足足有四十多分鐘,心裡在打一場混戰。最終,以“現在不是很餓”為由,暗暗離去……
我真的是有點懦弱了。
繼續往前走,雖然已經是下午一點了,但是遊人依然只是星星點點的。河岸邊也有很多餐廳,但是客人很少,小二們還在默默地清潔店面,擺放餐具和選單。此情此景讓我又想起去找份工作的念頭。
我再次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放棄。
仔細想想,原因有種種,最主要的,還是擔心自尊心受挫,放不下顏面。記得某部電影的一句台詞:“有人曾經說,世上最骯髒的莫過於自尊心,這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即使骯髒,餘下的一生我也需要這自尊心的如影相伴。”
7 向南走,向北走?
走到兩排楓樹下,我找了張長椅休息,看著不遠處的萊茵河,好愜意。無所事事的時候,我總想吃點東西,跟肚子餓不餓無關,打開背包,拿出在浦東買的麵包,又開始胡思亂想了,今晚睡哪裡?接下來要往哪邊走?
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睡火車站了。至於往哪個方向繼續我的旅行,總不敢妄作決定,我看著地圖,往北不遠處就是亞堔了,再往東北是漢堡,往西北是荷蘭,那裡有我一直嚮往的草原和風車。往南走可以去斯圖加特看我一直嚮往的斯圖加特大學,還有美麗的慕尼黑、新天鵝堡。糾結……
回想起剛才來這裡的路上老太太的兒子說,德國可能是最安全的國家,荷蘭、法國治安都沒那么好。我有點猶豫著要不要去荷蘭了。如果不安全,我情願一直待在德國,狠狠地把它走一遍。
向南?向北?
我一直在那裡坐著,想這個問題,不知不覺過了半個小時。不懂為何,我下了個決心,往南去科隆。其實路沒有好壞,選擇了一直走下去就行了。
難以想像,如果我選擇了荷蘭,整個旅行的所有都將被改寫了。
8 陌生人
不知怎么的,沒能走到來時的那條路,而是到了一條很漂亮的林蔭大道,旁邊是一條小河,河的兩邊種著高大的楓樹,微風掃過,總有幾片葉子悠然而下,落入河裡跟同類們擠作一層。河水倒也乾淨,波光粼粼的,可以看到池底的腐葉,兩旁的長椅上坐著熱情聊天的人們,那快樂像朱古力一樣香濃。
不知不覺我踩在了腳踏車道上,後面不遠處的騎車人一個勁地按鈴鐺,我急忙讓開,回頭微笑著地看著,充滿歉意,車主也微笑著,點頭向我問好。雖然大家都默不作聲,但是我感覺到了濃濃的情誼在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間傳遞,這感覺真美好。
仔細想來,即使找不到路,只要方向對了,都不必擔心,另一條路會有另一番風景在等候,另一群陌生人在等候,能遇見的東西,都是緣分,遇不到的,請不要自言遺憾,因為他們已被另一番風景替代。
走到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不遠處正有一輛車駛來,我習慣地停在斑馬線後面,沒想到那輛車也停下了,就在我右前方三四米的位置,它本可以放心地開過去的,因為我早已停下腳步,而且沒有繼續走的傾向。
我很疑惑,車怎么停下了?看看車裡的司機,正微笑著揮手,示意讓我先走,此時後面又停了幾輛車。我也沖司機點頭微笑,表示感謝,趕忙走過馬路。
一邊走一邊在回想剛才發生的一切,小小的禮貌,激起我的幾度感慨。
很早一切就讀過相關的文章,講的是歐洲的車會禮讓行人,沒想到親身經歷,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也許並非這種合情合理的交通習慣不可思議,而是因為我以前的生活習慣。
在中國,過馬路必須左看右看,即使車還比較遠,我也會自覺停下,擔心車子突然加速,擔心車裡是玩弄方向盤的酒鬼,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總之,讓車先走總能給我安全感。
而德國人的安全意識極強,完全沒有這樣的煩惱,而且德國人對待陌生人普遍都是友好的,有時甚至熱情得讓我質疑——“我們認識嗎?”
我特別感慨那種人與人的關係,高興時可以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打打招呼,而後得到同樣友好的回應,這就足夠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