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鎖

人生的枷鎖

本書是英國現代著名作家毛姆的主要作品。書中主人公菲利普·凱里童年和青年時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於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經歷,但作家打破了事實的拘束,虛構了某些重大情節,塑造了菲利普·凱里這一人物形象。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會從精神到物質上對人的折磨和奴役。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始終未絕版,至今廣為世界各國讀者所傳誦。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於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正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的。

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干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倫敦舞台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他的第十個劇本《弗雷德里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據說只有著名劇作家肖伯納才能與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魘似地鬱積在他心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寧,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到過瑞士、俄國和遠東等地。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寫作間諜小說《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戰後他重遊遠東和南太平洋諸島;1920年到過中國,寫了一卷《中國見聞錄》。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里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

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諷刺,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謝佩》是他的最後一個劇本。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衝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著墨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來說,內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刻。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反映現代西方文明束縛、扼殺藝術家個性及創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等。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潔,敘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內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萊納、紐約和文亞德島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里維埃拉。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同年1月25日,英國著名的嘉里克文學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書摘

第一章

天亮了,天色陰沉沉的。彤雲低垂,寒風刺骨,眼看要飛雪花了。屋裡睡著兩個孩子,一名女僕走了進來,拉開窗簾。她朝對面的房子,一幢正門前築有柱廊的灰泥房子,無意識地望了一眼,然後走到孩子床邊。

“醒醒,菲利普,”她說。

她掀開被子,抱起孩子,帶他下了樓。孩子迷迷糊糊的,還未醒透。

“你媽媽要你去哩,”她說。

她來到下面一層樓,推開一間屋子的房門,將小孩抱到床前。床上躺著一位婦人,是孩子的母親。她張開雙臂,讓孩子依偎在自己的身邊。孩子沒問為什麼要在這時候將他喚醒。婦人吻吻孩子的眼睛,並用那雙纖弱的小手,隔著孩子的白法蘭絨睡衣,撫摩他溫暖的身子。她讓孩子貼緊自己的身子。

“還困嗎,寶貝?”她說。

她的聲音輕輕悠悠,仿佛是從遠處飄來。孩子沒有應聲,只是愜意地微微一笑,躺在這張暖和的大床上,又被溫柔的雙臂摟著,感到有種說不出的快意。孩子緊偎著母親,蜷起身子,想讓自己縮得更小些;他睡意矇矓地吻著母親。不一會,他闔上眼皮,酣然入夢了。醫生走過來,站在床前。

……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國現代著名作家,

一八九七年以描繪倫敦貧民區生活的小說《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開

始其漫長的創作生涯。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

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

有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樸,

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

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

迎的小說家之一。

毛姆是我國讀者比較熟悉的一位西方現代作家。他的著作早在三、四十年代就

有介紹;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片如《孽債》(即《人生的枷鎖》)、《剃刀邊緣》

(即《刀鋒》)等,解放前曾在我國上映過。近年來,國內雜誌陸續發表了他的一

些短篇,著名長篇《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鋒》的中譯本也相繼出版,引起了我國

廣大讀者的興趣。現在,我們能有機會把毛姆這部最主要的作品介紹給讀者,既了

卻了我們多年來的夙願,也有助於大家對這位作家的進一步了解。本文就毛姆其人

以及他的這部代表作,作些粗略的介紹,談幾點很不成熟的意見,以就教高明。

※ ※ ※ ※ ※

薩默賽特·毛姆於一八七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

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母親和父親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

父亨利·毛姆撫養。亨利·毛姆是肯特郡惠特斯泰勃鎮的教區牧師,為人自私、貪

吝,對待侄子冷漠而近於粗暴。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境遇更加不幸。他

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

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

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八九二年初,他未遵從伯父讓他進牛津攻讀神學的安排,而去德國海德堡大

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Kuno Fischer)的

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

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

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

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毛姆曾說:“這段經歷對我很寶貴。對一位作家來

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從醫數年更好的鍛鍊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

莎》,正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的。

從一八九七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干部

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轉

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倫敦舞台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

本。他的第十個劇本《弗雷德里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

據說只有著名劇作家肖伯納才能與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魘似地鬱積在他心

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寧,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

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到

過瑞士、俄國和遠東等地。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寫作間諜小說《埃申登》提供了素材。

戰後他重遊遠東和南太平洋諸島;一九二○年到過我國,寫了一卷《中國見聞錄》。

一九二八年起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里維埃拉,直至一九四○年納粹入侵時,才

倉促離去。

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

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諷刺有閒階級荒

唐行徑的喜劇,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

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一九三三年完稿的《謝佩》是他的最後一個

劇本。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衝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著墨

