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栻

封面書“又廉賦鈔”,下鈐白文印“有心知”。 《又廉賦鈔》賦文之外,前後既無作者題記,也沒有藏者的識文。 從《又廉賦鈔》鈐印位置上看,“何彥榖”、“秋輦”同屬一人用印無疑。

概況

何栻,以詩名,高隠南塘,不應有司試。日與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吳韋王隼輩唱和。創立湖心詩社。客至,不問姓名,觴詠晝歡。有累月不去者。部除理藩院知事,不就時稱為詩隱。卒年九十一歲。著有《獨寫堂集》《南塘漁父詩鈔》。《三編清代稿鈔本》收錄有其詩作。

詳細資訊

何栻(1816-1872 年),字廉昉,又作蓮舫,號悔餘,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江陰人士。鹹豐六年(1856)出任建昌知府,以城陷奪職。之後入曾國藩幕,頗得賞識,有“才人之筆,人人嘆之”語。同治元年(1862)在曾國藩力助之下,得以復官吉州知府,但同年又以嫌去職。廉昉於是遊走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尋找商機,致成巨富。在揚州購得東圈門某氏宅,改換門庭,大興土木,建成壺園(後改稱“瓠園”)為菟裘之地,時在同治四年。廉昉在曾國藩幕府時與諸僚友的交往,奠定了極佳的人脈。也正是這個因緣,日後留連往返於瓠園的嘉賓中,就有曾國藩,以及不少幕府時期的老相識。
何栻於駢文、賦二體最為擅長,尤有偏好,也以此受時人推重。早年就多有賦作,見於《焦桐集》卷一《齊姜醉遣晉公子賦》注語:“少年作賦五十餘篇,半為親友借刻,餘者盡毀於燹。”金武祥《粟香隨筆》卷二稱“吾鄉何廉昉太守栻有《悔餘庵集》,各體皆工,駢體尤為人傳誦”,又有“廉昉賦尤工起句”之語。魯迅雜文《答KS 君》也提到《齊姜醉遣晉公子賦》“公子固翩翩絕世未免有情少年而碌碌因人安能成事”之句。光緒二十年(1894),涇安懷堂合刻《悔餘庵賦稿》二卷、《天韻堂賦抄》一卷(徐維城撰),即以同治本《悔餘庵詩文稿》的賦兩卷(21 篇)為底本上版,也可見世人對其賦作的重視。
廉昉的《悔餘庵詩文稿》有詩集、文集多種,在鹹豐年間以次刊行。同治四年又編匯重刊,版心題“半畝園藏書”。之後,所作未再有刻本。遺存的稿本從目錄中知南京圖書館藏《南塘漁父詩鈔》二卷(實存卷上一冊),上海圖書館有《聞和見曉齋初稿》。
《又廉賦鈔》以花邊紅格箋冊抄錄,開本17.5厘米×9.5 厘米,版匡12.7 厘米×7.7 厘米,類似於巾箱小本。封面書“又廉賦鈔”,下鈐白文印“有心知”。略下居中題“瓠園訂”三字,下鈐有“何彥榖”白文、“秋輦”朱文二印。上方另有“藥倦齋”白文長圓印。歷經歲月摩挲,封面陳漬而內頁佳好,只是略略自然的泛黃。“故我依然”之貌可知一直得到藏家的珍視,這是無疑的。冊內各賦首頁都鈐有“何彥榖”白文、“秋輦”朱文二小印(僅有一文偶然遺忘)。款式大小與書封面印不同,印跡極是清晰,鈐印的位置如一,上下左右不差分毫,尤見出鈐印者的敬謹之心。全冊正文40 葉,80 面。錄文半頁七行,行二十至二十三字不等。書以清雅的行楷,筆筆精緻,非深於書法者不可得。錄文遇清帝諱作缺筆以避,至“聖朝”等字眼均抬頭以示尊崇,以此知抄錄於清代。各文獨立起止,不接上文余紙。錄賦文14 篇:《吳季子棄室而耕賦》(以題為韻)、《劉向天祿閣校書賦》(以題為韻)、《宋子京修唐史賦》(以題為韻)、《龍虎榜賦》(以“宣公主試唐代得人”為韻)、《雞林市詩賦》(以本國宰相篇易一金為韻)、《宗留守連呼渡河賦》(以題為韻)、《東坡別業賦》(以買田築室從今始為韻)、《五鳳齊飛入翰林賦》(以題為韻)、《梅花帳賦》(以紙帳梅花入夢閒為韻)、《汲黯持節發倉賦》(以便宜持節發粟賑民為韻)、《郭子儀單騎諭回紇賦》(以免胄釋甲投槍而進為韻)、《榮鞠樹麥賦》(以鞠有黃華乃勸種麥為韻)、《媚香樓賦》(以可憐人散媚香樓為韻)、《伍子胥為濤神賦》(以題為韻)。
