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叢書簡介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首套系統梳理中華學術百年發展脈絡的大型叢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在2011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儀式。
該套叢書由有著百年學術出版傳統的商務印書館出版。“叢書”收錄上自晚清下至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海外華人學者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兼及自然科學,涵蓋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其中不少名家名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出版。
“叢書”第一批共100種,本次推出40種,今年將繼續出版60種。第二批、第三批也將陸續整理出版。

冀為中國乃至東方學術思想贏得一席應有之地

在世界學術思想史上尤其近現代以來,伴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崛起和堅船利炮的擴張,西方思想、西方文明在人類思想文明體系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占據強勢話語權,甚或可以說西方思想統治著整個世界。以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基本處於一種亞文化狀態,對世界的整體影響較弱。作為人類文化和學術思想史重要內容的中國文化和學術思想史,其價值沒有得到重視和充分的挖掘。
晚清以降,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數代學人嘔心瀝血、艱辛探索,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為核心,充分吸收西方先進文明理念,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實踐,留下了大批珍貴的智慧成果,展現出蓬勃的現代化精神。尤其是,學術發展到今天,以全球化為視野,重新審視這批文化成果,我們更加認識到它們的獨特價值。
這套叢書充分展現並挖掘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社會、歷史以及東方思想重新闡釋和現代化價值,希望能為中國乃至東方的學術、文化和思想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一席應有之地,為人類文明、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解決困擾西方文明的日趨嚴峻的社會危機貢獻中國力量。

考辨、釐清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在展現中國現代學術演進脈絡同時,也意圖探尋百年來中國發展的思想資源與道路模式。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受到舉世關注。這一切並非憑空而來,乃是中國近百年來持續不斷的努力成果,其理路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之中。叢書希望通過對中國現代學術系統而全面的梳理,以重新審視中國本土的思想資源與文化根基。
“叢書”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持,已於2009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立項,獲得中國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成為一項標誌性文化出版工程。

全面、系統梳理中華學術百年發展脈絡

晚清以降,在各種學術思想、學術流派的交鋒中,中華現代學術得以不斷前行,文、史、哲、政、經、法等現代學科逐步建立,傳統知識與思想得到重新整理與闡釋。這一時期是中華學術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催生了大量學術經典,逐步建立起新型學科體系與學術規範。以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魯迅等人為先聲,湧現出一代代引領風騷的學界泰斗,留下了舉世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希望通過收納各學科學派名家名作,全面呈現中國現代學術體系建立及發展過程,集中展示數代學人的智慧成果,為各領域研究者提供基礎性的經典範本。
對這一時期學術成果的整理和出版,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也零星出版了一些同類圖書,但未形成規模,有的時斷時續。像《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這樣時間跨度長、涵蓋學科廣、收錄著作多、學術信息全,系統梳理中華學術百年來發展脈絡的卻是第一次。叢書收錄時間上自晚清下至20世紀80年代,時間跨度100多年;突破以往圖書局限於文史哲學科,本套叢書涵蓋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學、建築史等眾多學科。尤其,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學等類經典著作的整理,是其一大特色。其中如本次出版的《論社會學中國化》(吳文藻)、《中國經濟思想史》(唐慶增)、《中國厘金史》(羅玉東)等一大批名家名作皆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出版。

精選精編 打造學術經典範本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遵循“學術史的眼光、經典化的策略”,對入選書目進行嚴格把關。要求入選著作是該學科的開山之作、奠基之作或經典之作,具有文化積累意義和學術傳承價值,以及國際和國內影響。一旦出版就要站得住,無論多少年,都能傲立於書架。
為保證“叢書”學術水準,商務印書館加強與海內外學術界的合作,邀請大陸、港澳台地區及海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參與選目和論證,把好學術質量關。2010年4月,商務印書館召開“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專家論證會,來新夏、傅璇琮、江藍生、陳來、陳平原、陳秀山、龔鵬程、何勤華、李培林、鄭功成等50餘位著名學者參與大會討論。叢書第一批目錄及本次推出的第一輯40種學術著作,就是在吸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後確定的。
“叢書”並非簡單的舊書重刊,也不是“拾遺補漏”,而是希望推出經過精選、精編、精校的優秀範本。為提升學術品質,“叢書”邀請了許多知名學者為每一本書配寫“作者學術年表”與“導讀”,以幫助讀者充分了解學者的治學思路與著作的學術價值,使其讀一本書便能領略一位學者、一門學科,乃至一個時代。此外,“叢書”也重視內容編排的層次感與豐富性。書前多附有名家肖像與手跡,舊籍不同版本的書衣。這些影像資料,將讀者帶回到過去的時代,感受學者的風采。