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說來,

內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

刻。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通過描寫一畫家捨棄西方文明,來到南海與土著人民

生活在一起,創作出絢爛多彩的畫幅,反映現代西方文明束縛、扼殺藝術家個性及

創作的《月亮和六便士》;通過一位“文壇泰斗”及其周圍種種人物的描寫,惟妙

惟肖地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

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等。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

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

潔,敘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

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內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來納、紐約和文亞德島等地呆了六

年。一九四四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

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熱

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一九四六年,毛姆回到法國里維埃拉。一九四八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

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

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一九

五四年,在他八十壽辰的時候,英國女王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

同年一月二十五日,英國著名的嘉里克文學俱樂部(Garrick Club)特地設宴慶賀

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

三位作家。一九六一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毛姆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九十一歲。骨灰安

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 ※ ※ ※ ※

巨著《人生的枷鎖》是毛姆的代表作,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書中主人公菲利

普·凱里童年和青年時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於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經歷;作家

在這個人物身上,更是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但是,“《人生的枷鎖》

並非自傳,而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裡面事實和虛構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

作家是依仗事實的啟示,“使用小說家的許可權,炮製了若干故事來寫我創造的人物。”

換句話說,在這本小說里,毛姆打破了事實的拘束,虛構了某些重大情節,塑造了

菲利普·凱里這一人物形象。通過描寫本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會從精神到物質

上對人的折磨與奴役。雖說在菲利普·凱里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毛姆早年的某些

影子,但他更像狄更斯筆下的大衛·科波菲爾,更像塞繆爾·勃特勒筆下的艾內斯

特·蓬提法克斯和康普頓·麥肯齊筆下的麥可·費恩。因而,《人生的枷鎖》成

為繼塞·勃特勒的《眾生的道路》以後又一部取材於作者親身經歷、揭露維多利亞

時代末期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主義作品,從而真正確立了毛姆今英國文壇的地

位。

菲利普·凱里是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殘疾(跛足),性格孤僻、

敏感、執拗。他自幼雙親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童年;進寄宿學校之後,

飽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跨入社會,又在愛情上遭到殘酷打擊。在他

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荊棘叢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經受一番痛苦的折磨,並在身心

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

小說著重描寫他如何掙脫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

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

菲利普自幼由當教區牧師的伯父威廉撫養,後來又在附屬於教會的皇家公學念

書,所以他是在浸透著宗教氣息的環境裡長大的。然而,他很早就切身體會到宗教

的虛偽。他十二歲那年,學校里掀起一股篤信宗教的熱潮,菲利普顯得十分虔誠。

他先是在《福音書》里看到,而後又在大教堂牧師布道時聽到關於“信念能移山”

的基督信條;聖誕節回到家裡,再經過大伯的一番解釋,他對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

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熱烈而虔誠地祈求萬能的上帝在新學年開始前治癒他的殘疾。

隨著指定日期的臨近,他愈加心誠。到了開學的前一天晚上,他冒著嚴寒,赤裸著

身子,跪在光禿禿的地板上向上帝作禱告,可是他的跛足依然如故。他旁敲側擊地

詢問大伯:“假如你祈求上帝做某件事,心也夠誠的,結果事情卻沒發生,這說明

什麼?”牧師回答說:“只能說明心還不夠誠。”菲利普想起保姆給他講過的關於

捉鳥的故事:如果能在小馬尾巴上撤一撮鹽,就能輕而易舉地將鳥逮住。可惜誰也

沒法挨近小鳥。想必“信念”也是如此:誰也沒法心誠到足以挨近上帝。於是他得

出結淪:他大伯一直在耍弄他。如果說菲利普這時還只是朦朧地意識到宗教信仰的

虛妄,那么,等他年事稍長,有了選擇判別的能力,便自覺發出“人何必非要信奉

上帝?”的吶喊,毅然與宗教決裂了。後來他在寓居巴黎習畫期間,進一步摒棄了

以基督教義為基礎的道德倫理觀。所有這些無不形象地揭示了宗教的虛偽性和欺騙

性,作者對宗教的憤懣充滿了字裡行間。毛姆還運用他那支解剖刀似的筆,勾畫出

作為“社會棟樑”的牧帥的偽善面目和骯髒的靈魂,他們不論對信徒、同行,還是

對妻子、親友,一概冷酷無情,所謂“教義”,始終只是掛在嘴上的騙人鬼話。在

他們的靈魂深處,其實是“認定上帝是不存在的,在此生結束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

他對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宗教,進行措詞如此激烈的抨擊,這在當時文壇上還

不多見。這是《人生的枷鎖》不容忽視的現實主義成就之一。

菲利普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不願為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

