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浴

中藥藥浴

中藥浴是中醫外治法中一種特色療法。它是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選取適當的中草藥,經加工製成中藥浴液,進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中藥外治療法 。

中藥浴是中醫外治法中一種特色療法。它是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選取適當的中草藥,經加工製成中藥浴液,進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中藥外治療法。

中藥浴的中醫作用機理

藥氣循經,直達病所
藥浴作為一種外治方法治療疾病,主要是根據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人體是以臟腑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繫,內至臟腑,外至四肢百骸,腠理毛竅。藥浴作用於肌腠,藥氣通過腧穴行於經絡,內達臟腑,由表及里,發揮行氣血,調陰陽效應,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草木之性,浴取其氣
藥浴所用藥物多為芳香走竄,辛散通陽、活血通絡之品,此類藥物氣味俱厚,經煎煮及熱水浸泡,藥氣極易逸出,從肌膚腠理進入人體,發揮“通經走絡,行氣活血,開結行滯,直達病所”等多重功效。
藥浴並施,發汗驅邪
汗法是中醫袪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居八法之首。熱浴本身就出汗,藥力相助,毛孔大開,則發汗更為透徹,邪隨汗出,邪去正安,從而達到康複目標。

中藥浴的現代作用機理

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除具有保護作用外,還具有吸收、滲透、感覺、分泌、排泄等多種功能,藥浴療法正是利用了皮膚的這些生理機能來治療疾病,故皮膚的生理特點是藥浴實施的前提和基礎。
藥浴透皮吸收原理
通過滲透角質層細胞膜,入細胞內;
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質通過毛孔、汗孔被吸收
通過表皮細胞間隙滲透進入真皮。
水合作用原理
水合溫熱作用一方面使毛孔開放,促進藥物的穿透、擴散,利於藥物的吸收;皮膚濕度越高,角質層水合程度越高,其滲透和吸收能力也越強,藥物活性和滲透擴散係數增加,促進藥物的吸收。可見,中藥浴實則是中藥治療與現代物理治療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反射原理
分布於皮膚的大量自主神經末梢及特殊感受器,在藥浴作用下,神經末梢由靜止狀態進入活動狀態,通過神經系統的反射與傳導,促進人體的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同時改善內臟、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達到防治疾病目的。

中藥浴適應症有哪些

血友病性骨關節病(血友病性關節炎、滑膜炎、關節變形)

腎炎水腫

慢性腎衰

皮膚瘙癢,慢性皮膚病

風濕免疫病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

腎病合併外感

糖尿病合併周圍神經病變

緩解疲勞,改善睡眠

降脂減肥

中藥浴治療血友病有哪些作用

中藥浴六大作用
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
發汗驅邪,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
藥氣循經,直達病所,調節臟腑功能。
扶助正氣,增強免疫,消除疲勞。
平心安神,改善睡眠。

中藥浴治療中中藥浴治療中

在治療血友病性關節炎上,中藥浴具有涼血止血、益氣養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等功效,特殊的中藥成分能夠抑制關節內部的炎症刺激,促進關節腔內淤血的吸收,活化纖維束帶,組織關節內部收到進一步破壞,同時中藥活性物質還具有保護關節、肌肉、軟骨的功能,堅持治療可期待改善關節症狀,避免殘疾發生的作用。

中藥浴治療注意事項

藥液溫度保持在37°~39°之間,不宜過燙,以免灼傷皮膚。
過飢、過飽,或極度疲勞、酒醉後不宜藥浴
藥浴時患者如出現頭暈症狀,可暫停藥浴。
因藥浴引起皮膚過敏,應立即停止藥浴。
藥浴後應臥床休息2個小時。
藥浴後24小時避免著涼、摸涼,禁止冷飲食,避免接觸毒物
治療後,原地睡眠,不能少於2小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