學術薪傳 承續百年文化擔當

策劃出版此套叢書,是商務印書館的一大夙願。與中華現代學術發展同步的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初起便一直致力於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的現代知識傳播,出版了大批帶有鮮明原創色彩並極富學術建樹的中華學術著譯作。中國現代學術中諸多開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梁啓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等皆於商務首次出版。可以說,在整箇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與變遷過程中,商務印書館既是積極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如今,商務印書館隆重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其龐大的整體規模、豐富的學術含量及精良的編印品質,是對中華現代學術的一次大總結。“叢書”第一批100種,隨後還將整理出版第二批、第三批。作為項目承擔者的商務印書館希望將此叢書打造為中國學術出版的又一經典,與旗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相輝映,向世人昭示中華學術與世界學術於質量和品位上皆可謂等量齊觀。如此完整與系統的學術出版,充分體現了今日商務對其百年文化擔當的自覺繼承,也是其致力於學術薪火相傳的又一重大舉措。

相關背景

專訪叢書策劃者之一、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濤

記者:請問商務出版這套叢書的學術底氣是什麼?
王濤:晚清以降,中華大地上中學與西學之爭、今文與古文之爭、傳統與現代之爭、專制與民主之爭……不絕如縷。正是在各種學術思想、學術流派的交鋒、爭論中,中華現代學術得以不斷前行。此間傳統知識與思想得到重新整理與闡釋,各種現代學科開始建立,大量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學術經典相繼問世。以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魯迅等人為先聲,湧現了一批批引領風騷的學界泰斗,留下了舉世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
這些著作不僅是各領域研究的經典範本,也是未來學術創新的基礎,值得今人認真總結。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就是希望整理我國百年來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梳理中華現代學術體系的建立及發展脈絡,展現一代學者的智慧成果。通過這套叢書,也許我們可以探尋百年來中國發展的思想資源與道路模式,讓世人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和文化,在支持著中國今天的發展與進步。
記者:生存是大計,在出版商們大多忙於出版暢銷書之時,商務館為何選擇出版這樣大規模的純學術圖書?
王濤:商務印書館創始一來,就一直致力於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的現代知識傳播工作。中國現代學術中諸多重要作品,如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等皆於商務首次出版。商務既是中國現代學術建立與變遷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之所以要在這個時候出版這樣一套叢書,我想,主要是基於對商務百年文化擔當的人文傳統的自覺繼承。
我們的出版目標,就是力求充分滿足國內外學術界,尤其是學術研究單位和廣大讀者研究學術的迫切需要,為後人前行提供方便,為中華學術文化的積累做基礎性工作。學術史的眼光,經典化的策略,加之精選、精校、精編、精印的方法,希望這套叢書能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互相輝映。
記者:這套叢書收錄著作的起止時間和範圍是什麼?在學科選擇上有何特點?準備用多少年出齊?
王濤:這套書擬收錄上自晚清下至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海外華人學者原創的學術名著,其中也包括他們用外文創作的著作。學科上涵蓋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學、民族學、科學史及建築、音樂等門類,將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兼及自然科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的第一批擬精選100種圖書,其中今年底會出版30種左右,3年內將出齊第一批。
記者:請問叢書收錄的標準是什麼?每個時代都有引領時代風氣或是緊跟時代步伐的作品,也有一些在學術建設本體上具有重要價值的著作,學術質量與社會影響之間將如何取捨?
王濤:遴選標準首要是“重學術含量、重學術價值”,將以學術史的眼光、經典化的策略,採用精選、精校、精編的方法來確定書目,即入選著作應是該學科的開山之作、奠基之作、經典之作或代表之作,具有文化積累意義和學術傳承價值,在國際和國內具有很大影響。這裡所謂的“影響大”,不是指通俗意義的影響,而是指學術上的影響,不僅在國內學術界有影響,而且在國際學術界也要有影響。也就是說,叢書所選書目將突出“經典”二字,一旦出版就要站得住,無論多少年,都能傲立於書架。
記者:如何對待“拾遺補漏”與“經典化”,如何處理有價值的單篇論文,是只選擇已故作者的著作,還是包括在世學者的作品?
王濤:這套叢書入選著作不是簡單的舊書重刊,也不是“拾遺補漏”,而是精選、精編、精校的優秀範本,主要收錄已經出版的經典學術專著,至於古籍整理、資料彙編及譯作擬不取。同時,也會適當選擇部分學術價值重大卻尚未出版的著作。鑒於部分著名學者無專著而以論文傳世,所以我們考慮將以專題方式出版其個人論文集;也將考慮以一部著作為主題,增補相關論文資料,以增加學術附加值;有些論集可以考慮重編,以呈現新面目、新眼光;書後可附《編後記》,以說明為何增補相關書或論文;等等。從入選作者看,將主要收錄已過世學者的代表作。
記者:上世紀80年代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據說動員了全國最好的翻譯力量,如朱光潛與何兆武先生,也因此成為少有異議的經典版本,福澤幾代讀者。相比之下,《中國現代學術名著》將以什麼措施來保證品質?
王濤:為保證學術水準,商務印書館將加強與海內外學術界的合作,聘請大陸、港澳台地區及海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組成學術智囊團,充分參與論證,把好學術質量關;在書目甄選標準和收錄範圍、編輯體例及具體書目上,組織我館最優秀的編輯,真正做到精選、精編、精校。至於版式、封面設計,將儘量向《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靠攏。