文中修改不下百數十處。諸如:《吳季子棄室而耕賦》“潔身珠巢父之風”句,改“潔身”為“好高”。《劉向天祿閣校書賦》“成帝特頒恩詔,遍求典冊”句,改“典冊”為“圖籍”。《郭子儀單騎諭回紇賦》“唐有郭子儀者氣節嶒峻”句,改“氣節”為“風骨”。修改多出於字句斟酌,間有乙正誤字。文中施加圈點方式,通常是起首字留空,其他或圈或點,施於全文。領句虛詞處施三點。賦文韻腳左側下畫一短橫線,又於右上側書三角符一以標示。從修改的痕跡可以看出,作者於全文經校對之後,再加圈點。又於每文題上蓋紅圈三,可能意味文稿最後校訂完成。全冊抄錄與文字修改筆跡同一,各式圈點施加亦完全一式,可斷定為撰者手定之稿本,而絕非胥書可為。
《又廉賦鈔》賦文之外,前後既無作者題記,也沒有藏者的識文。它的作者即題識的“瓠園”,也就是揚州瓠園主人何栻
瓠園原稱“壺園”,見於《悔余庵詩集》有“春到壺園色色新,壺中九華碧崚峋”之句。集中又有“瓠園張樂,為李小淮匡濟年八十壽,並賀重遊泮宮,賦詩以紀,園名改壺為瓠,以別於吳中汪氏”之語,可見因與蘇州另一壺園重名而改名“瓠園”,時間約在同治九年。今存於揚州皮市街的“瓠園”石額,即“壺”改“瓠”的確證。壼園雖易名“瓠園”,交遊者題詠仍以“壺園”稱之,也只是習慣性使用舊稱而已。事實上,後人記載或稱“壺園”,或稱“瓠園”,即如何栻之孫何震彝的《詞苑珠塵》中也還有“壺園晚步”一題。
《又廉賦鈔》的“瓠園”是何栻以家園之稱移作別號,情理正如袁枚之稱“隨園’、俞樾之號“曲園”。至於“又廉”,也與他的本字“廉昉”相關,是他晚年另署用的別字。稿本《聞和見曉齋初稿》的“聞和見曉齋”、《南塘漁父詩鈔》的“南塘漁父”也是他晚年書齋名及別署,適足以證明筆者的推考。
事實上,何栻晚年久病纏身。同治十年九月,曾國藩路過揚州也因此未相見,並於十月初五投書慰問,“九月十八舟過邗江,聞尊體抱恙不能見客,以行色匆匆未及趨候,惟念良深”。兩淮鹽運使方浚頤《二知軒詩續鈔》卷十二《謝壺園主人餉南豐橘疊前韻》作於同治十年秋冬間,中有“主人久病新瘥,予往視,即以大佛手一盂見貽”之語。次年春,方的《哭悔餘》詩記何栻“自去年八月一病至今”,本年“正月十七日壺園宴集,君遂不能入席”,至二月四日“袁浦友人招飲席上,得凶問”。《又廉賦鈔》抄錄校訂在同治九年至十一年春之前,完稿後不及刊刻,遂一病不起。
《又廉賦鈔》的藏印“何彥榖”、“秋輦”也說明撰者與傳藏者之間關係至密。何栻晚年有二子,文獻記載的長子何彥升(1860 - 1910 年),乳名恬生,字秋輦。彥升見於官方文獻在其中年之後,時間已是光緒末期。據《清代職官年表》,他於光緒三十四年二月由青萊膠道遷直隸按察使,宣統元年(1909)十一月遷甘肅布政使,宣統二年七月遷新疆巡撫。卒於赴任途中。次子僅知乳名月擔,王伯恭《蜷廬隨筆》記載:“月擔光緒乙酉舉賢書,後為兵部郎中行走”。從《又廉賦鈔》鈐印位置上看,“何彥榖”、“秋輦”同屬一人用印無疑。何彥榖與何彥升有一字之別,因此合理的解釋就是“何彥升”早年名為“何彥榖”。筆者推想,《又廉賦鈔》在秋輦辭世前後即散出外間,可能其子何震彝未必經眼,否則既無鈐藏,也無題識,似不合常理。
《又廉賦鈔》14 篇賦是何栻晚年心血所注,手錄之後復精校細酌,再加圈點,而以孤脈獨傳百數十年於天地間,可謂幸運,足當珍視。

何栻晚年藏書生活:

被罷官後,曾國藩、李鴻章曾資助銀元萬兩,寓居揚州經商,建造“壺園”(一作瓠園),頗擅林亭之勝。滯留於此地時,所輯蘇軾詩事對偶者而成,故此書卷端及版心均題作《衲蘇集》。增築精舍三楹,署為“悔餘庵”,藏書達4萬卷。民國間售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張元濟登門觀書,多精本,如北宋本《洪盤州集》等,由張元濟親自押書回滬,1932年一•二八之役,涵芬樓所藏4萬冊盡毀。鄭振鐸先生在《清代文集目錄序》中說:“揚州何氏、無錫丁氏諸家藏書散出,予皆有所得。”著《悔余庵詩文稿》(一名《余辛集》)、《悔余庵集事楹聯》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