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旭升

 代旭升,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東辛採油廠採油二礦工人。

個人簡介

 2006年,代旭升在油田的支持下,創辦了“工人技術創新協會”。一手抓培訓,一手抓創新,目前,已有在冊會員1000多人,推出創新成果200餘項,年創經濟效益上千萬元。2006年,代旭升自主創辦了勝利油田採油技能大師網,實施網上助學助教活動。網站開辦三年多來,點擊人次已達19萬,成為青年工人請教疑難問題的“技術家園”。對於網友在網上提出的問題,代旭升總是認真解答。讓代旭升倍感欣慰的是,如今,徒弟們研製成功了80多項革新成果,其中17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6人在全國技能競賽中獲獎,20人獲得油田及油田以上技術能手稱號。
編輯本段

人物特寫

1972年,國中畢業的代旭升離開家鄉青島來到勝利油田當了一名採油工。班上最偏遠的永12—2井發生蠟堵,班長李友森帶著隊員一起去清蠟。班長自己壓鋼絲,代旭升他們幾個搖絞車。壓鋼絲是個技術活,一刻也不能停,不像搖絞車可以輪換著休息。其他人幾次想去替換班長,班長卻說,這口井是高產井,蠟堵得厲害,還是我來吧。當時正值寒冬臘月,北風吹在臉上如同刀割,班長站在井場上就像一顆釘子,一乾就是5個多小時。由於站立的時間太長,清蠟完成後,班長竟一下子跪倒在地。只有國中學歷的代旭升在工作中逐漸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怎么辦?學,自己學,向同事學,向專家學。學知識、學技術成了代旭升業餘生活的頭等大事。代旭升用三年多的時間,自學了高中課程,《採油工程》、《採油地質》等多門專業課程,熟練掌握了日常工作所需的理論和操作技能。
遇到一件事,他總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物理知識不懂就問物理專業的同事,機械原理不明白就請教機械專業的同事。在油田組織的“百問不倒”崗位練兵活動中,代旭升以優異成績奪得“技術能手”稱號,逐漸從一名採油學徒工成為遠近聞名的業務技術骨幹。為儘快找到合適的套管氣回收壓縮機,代旭升乾脆自己搞設計,設計完又到處聯繫加工製作的廠家,先後兩下江蘇泰州、四到安徽蚌埠,行程上萬里。經過上百次試驗,2004年,“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終於研製成功。這項成果不僅解決了油田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而且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目前,已在國內部分油田推廣使用。僅在勝利油田每年就創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代旭升自主創辦了勝利油田採油技能大師網,實施網上助學助教活動。網站開辦三年多來,點擊人次已達19萬,成為青年工人請教疑難問題的“技術家園”。對於網友在網上提出的問題,代旭升總是認真解答。

