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白芍

亳白芍
亳州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享有“藥都”之譽。它與河南禹州(今禹縣)、輝州(今 輝縣)、河北祁州(今安國縣)並稱四大藥都,是中國四大藥材集散地之一。清末,亳州已經成了藥商雲集,藥棧林立,藥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藥材兩千多種的重要“藥都”。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云:“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 若將此花作傾城,更比牡丹多丰情;若得此花作良藥,兒女春容免蕭索。”詩中所指小黃城, 就是現在的亳州市。
亳州白芍,簡稱“亳州”,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栽培的芍藥,塊根入藥。掘出根後颳去外 皮加工而成的,稱“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有平肝潛陽,養血斂陰等作用,可治療頭暈、 血虛腹痛、肋痛、痢疾、月經不調、崩漏等症。近年來,醫藥界人士還發現其有效成分芍藥甙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亳白芍”獲保護
亳白芍系生長在我市境內的毛茛科植物的乾製品,屬藥用白芍中的上品,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同時也是安徽四大名藥之一。我市白芍種植面積占全國70%,因個大、色白、粉足、氣香及加工精緻備受國內外商家喜愛。由於今年亳白芍市場行情走勢好,一畝亳白芍可為藥農帶來好幾千元的經濟收入。
目前,我市亳白芍種植總面積約18萬畝,並擁有標準化種植示範園區。而此次公布的亳白芍的界定範圍,包括我市譙城區全境,渦陽縣義門鎮、陳大鎮、牌坊鎮、城西街道、城關街道、城東街道、閘北鎮、高爐鎮、西陽鎮、標里鎮以及蒙城縣小澗鎮、岳坊鎮、馬集鎮、板橋鎮、小辛集鄉、王集鄉等現轄行政區域。
艱難的申報路
新世紀開始,伴隨農業標準化生產大潮的來臨,亳州作為中國“亳白芍”最大的種植地,開始了標準化生產的探索之路。
2001年8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市藥品檢驗所的鎖景坤、王舒梅、王玉嶺等人,完成了《亳白芍》、《白芍栽培技術規程》這兩項國家標準的制定,並於同年底批准發布實施。這為我市申報“亳白芍”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5年,亳白芍示範園區的建設、申報、獲批工作剛剛結束一年,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開始著手“亳白芍”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申報工作。
從2008年底開始,隨著“中華藥都·養生亳州”行動計畫的實施,“亳白芍”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工作得到快速推進。2010年12月10日,隨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的發布,我市白芍即將如願地刻上“亳州印”,“亳白芍”也將有了自己的護身符。開一扇致富門
地理標誌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據了解,對於“亳白芍”來說,一旦受到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那么就只有界定範圍內的藥材白芍才可稱為“亳白芍”,並張貼“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這就無形中塑造了一個可靠的品牌形象,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從統計情況看,古井貢酒和義門苔乾在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它們創造的年利潤都有所增加。
市質監局標準科科長鎖景坤表示,我市作為亳白芍出口大戶,“亳白芍”獲準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不僅可以有效地消除國際貿易壁壘,更有利於強化本地的產業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助推地方經濟發展。亳白芍產地加工與產業化生產技術研究
目的:通過對亳白芍產地加工方法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使其產地加工工藝標準化、飲片規格標準化、飲片質量指標標準化;同時研究其在產地趁鮮直接加工成飲片的工藝過程,進而研究白芍在產地加工的產業化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並規範藥材飲片的內在質量,使之適用於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並有效地阻止在產地用硫磺熏蒸的問題及有效成分的散失,以及減少人力、物力及能源的消耗。
方法:1.採用正交設計和均勻設計優選白芍總苷的提取和製備工藝;採用正交設計優選白芍煮製工藝參數。
2.採用薄層層析法鑑別白芍中的芍藥苷;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白芍中芍藥苷的含量;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白芍水解溶液中苯甲酸的含量,以計算白芍總苷的含量。
3.根據白芍產地加工工藝研究,結合飲片廠的生產實際,探討白芍產地加工產業化生產技術,為促進毫白芍產地加工的規範化和產業化生產技術提供一定的依據。
結果: 1.根據傳統產地加工方法、相關文獻、用藥習慣等諸因素,以及煮製樣品與生品樣品芍藥苷含量基本一致的實驗結果,本課題得出在白芍產地加工中保留去皮和煮製兩個加工過程。確定白芍最佳化煮製工藝參數為:取中等大小的白芍,投入8倍量的90℃水中,煮10分鐘取出(水溫控制在85-90℃),入冷水中,再颳去外皮,乾燥。
2.蒸製和煮製工藝的比較,所得飲片外觀二者無明顯區別,經水溶性浸出物、芍藥苷含量測定,二者結果相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蒸製工藝較煮製易於控制,建議白芍產地加工時可考慮有用蒸製工藝代替煮製工藝,或二者並行。蒸製工藝為:取中等大小的白芍,置蒸製容器內,加熱至圓汽後,蒸製10min取出,入冷水中,再颳去外皮,乾燥。
3.通過與白芍傳統切片工藝的比較,得出煮或蒸製直接切片的工藝為:白芍新鮮藥材煮或蒸製後,去皮,乾燥至其含水量為28%-32%時,切1.5-2mm薄片後,乾燥得飲片。結合實驗室乾燥工藝參數和生產實際,白芍在大規模加工白芍的過程中,宜採用低溫烘乾(60℃)方式進行乾燥。此外根據市場及出口的不同需求,白芍在產地加工時,也可趁鮮切制。即將新鮮白芍脫皮洗淨後直接低溫烘乾或放入常規烘房,溫度控制在60℃,烘9h至近乾時(白芍藥材在其含水量為28%-32%時),以適量水悶潤4~5h後,切片,再60℃乾燥,片型也較美觀,飲片表麵粉性明顯,芍藥苷含量與其他飲片無明顯差異。
4.市售白芍個藥及飲片芍藥苷含量往往低於藥典規定,可能與軟化和硫磺熏有關,通過軟化工藝研究建議白芍個藥軟化時間不宜超過24h,通過硫磺熏工藝研究,硫磺熏使樣品芍藥苷、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明顯下降。建議白芍在加工過程去除硫磺熏這一環節。
5.鮮藥貯藏和飲片穩定性研究中,採用砂藏或濕土埋藏優於自然儲藏;白芍飲片採用牛皮紙包裝是可行的,但在室溫環境下儲藏時間不宜過長,以3-4個月為宜;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建議白芍飲片採用複合膜包裝,其儲藏時間可適當延長。 結論: 最佳化的白芍鮮藥產地加工工藝合理可行。 在產地加工工藝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化生產技術適於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可提高藥材質量。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將推動中藥飲片標準化的進程。 建立的質量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地用於白芍藥材及飲片的質量控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