一生。他不等畢業就斷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他輾轉於歐陸與英倫之間,

念書學畫,尋求安身立命之所;他在閱歷人世的同時,還潛心研讀古今哲學著作,

探索人生的奧秘。但是他的這些努力一無結果,他只能從落魄詩人克朗肖的玩世不

恭的奇談怪論中尋找精神寄託,為自己勾畫出一套所謂“盡可為所欲為,只是得留

神街角處的警察”的處世“準則”。事實上,這套“準則”在現實生活中根本“行

不通”。他進倫敦聖路加醫學院學醫,愛上了愛皮西點心店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

為她荒廢了學業,將父親留下的一小筆遺產,耗費了許多,再加上買賣股票賠了本,

一時生計無著,幸虧由朋友介紹,在一家服裝店當了個顧客招待員,才免於流落街

頭。他飽嘗人間艱辛,歷盡世態炎涼,最後得出結論: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

說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上卻毫無意義。儘管在作家筆下,主人公算是擺

脫了情慾的糾纏,卸卻了人生職責的重負,似乎進入了心清神淨的“大悟大徹”之

境,最後甚至還有了“否極泰來”的結局,然而我們在這個人物身上,清楚地看到

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青年人理想盡遭破滅的可悲命運。

菲利普個人的不幸遭遇,無疑有其豐富的社會內容。他的悲劇命運,應該說是

由他所處的時代決定了的。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正是資本主義英國急劇向

壟斷資本階段過渡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期。資本迅速集中到金融與工業壟斷資產階級

手裡,中下階層在貧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大英帝國在國外更是瘋狂爭奪市場,拼

命劫掠殖民地的資源。一八九九年,英國殖民主義對南非布爾人悍然發動了長達兩

年之久的侵略戰爭;“巨人竭盡全身之力”,才算贏得不光榮的“勝利”。接著,

各帝國主義之間又在醞釀一場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世界大戰。資本主義社會經歷著

嚴重而尖銳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隨著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哲學的逐漸解體,

人們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場深刻的精神危機。維多利亞王朝時期的那種虛假

的樂觀氣氛已蕩然無存。西方文明將人類引入了精神絕境。小說展示的正是這樣一

幅“充滿恐怖的現實世界”的晦暗畫面,畫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聽憑“命運之神”

的驅使,飄忽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之中,“既不明其緣由,也不知會被拋

向何方。”小說圍繞主人公菲利普的坎坷遭遇,冷靜而客觀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

物的悲劇命運。這當中有貧病交迫、靠給窮學生授課苟延殘喘的“日內瓦公民”迪

克羅,他年輕時浴血疆場,為“自由”而戰,晚年卻對整個人類不寄予任何希望,

靜等從死亡中得到解脫;有立志獻身藝術、卻無繪畫才能的窮學生范妮·普賴斯,

她忍凍挨餓苦度了幾個存秋,終於落到山窮水盡、炊斷糧絕的地步,只得含恨輕身,

懸樑自盡;有悲嘆生不逢辰、自詡看穿塵世的落魄文人克朗肖,他靠翻譯庸俗小說、

炮製無聊詩文為生,借杯中物和酒後清談消愁,最後以病死在貧民窟內而終其貧困、

潦倒的一生;有愛金錢、講虛榮、頭腦平庸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她把嫁人當作終

生的衣食之計,結果卻被人玩弄、拋棄,淪落為街頭的賣笑女子,“淹沒在倫敦茫

茫的人海之中。”此外,更有那些被作家一筆帶過的倫敦貧民,他們不少人不堪忍

受貧困的煎熬,被迫走上了絕路。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菲利普的不幸遭遇,只

不過是整個社會大悲劇中的一支小小的插曲。

由此可見,毛姆在小說里直言不諱地描繪出了過去時代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同時也形象而真實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物是時代的人、階

級的人、社會的人;他們的個人命運總是同他們所處的時代聯繫在一起的。毛姆就

是這樣冷眼看世界、如實反映生活,就是這樣不斷地摳挖著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瘡

疤。這無疑顯示了毛姆作為文學家具備著時代喉舌的可貴品質。

作為一個目光敏銳的社會觀察者,毛姆不會不看到他藉以存身的社會已病入膏

盲,而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正是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所造成的。然而,作為一個脫

離人民的資產階級作家,他當然不會看到西方社會悲劇的根子就在於資本主義制度

本身,更不願承認只有通過變革社會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類社會悲劇。小說

中主人公菲利普最後省悟出的人生“真諦”,實際上也就是作家閂己審視了人生、

社會之後所得出的結論:生活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改變成另一個樣子。只有摒棄人

生的幻想,掙脫精神上的枷鎖,才能成為無所追求、無所迷戀的自由人。顯而易見,

毛姆之所以選定“人生的枷鎖”作為小說的標題,其用意也就在於此。小說原以希

伯來大預言家艾賽亞(Isaiah,基督教《聖經》中人物)所說的“美自灰燼出”

