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回憶錄

余秋里回憶錄

余秋里(1914-1999),江西省吉安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經濟工作的傑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央軍委原委員、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主任。

基本信息

曾慶紅序言

(2011年7月28日《中國石油報》)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經濟工作的傑出領導人、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余秋里同志,已經離開我們12年了。但是,時光的流逝並沒有改變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懷念,他的音容笑貌還時常浮現在我們眼前,他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還在時刻激勵著我們前進。

封底 封底

1996年10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里回憶錄》 一書。該書一經面世,即受到讀者熱烈歡迎和普遍好評,如今已經一冊難求。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了隆重紀念黨的生日,人民出版社決定將一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回憶錄集中成批出版,希望藉此為新形勢下深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進一步加強新時期黨的思想建設,提供一批生動的歷史教材和參考文獻。重新出版《余秋里回憶錄》一書,就是該出版計畫的一部分。我認為,人民出版社此舉很有意義,大有益於我們黨,大有益於社會。

我和秋里同志都是江西省吉安縣人,我的老家永和鎮錦源村與他的老家敦厚鎮坪里村相距不過10公里,“獨臂將軍”的傳奇經歷在我們家鄉遠近聞名。秋里同志是我的前輩,我的父親曾山與秋里同志,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直是熟悉的革命戰友,並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秋里同志又是我的老首長,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被組織上調到余秋里同志辦公室擔任秘書,與他朝夕相處了三年,他的言傳身教使我深受教育,終身受益。所以,當人民出版社希望我為《余秋里回憶錄》一書再版作序時,我感到義不容辭,欣然答應。

《余秋里回憶錄》一書的創作凝聚了秋里同志五年多的心血,該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生動記述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戰鬥生涯,熱情謳歌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質,集中展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業績和我國石油工業戰線特別是大慶人的創業歷程。關於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和突出特點,秋里同志在回憶錄的後記中作了這樣的概括:“在回顧我的經歷時,著重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我在革命征途中,遇到過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有些什麼經驗教訓,力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黨領導的一支部隊、一個部門,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是怎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二是寫了部隊中和石油工業戰線上的英雄模範。在戰爭年代,我軍的英雄和革命烈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開闢了勝利的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石油戰線的工人、幹部、科學技術人員,以自我犧牲的精神,艱苦創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發建設了大慶油田,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英雄行為和革命業績,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應該廣泛傳頌。”由此可見,這樣一部記載秋里同志投身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歷程的回憶錄,實際上是我們黨始終不懈奮鬥、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一個側面的歷史縮影,是值得我們晚輩和後人來認真閱讀並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的;書中所展示的秋里同志的高貴品質和優良作風,更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並不斷發揚光大的。

余秋里同志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始終對黨赤膽忠心。從入黨那一天起,他就抱定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信念。對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無論多么艱巨,有多大困難,他都勇於承擔,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戰爭年代,他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多次負傷,戰功卓著。長征途中,為了掩護戰友,他左臂被打斷。當時由於缺醫少藥和不斷行軍,無法及時進行手術,他拖著傷臂爬雪山、過草地,度過了常人難以忍受的192個日夜,到達甘南後才做了截肢手術。事後有人問他,是什麼力量支撐你拖著傷殘的身體走過兩萬里?他回答說就是靠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正是這種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使秋里同志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余秋里同志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善於總結和運用基層創造的新經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1943年11月,在陝甘寧邊區開展的大練兵運動中,他總結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學”的民眾性練兵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訓練質量,受到毛澤東同志高度讚揚,稱這一練兵方法“是突破歷史的新創造”。在1947年的冬季整訓中,他在三五八旅率先開展的“訴苦三查”(訴舊社會的苦、訴舊軍隊的苦,查階級、查思想、查鬥志)運動,被毛澤東同志定名為“新式整軍運動”,在全軍進行了推廣。1982年9月,余秋里同志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他堅決貫徹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卓有成效地研究和解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建設特別是政治工作的一些重大問題,為加強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余秋里同志有膽略,有魄力,勇於和善於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開創工作新局面。不怕困難,敢於迎難而上,是秋里同志的鮮明性格。抗日戰爭時期,秋里同志率一二○師獨立第三支隊開赴平津保三角地帶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日軍的“掃蕩”,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同時,他放手發動民眾,在雄縣、霸縣、固安、新城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在戰爭中,三支隊由剛組建時的300多人很快發展壯大到5000餘人,成為冀中有名的抗戰部隊。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變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在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經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身為石油工業部部長的余秋里同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組織指揮了大慶石油會戰,提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艱苦奮鬥開發建設了大慶油田。這對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面,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同志在為《余秋里回憶錄》的題詞中高度評價道:“大慶等油田的建成,根本改變了依靠‘洋油’過日子的情況,為我國石油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余秋里同志堅持原則,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不顧個人安危,始終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忍辱負重,日夜操勞,協助周恩來總理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使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能夠繼續運轉。