商務印書館著作部主管:學術自尊

常紹民的書包中,總放著幾本發黃的書,將它們攤在桌子上,常紹民嘖嘖嘆息著:“放現在,你還找得到這樣的書嗎?”那是商務印書館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學術書籍,有的紙張都已發黃變脆了。
“看看,那時的書都是誰在編?”隨便翻開其中一本書的扉頁,胡適、吳宓、陳寅恪、黃侃、顧頡剛、周作人……大師們的名字用小號字排了整整半頁。這是一個時代智慧的結晶,然而卻與我們相隔如此遙遠。
在中國出版史上,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是一個傳奇,被陳原先生推為“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可是,同時代的中國學人在做什麼?他們的貢獻又該如何展現?難道他們的努力將永遠沉埋在故紙堆里?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全部叢書將由300多種著作組成,以全面梳理百年中國學人的思想成果。
將發黃的舊著們一一對齊擺好,負責該項目的常紹民先生這樣總結自己工作的意義:“為中國現代學術爭一份自尊。”
近十多年學術名著出得太亂
晨報:這些學術名著很多都已絕版多年,商務印書館如何想到去發掘整理它們的?
常紹民:當年有個“兩千本計畫”,即翻譯與國內原創各出版一千種,該計畫沒能最終完成,但商務印書館積極參與其中,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做著相關工作,並推出了“商務文叢”,這個文叢做得很認真,至少一半的書能入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在這個的基礎上,我們感到有必要系統整理一下中國現代學術成果。
晨報:現代學術方面的叢書,國內已有許多,《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的價值何在?
常紹民:近十多年來,這方面的叢書是出了不少,像《民國叢書》、《中國文庫》、《現代學術文庫》等,但規模化不夠,最多出個幾十種,受市場等因素制約,出版社很難持續出版,著作選擇上也比較雜,相比之下,《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更龐大也更嚴謹,全部收入著作將達300多種,並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參與論證,像這樣相對完整的出版計畫,目前還沒有看到。
有錢沒錢都要做好這套叢書
晨報:像這樣的學術性出版,市場能否接受?
常紹民:我們不考慮市場的問題,這與我們出版特點有關,商務印書館有著百餘年學術出版的傳統,自1897年創始以來,一直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致力於現代知識傳播的工作,這已形成了我們的品牌。相比於學術出版,我們面向市場的出版反而不盈利,所以我們堅持學術為主。
晨報:不考慮市場回報,是否與《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得到了國家出版資金支持有關?
常紹民:資金支持的事我們沒考慮過,有資金能幹更多的事,沒資金也要把這套叢書出好。畢竟從現代學術出版的角度看,商務印書館的資源最充足,上世紀80年代前的學術名著中,至少一半在商務首版,此後比例略有減少,但至少也占三分之一。在中國現代學術建立過程中,商務印書館起了很大作用,很多開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梁啓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等,都是商務印書館首版的。在今天,我們有義務將這些成果整理出來,呈現給讀者們。
我們傳統學術根基差一些
晨報:既然是系統梳理中國現代學術成果,那么,從整體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學術的成果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常紹民:過於偏重文史哲,其他方面成果不多。中國現代學術是在“西學”的衝擊下成長起來的,初期從標準到方法都在模仿人家,當年的大學教材中,90%的內容源自歐美、日本,直到上世紀30年代起,中國學者才開始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在“西學”框架中,我們很難找到能和世界一流學者比肩的人物,只好在文史哲等傳統領域中尋找發展空間,有一些獨到的成果。在《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70%會是文史哲方面的著作,相比之下,在心理學、經濟、法律等學科,我們傳統學術根基差一些,可選入著作將非常少。
晨報:既然從世界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學術只起到了“拾遺補闕”的作用,那么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的意義何在?
常紹民:這是沒辦法的事,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也出現過同樣的問題,經濟發展了,但學術、文化未能同步發展,那么,如何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呢?而日本的情況和中國又不太相同,日本是全盤“西化”,中國則固有文化的根基比較深,在接受“西學”方面不像日本那么堅決,我們走的是一條將“西學”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道路,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積累。我們這套叢書不僅展現了過去一代學者們的努力,更是未來學人創造的基礎。
文化和學術是民族的靈魂
晨報:是否會考慮加入海外華人的學術著作?
常紹民:當然會選入一些,但我們會設一個考察期,即30年,一本學術著作的價值如何,需要時間來衡量,30年內出版的著作,時間還太短,基本不予考慮。我是學歷史的,單從史學發展的狀況看,台灣學者的成果就更大一些,對此我們不能忽略。當然,有的海外學者的政治觀點和我們不太一樣,但只要著作經得起時間考驗,我們就會儘量考慮進來。
晨報:今天讀者對學術關注甚少,做這樣浩大的出版工程,是否有吃力不討好的感覺?
常紹民:正如江藍生老師說的那樣,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文化、學術是最容易受衝擊、被輕視、被扭曲的。但如果輕視文化、忽略學術,一個民族就沒了靈魂,就斷了精神的根,也就不會有尊嚴和長久的發展。

