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亂之後,在新興王朝上升時期推進至極盛。

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過幾個最好的歷史時期,史稱“盛世”,例如西漢“文景之治”發展到漢武帝而極盛,唐代“貞觀之治”而至開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稱盛與清代“康雍乾盛世”,還有鮮為人知的“戰國盛世”。其中,人們多以“盛世”命名的為“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亂之後,在新興王朝上升時期推進至極盛。西漢在秦朝廢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歷170多年“休養生息”後才達到全盛。唐代開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亂之後,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現的。其間,走過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明,削平群雄,驅逐元朝統治者出長城,一統天下,經半個世紀的勵精圖治,終於開創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自神宗萬曆中期,亂象環生,經熹宗至崇禎,終釀成大亂,至清軍入關前,已持續亂了約半個世紀。清入主中原,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農民軍;掃蕩南明勢力,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亂的基礎上再建一代王朝。又經過近70年,終由大亂轉為大治。戰國時期有些特殊,咋看起來,七國並立呈混亂狀態,實際上是經過春秋“禮崩樂壞”、長期兼併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國保持了長期的相對穩定,最後由秦實現統一,始達大治頂峰。
各個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徵: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久安,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視為“亂世”,然而也表明,舊制度行將崩潰,新制度正在產生。進入戰國時期,相繼有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至中後期,秦國、韓國、齊國、趙國、燕國也都因變法而強大起來,尤其商鞅在秦國變法更為徹底,結果秦國比其它六國更強大。儘管各國變法程度不同,但最終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會制度變革,奴隸制被封建製取代。
遠在西周時實行諸侯分封,經過春秋時的相互兼併,到戰國時只剩下七國。這與此後的國家分裂有本質區別。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還不能算作真正的統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為中心的宗族聯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給戰國定性。由春秋“萬國”變為戰國時的“七國”,是一次重大的進步;由七國最終變為秦國一國,秦始皇建大一統中央集權,乃春秋戰國歷史繼續發展的結果。
秦兼併六國,廢分封,行郡縣制,統由中央即皇帝一人專制,首次將春秋以來倡導的“大一統”理論變為現實。自此以後,統一與分裂,不能不成為判斷社會發展遵循的原則之一。當然不能說凡統一就絕對正確,凡分裂皆屬罪過。當一代王朝末期已經腐敗透頂,生產力的發展被嚴重阻礙甚至嚴重倒退,人民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候如農民起義“分裂”了它的統一,就成為必要,應當肯定,或者說“是一件好事”,毛澤東主席對中國農民起義之積極作用的肯定正說明了這一點。但分裂之後遲早要重歸統一,正所謂“分久必合”。此乃中國歷史發展規律。之所以肯定“大一統”,是因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這樣,對“大一統”的實現程度,就成為認定盛世的重要條件。西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開疆拓土的時期。向北,擊敗匈奴,戰爭持續半個世紀,將匈奴驅逐至漠北以遠。原先由匈奴占據的漠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漢之版圖;向西即玉門關以西、新疆南部,漢時稱西域,被臣服而成為漢的疆土;向東,擊敗衛氏朝鮮,將其統治的部分遼東地區歸入漢朝管轄;向南、西南、東南開拓,即今之廣東、雲南、浙江、福建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成為漢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武帝時期,建立了遠勝秦朝的“大一統”。
唐至盛所建“大一統”,是繼漢之後又一次擴大,歷史多“漢唐”並稱。唐,在西北擊敗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在東北,徹底擊敗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遠在黑龍江設黑水都督府,以轄東北地區。開元極盛,疆域之廣遠超西漢。 漢唐實現了空前的統一,是中國疆域擴大的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明永樂、宣德之時,從北與西北兩個方向出擊元朝後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與南部即今雲貴川等地行土司制,歸中央管轄。在東北即今開原以北遠至外興安嶺以北,東至苦兀(即庫頁島),廣設衛所,在黑龍江特林置奴兒乾都司,以轄各衛所。周邊的國家,如安南、暹羅、朝鮮等都是明的屬國。永宣之後,長城以北和西北又為蒙古控制,與明時戰時和,幾與明相始終,明的疆域又有所縮小。論疆域之廣大,統一之擴大,居漢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雍正帝聲稱:“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統之天下,東西南朔,聲教所被,莫不尊親”。此言尚早,實際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終平定西部準噶爾,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區才完全置於中央統轄之下。西部疆域達巴爾喀什湖以東,北部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歸流,行千餘年的土司制被廢除。在東北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東至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包括庫頁島在內);東南至台灣島以東;最南至南沙群島,皆隸版圖之內。置行省,命官駐軍,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當時已有50多個民族共存於一個政權之下。清康乾發展了“大一統”,而且突破了歷代“內諸夏外夷狄”的傳統觀念,自康熙起放棄修長城,這就破除了2000年來的隔閡,使得“中外一家”成為現實,這直接為現代中國版圖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現在中國版圖比清康乾盛世時小了四分之一,比那時有較大倒退)。
每代盛世,都在“大一統”的條件下,實現了長治久安,生產穩步發展,糧食足用,國庫充實。漢武帝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又安,府庫充實。”唐開元、天寶年間,每家都有數年的糧食儲備,“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明永、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上下交足,軍民胥裕”。清康熙時,國家儲備更充足,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內分省區普免全國錢糧一周,至於地區性蠲免錢糧每年都有。總計康熙朝蠲免錢糧達白銀1.4億兩。乾隆時,國家鼎盛,儲備雄厚,先後四次普免全國錢糧,累計達白銀1.2億兩;又三次普免全國漕糧1000萬石左右。國庫存銀最高近8000萬兩,常年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即使打仗,軍用浩繁,國庫存銀少則二三千萬兩,多則六千萬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