開發心田才能開發油田 

“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集中精力,就是專注。”每當有人稱讚代旭升是革新的天才時,他總是這樣說。
熟悉油田的人都知道,油井在生產過程中,進入井筒套管的天然氣,常常因壓力低而難以進入管線,直排到大氣中,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
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代旭升又動了心思較起真兒。
代旭升要把套管氣變成節能增效的“錢袋子”。這個訊息傳開後,有人搖頭:連專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個工人能解決?就是吹破天,我們也不信!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代旭升堅信不疑。最初,他採用空氣壓縮機抽汲套管氣,可活塞隔幾天就產生積碳。積碳一多,壓縮機很容易發熱,弄不好就會爆炸。為了避免發生事故,他連續幾天盯在試驗現場。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呼呼的北風直往人的衣領里灌,厚厚的工衣根本不管用。代旭升在寒風裡蜷縮著身子,腳蹲麻了,就站起來跺跺;手凍僵了,就哈口熱氣暖和暖和;實在撐不住了,就圍著設備跑幾圈。
但試驗最終沒有成功,空氣壓縮機不行。
多次失敗後,代旭升乾脆自己搞設計,他先後兩下江蘇泰州,四到安徽蚌埠,行程上萬公里,歷經上百次試驗,終於在2004年研製成功“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這套裝置推廣使用後,不僅每年在勝利油田創造了1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而且推廣到全國其他油田。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投入使用70多台該裝置,每天可以回收天然氣23000立方米。2009年,“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油田開發與環境保護歷來被人看作是一對矛盾,代旭升卻不這么認為:“廢氣可以不上天,那原油能不能不落地?污水能不能不入海?”
油田生產中有些油井因各種原因停井後,必須把污油放入露天池,既造成產量損失,又污染環境。代旭升便研製出集原油回收、防火、防盜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玻璃鋼污油儲存罐”代替露天污油池。現在,這項技術已在勝利油田普及,並在國內眾多油田推廣使用,僅勝利油田就年創效益100多萬元。
幾年來,代旭升一直把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作為立項攻關課題,已經有16項成果得到套用。這項成果還被推廣到中國石油吉林油田、長慶油田,收到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企業為我們工人成長搭建了寬闊舞台,只要肯乾、肯鑽研,一線工人照樣有地位、有幹頭。”代旭升說。在中國石化,從初級工、中級工到高級技師再到油田技能大師,技術工人的成長渠道寬廣而暢通。正是紮根於這一片沃土,2005年,代旭升被中國石化勝利油田聘任為採油技能大師,成為一名高級藍領。2009年,又被聘為中國石化勝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師。

把一生獻給石油是我最大的幸福

“把一生獻給石油是我最大的幸福。”這是代旭升的感觸,也是他的心愿。
現年已經55歲的代旭升,面對榮譽沒有絲毫的懈怠,除了革新,他還盡心盡力把自己的經驗、技術最大限度地傳授其他人。
2009年1月,從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畢業三年的馬珍福正式成為代旭升的徒弟。研究生拜工人為師,成為勝利油田“導師帶徒”制度實行以來的一段佳話。馬珍福說:“能給大師當徒弟,才是我的驕傲。”
在中國石化,在勝利油田,代旭升技術好,口碑更好。
能成為大師的徒弟,確實是件幸運的事,但徒弟們的水平不一樣,代旭升就因人施教。對剛收下的徒弟,他從基本功教起,手把手地傳授技巧和心得。有的徒弟在理論上有解不開的疙瘩了,他就循循善誘講原理,一個一個地解疑難。遇到徒弟在搞革新時碰到“攔路虎”了,他總會盡心盡力幫助找資料、出主意、想點子。
“代老師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火眼金睛,可就是有點子、有辦法,給我們解決了很多生產難題,就沖這,我們就喜歡他、愛戴他。”代旭升的徒弟、勝利東辛採油二礦職工張建國告訴記者。
除了對徒弟言傳身教之外,代旭升還創辦了“工人技術創新協會”。目前,已有在冊會員1500多人,推出創新成果200餘項,年創經濟效益上千萬元。
有人看到代旭升帶徒這樣認真,就開玩笑說:“老代,你是吃技術飯的,還是悠著點好,能留一手就留一手。”
“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油田培養了我,我回過頭來幫助年輕人少走點彎路,儘快成長起來,也是應該的。”每當這個時候,代旭升總是淡淡一笑。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讓代旭升眼前一亮。當時年近半百的他又自學起了電腦技術,並很快成為行家裡手。2007年,他自主創辦了勝利油田採油技能大師網,實施網上助學助教活動。網站開辦兩年多來,點擊量已達20.8萬人次,成為青年工人請教疑難問題的“技術家園”。
在油田,工友們有這樣一個共識,就是“有難題兒,找老代,肯定給你個好交代。”而代旭升說,“自己技術再高明也有退休的時候,唯有把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青年人,才能對得起油田對自己的培養。”
除了網上的大批“冬粉”,代旭升現在已在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各採油廠簽約收徒69名。在69名徒弟中,有6人在全國技能競賽中獲獎,20人獲得油田及以上技術能手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