叢書書目

第一輯

《紅樓夢辨》 俞平伯
《中國韻文史》 龍榆生
《吳梅詞曲論著四種》 吳梅
《國故論衡》 章太炎
《中國俗文學史》 鄭振鐸
《馬氏文通》 馬建忠
《中國民治論》 鮑明鈐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王亞南
《比較憲法》 王世傑 錢端升
《中國倫理學史》 蔡元培
《中國經濟思想史》 唐慶增
《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 王國維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 吳景超
《北平生活費之分析》 陶孟和
《論社會學中國化》 吳文藻
《通貨新論》 馬寅初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
《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 傅衣凌
《中國厘金史》 羅玉東
《漢魏六朝詩論叢》 余冠英
《中國中古文學史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劉師培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甲骨文字釋林》 於省吾
《漢語語音史》 王力
《九朝律考》 程樹德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瞿同祖
《新唯識論》 熊十力
《論邏輯經驗主義》 洪謙
《科學與玄學》 羅志希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中國史綱(一、二卷)》 翦伯贊
《國史大綱》 錢穆
《春秋史》 童書業
《中國通史簡編》 范文瀾
《秦漢史》 呂思勉
《史學要論》 李守常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儒
《中國史學史》 金毓黻
《西夏史稿》 吳天墀
《台灣通史(上下)》 連橫

第二輯

目錄學發微古書通例 余嘉錫
積微居國小金石論叢 楊樹達
現代中國文學史(外一種:明代文學)錢基博
等韻源流 趙蔭棠
詩言志辨 經典常談朱自清
話本小說概論(上、下)胡士瑩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長之
明清史講義(上、下)孟森
國史要義 柳詒徵
中國南洋交通史 馮承鈞
通史新義 何炳松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賀昌群
中國救荒史 鄧雲特
認識論 張東蓀
科學方法論科學概論 王星拱
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
知識論(上、下) 金岳霖
法相唯識學 太虛
陳康:論希臘哲學 陳康
康德的知識學 齊良驥
中國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
中國道教史 傅勤家
監獄學 孫雄
中國法制史概要 陳顧遠
新政治學大綱鄧初民
財政學 何廉 李銳
中國之棉紡織業 方顯廷
中國田制史 萬國鼎
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 陳達
文化人類學 林惠祥

第三輯

中國小說史略(外一種:漢文學史綱要) 魯迅
現代吳語的研究 趙元任
古典新義 聞一多
談藝錄 錢鍾書
唐詩綜論 林庚
中古文學史論 王瑤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 梁啓超
通鑑胡注表微 陳垣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陳寅恪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郭沫若
古史辨自序(上、下) 顧頡剛
安陽 李濟
綠營兵志 羅爾綱
東漢的豪族 楊聯升
佛道散論 蒙文通
中國哲學史(上、下) 馮友蘭
藝境宗白華
西方美學史(上、下)朱光潛
近代唯心論簡釋 賀麟
康德學述 鄭昕
歷代刑法考(上、下)沈家本
中國商事法 劉朗泉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李劍農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 蕭公權
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外一種:國民所得概論) 巫寶三
中國棉紡織史稿 嚴中平
當代中國社會學 孫本文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 費孝通
滕固美術史論著三種 滕固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英文品種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Yuen Ren Chao
Modern Democracy in China,Mingchien Joshua Bau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China,Ch'ien Tuan-sheng
THE POST-WAR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INDUSTRIAL CAPITAL IN CHINA ,H. D. Fong
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T’ung-Tsu Ch’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