余秋里同志艱苦樸素,廉潔奉公,淡泊一生。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都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不搞特殊化。大慶石油會戰時,面對沒有公路、沒有房子,糧食、副食品供應不足的嚴重困難,他親臨前線指揮,住在一間廢棄的牛棚里,與工人們同吃同乾,倡導、樹立了“三老四嚴”的作風,帶出了一支過硬的隊伍。為了黨的事業,他以殘疾之身,日夜操勞,工作成為他最大的樂趣,也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全部。他秉公用權,勤政為民,保持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和光榮本色。

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0年的歷程,經歷了無數苦難,才獲得今日的輝煌。今天,我們深切緬懷余秋里同志,就是要認真學習他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自覺繼承並不斷弘揚他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更加堅定信心,更加努力工作,排除千難萬險,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並為之奮鬥終生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推向前進,創造出新的更大輝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評論

輝煌的人生 永恆的懷念

——寫在《余秋里回憶錄》再版發行之際

(中國石油報評論員)

(2011年7月27日《中國石油報》)

蓮朝開而暮合,草冬枯而春榮。飽蘸濃郁深情、鐫刻將軍音容的《余秋里回憶錄》,15年後再版發行。這是黨發展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濃郁墨香喚起了人們對將軍的深切懷念,字字句句加深了人們對將軍的敬佩之情。

回憶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籌帷幄、壯懷激烈的縮影。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余秋里同志雖然離開我們12年了,但時光流逝沒有改變人們對他人生和貢獻的思念追憶,沒有改變人們對他品德和精神的尊重敬仰,沒有改變人們對他事業的接力傳承。《余秋里回憶錄》凝聚了將軍五載伏案的創作心血。全書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兩大脈絡十分清晰:一是“我在革命征途中,遇到過什麼,這些問題是怎么解決的”;二是“部隊中和石油工業戰線上的英雄模範”。回憶錄生動記述了將軍半個多世紀的戰鬥生涯,熱情謳歌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質,集中展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業績和我國石油工業戰線特別是大慶人的創業精神。

再讀回憶錄,我們要學習將軍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始終對黨赤膽忠心的偉大情懷。古人曾講: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余秋里將軍早年參加革命,紅旗獵獵上井岡,爬雪山過草地,戰鬥在大清河南北,創建管涔山革命根據地,守衛延安南大門,迎接抗日戰爭勝利。從馳騁疆場到“後勤部長”,余秋里經歷了黨領導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勝利的重要歷程。戰鬥中左臂被打斷,後來做了截肢手術,成了赫赫有名的“獨臂將軍”。曾慶紅同志說,正是這種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信念,使秋里同志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再讀回憶錄,我們要學習將軍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於總結運用基層經驗的工作方法。彭真同志曾高度評價說,上個世紀60年代,余秋里同志在全國經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組織指揮了大慶石油會戰。他與幾萬石油人共同戰鬥,開發建設了大慶油田。大慶等油田的建成,根本改變了依賴“洋油”的歷史,為我國石油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即使做出那么大的貢獻,將軍在回憶錄中記載下了“川中找油”的經驗教訓,情真意切地寫道:我曾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說,“感謝你們四川,川中是‘教師爺’,教訓了我們,使我們學乖了。”真可謂: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再讀回憶錄,我們要學習將軍艱苦樸素、廉潔奉公、淡泊一生的崇高品格。觀規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之高卑;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共和國危難之時,毛澤東一錘定音:我看余秋里能當好石油部長,此人難得,是個將才。余秋里將軍的將才,不僅來自於他多難波折的革命經歷,而且來自於他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品質。為了救戰友,他失去了左臂;為了求真理,他勇於承認不足;為了黨中央,他參加延安保衛戰;為了新中國,他43歲學搞石油。無論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將軍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回憶錄中,“在風雨中奮戰”、“建‘乾打壘’度過嚴冬”、“同飢餓作鬥爭”、“與其苦熬不如苦幹”等內容,折射出將軍的吃苦耐勞和高風亮節。

古人講: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余秋里回憶錄》作為承載將軍一生風範、不懈追求的“紅色經典”,是將軍大志向、大幹勁、大胸懷的永恆定格。書中的事跡“值得我們晚輩和後來人認真閱讀並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也將鼓舞我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主體內容

《余秋里回憶錄》一書的創作凝結了余秋里同志五年多的心血,該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生動記述了余秋里同志半個多世紀的戰鬥生涯,熱情謳歌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質,集中展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業績和我國石油工業戰線特別是大慶人的創業歷程。

李先念與楊尚昆、楊得志、余秋里在一起。 李先念與楊尚昆、楊得志、余秋里在一起。
余秋里、王震參觀英國能源展覽會。 余秋里、王震參觀英國能源展覽會。
余秋里、喬石、胡啟立、習仲勛在一起。 余秋里、喬石、胡啟立、習仲勛在一起。
(右起)田紀雲、李鵬、楊得志和余秋里。 (右起)田紀雲、李鵬、楊得志和余秋里。
余秋里與時任秘書曾慶紅(前左二)在太原。 余秋里與時任秘書曾慶紅(前左二)在太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