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補血草[中藥材]

二色補血草[中藥材]
二色補血草[中藥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色補血草,中藥名。為白花丹科植物二色補血草Limonium bicolor(Bag.)Kuntze的根或全草。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山東、江蘇、河南等地。具有益氣血,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病後體弱,胃脘痛,消化不良,婦女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尿血,痔血。

基本信息

別名

蠍子花菜、屹蚤花、野菠菜、燎眉蒿、補血草、掃帚草、匙葉草、血見愁、禿子花、蒼蠅花、白花菜棵、磯松、鹽雲草、鹽雲參、鬧蠅花、蠅子花、蒼蠅架

入藥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性微溫。

歸經

歸脾、肝、膀胱經。

功效

益氣血,散瘀止血。

主治

病後體弱,胃脘痛,消化不良,婦女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尿血,痔血。

相關配伍

1、治子宮功能性出血:補血草30g,水煎服;或製成50%注射液,每次2ml,肌肉注射。(《寧夏中草藥手冊》)

2、治月經不調:二色補血草30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春、秋、冬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二色補血草,又名蠅子草。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株(除萼外)無毛。葉基生,偶可花序軸下部1-3節上有葉,花期葉常存在,匙形至長圓狀匙形,長3-1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通常圓或鈍,基部漸狹成平扁的柄。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單生,或2-5枚各由不同的葉叢中生出,通常有3-4稜角,有時具溝槽,偶可主軸圓柱狀,往往自中部以上作數回分枝,末級小枝二棱形;不育枝少(花序受傷害時則下部可生多數不育枝),通常簡單,位於分枝下部或單生於分叉處;穗狀花序有柄至無柄,排列在花序分枝的上部至頂端,由3-5(9)個小穗組成;小穗含2-3(5)花(含4-5花時則被第一內苞包裹的1-2花常不開放);外苞長約2.5-3.5毫米,長圓狀寬卵形(草質部呈卵形或長圓形),第一內苞長約6-6.5毫米;萼長6-7毫米,漏斗狀,萼筒徑約1毫米,全部或下半部沿脈密被長毛,萼檐初時淡紫紅或粉紅色,後來變白,寬為花萼全長的一半(3-3.5毫米),開張幅徑與萼的長度相等,裂片寬短而先端通常圓,偶可有一易落的軟尖,間生裂片明顯,脈不達於裂片頂緣(向上變為無色),沿脈被微柔毛或變無毛;花冠黃色。花期5(下旬)-7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丘陵和海濱的鹽鹼地或沙地。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棕褐色。莖叢生,細圓柱形,呈“之”字形彎曲,長30-60cm,光滑無毛,斷面中空。葉多脫落,基生葉匙形或長倒卵形,長約20cm,寬1-4cm,近於全緣,基部漸窄成翅狀。外苞片長圓狀寬卵形,邊緣狹膜質,第一內苞片與外苞片相似,邊緣寬膜質。花萼漏斗狀,沿脈密生細硬毛,萼檐紫色、粉紅色或白色,花冠黃色。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毒性:較大劑量給藥,呼吸、心跳變快,全身抽搐。

3、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甘肅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血益氣,活血調經。治病後體弱,消化不良,月經不調。”

2、《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散瘀。治子宮功能性出血,宮頸癌及其他出血。”

3、《陝甘寧青中草藥選》:“治腎盂腎炎,尿血。”

4、《內蒙古中草藥》:“根:補氣益血,滋養強壯。主治諸虛體弱,食欲不振。葉:溫中健胃。主治胃潰瘍,胃痛,胃癌。花枝:止血散瘀。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宮頸癌及其他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