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任職

交流任職

據2010年中組部幹部任命“新舉措”精神,各部委及中央直屬機構將派出60名正局級幹部到地方任職鍛鍊——任職地方副市長或副書記。這就是所謂的到地方“交流任職”。

簡介

京官作為“交流幹部”去地方,一直是培養幹部的常規政策。而此次中組部政策中,出現了一個變化,即不是以往的“交流掛職”,而是“交流任職”。

據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專家透露,今年是試點,中組部有意明年進一步擴大中央到地方的任職人數範圍。這也意味著今後幹部任命更強調“基層工作經驗”,及中央和地方互動。

這次派到地方任職的幹部的選拔,基本程式是組織大家報名。目前中央直屬機關司局級幹部的報名,大概是5∶1的比例。今年中組部選派到地方去任職的官員名額是60個,目前中央直屬機關的司局級官員在2000人左右,選派60名大約占5%。

今年是試點,將來任職地方的人數,每年不會少於120名。整個局級幹部中三分之二都沒有基層工作經歷,45歲以下的局級幹部幾乎都要輪一遍。

任職形式

操作形式上,掛職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雙向層面的掛職,即各主要部委的年輕後備幹部到地方去掛職,同時也有從地方到中央部委掛職的,比如說省、市黨政機構部門選取年輕幹部到中央。第二個層面是橫向間的,如“援藏幹部”。

存在弊端

“交流任職”可能會給地方帶來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地方幹部上升的管道變窄;二是,任職幹部容易急功近利,導致政績工程的出現,也影響到下面的工作作風。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幹部任命方式的新突破、新變革,而是一直以來幹部任命的方式之一,只是名稱變動而已,對幹部培養模式的影響有限。

掛職的臨時性、短期性使得掛職幹部不能夠安下心來做事,比較浮躁。

時間短使得其成為只是官員撈取政治資本的一種方式。同時掛職還存在以下弊病,如容易變成部委解決自己幹部升遷的一種途徑,打擊地方官員升職的積極性,影響地方的創造性。

改革開放的角度來講,改革開放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地方、基層發展起來的,下層是有首創精神的。

相關評價

從人事政策角度看,中央機關官員“交流”地方,對地方和“交流”官員本身都具有好處。

司局級幹部對於國家巨觀的情況都比較了解,有全國的意識,對於政策的掌握更到位;長期在部委工作,與部委各部門的人比較熟,這樣到了地方工作就便於地方與部委的溝通。而此次司局“京官”任職地方,背景則是新一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去年12月份中央正式向全國下發了《2010-2020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十一項舉措。其中,提到“加強從基層選拔幹部”。

這就意味著以後選拔幹部注重從基層選拔。沒有基層工作經歷,就意味著不能擔任局級以上的幹部。《綱要》已經確定,到了2020年沒有基層任經驗的領導幹部原則上不能再提拔了。 下一步還會有其他的方式,這次是由中組部選調,將來各個部委也會組織一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