(Beauty from Ashes)為題,後來作家在斯賓諾莎的《倫理學》中見到“人生的枷

鎖”一說,欣然作了更改。斯賓諾莎認為:人屈從於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鎖;只有

運用理智,人才自由。他主張人們應運用想像和理智,變經驗為預見,這樣才能掌

握“未來”,才不致淪為“過去”的奴隸。當然,毛姆在借用這一說法的時候,理

性的內容消失了,而是代之以一套類似東方佛家“清心寡欲”、“四大皆空”之說

的虛無主義人生哲理。這是這部巨著的糟粕所在。其實,作家在小說中所闡明的這

套“哲理”,說穿了無非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教,一種麻痹人們贈志的精神麻醉劑,

它既消除不了那些掙扎在資本主義桎梏中的人們的痛苦,更無助於改變造成人世間

種種不幸的社會現實。這是我們在讀完小說之後必須進行思考和分析的問題。

小說《人生的枷鎖》發表於一九一五年。實際上,毛姆在一八九七年完成了第

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之後,就立即著手寫自傳體小說《史蒂芬·凱里的藝術

氣質》。此書完稿後未獲出版,而作家本人再也沒有勇氣去讀它,任其撇在一邊。

“但是,我忘不了書中的那些人物,還有那些事件和感情……某些夢魂縈繞的往事,

成了一種準以忍受的折磨,搞得我食不甘味,眠不安生,最後,我決定暫時停上戲

劇創作,先讓自己擺脫掉回憶的糾纏。我寫這本書(即《人生的枷鎖》,整整花了

兩年時間……我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因為等我看完校樣之後,我發現那些纏人的幽

靈全都安息了:人物也罷,事件也罷,以後再沒在我腦海出浮現過……現在我很難

說清楚,究竟有哪些內容是我向壁虛構的,有哪些是活生生的事實——究竟哪些事

是實際發生的,哪些事是我希望發生的。”

由此可見,毛姆寫這部作品,先後兩易其稿,醞釀、構思長達十數年,是部精

心構思、精心創作的巨著。正如他對一位友人說的那樣:“有教養的人們常常問我,

‘你為什麼不再寫一部《人生的枷鎖》這樣的小說呢?’我回答他們說,‘因為我

只有一次生命。我花了三十年才收集到寫那部小說所需的材料。’”小說問世後,

頗得與時不少著名作家和評論家的好評,認為它是一部“融匯了作家真摯感情,體

現了作家真實思想的感人之作”;它“以質樸無華的文體,出色地表達了一種深沉

的、甚至是悲劇性的情感”,“給人留下坦率而真誠的印象”。美國著名批判現實

主義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在一篇題為《現實主義者眼裡的〈人生的枷鎖〉》的文章

中,把這部小說稱為“天才的著作”,稱毛姆為“藝術大師”。這部小說自出版以

來,始終未絕版,至今仍廣為世界各國讀者所傳誦。一九六六年,英國著名批評家

西亞爾·柯諾利將此書列入“現代文學運動巨著一百種”,說明它在英國文學史上

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本書譯者分工情況:第一章至第六十三章,張增健、倪俊譯;第六十四章至第

一百二十二章,張柏然譯。

張增健

張柏然

我的感悟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本我看過的最貼近生活的著作,它和我們如今的社會是如此的相象,我仿佛在書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常常的感到迷惘。我想也許不只我一個人覺得與主人公有著很密切的相似之處,而他應該就是我們生活中大多數人的一個代表吧!

· 【圖書簡介】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歲月讓他飽受了不合理的學校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走入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但思想和個性都獨立不羈的凱里,一直努力掙脫宗教和小市民意識這兩條禁錮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人生的真諦。本書是英國現代著名作家毛姆的最主要作品。書中主人公菲利普?凱里童年和青年時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於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經歷,但作家打破了事實的拘束,虛構了某些重大情節,塑造了菲利普?凱里這一人物形象。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會從精神到物質上對人的折磨和奴役。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始終未絕版,至今廣為世界各國讀者所傳誦。

· 【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於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正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的。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干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倫敦舞台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他的第十個劇本《弗雷德里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據說只有著名劇作家肖伯納才能與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魘似地鬱積在他心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寧,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到過瑞士、俄國和遠東等地。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寫作間諜小說《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戰後他重遊遠東和南太平洋諸島;1920年到過中國,寫了一卷《中國見聞錄》。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里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 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諷刺,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謝佩》是他的最後一個劇本。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衝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著墨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來說,內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刻。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反映現代西方文明束縛、扼殺藝術家個性及創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等。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潔,敘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內在的性格。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萊納、紐約和文亞德島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里維埃拉。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同年1月25日,英國著名的嘉里克文學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相關版本

《人生的枷鎖》中文譯本:

1983年,《人生的枷鎖》,張柏然、張增建譯,江蘇人民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3年,《人生的枷鎖》,徐進、雨嘉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