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

中華典故

《中華典故》是2009年由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中梅。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筆畫多少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數不勝數。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筆畫多少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書目錄

神話故事篇

八臂哪咤城

女媧鍊石補天

后羿除害

后稷誕生的故事

夸父追日

媽 祖

孫大聖與虎丘塔

炎帝的三個女兒

姜太公遇文王

柳浪聞鶯

獨腳旗桿

神女瑤姬

美女變成蠶

望夫雲

望帝化鳥

混沌開七竅

盤古開天闢地

盤瓠立功

菩提達摩

黃帝戰蚩尤

嫦娥奔月

精衛填海

翠衣國

聚寶盆

鬼怪故事篇

女鬼的故事

山鬼的故事

勾魂鬼的故事

夫妻鬼的故事

水鬼的故事

風流鬼的故事

厲鬼的故事

吊死鬼的故事

嚇人鬼的故事

色鬼的故事

窮鬼的故事

神童故事第

十五歲的統帥凌統

王冕自學成才

王僧孺抄書養母

王聰兒率眾破清兵

車胤囊螢夜讀

盧壯道過目倒誦

司馬紹語寓情意

漢昭帝十四辨詐書

甘羅十二為上卿

匡衡鑿壁偷光

華譚十四勝辯士

孫亮巧斷“蜂蜜案”

朱熹十歲不讓聖賢

許衡七歲勤求教

宋慈獨到刑案書籍

岑文本以賦代狀

李東陽四歲震皇宮

楊慎妙語答縣令

識記驚人的夏侯榮

辛棄疾立志殺“賊”

陸羽竹管當筆

陳洪綬四歲畫關侯

陳黯機敏答縣令

詠絮才女謝道韞

孤膽英雄孫堅

林傑出口成章

耶律德光辦事知緩急

俞安期慕名求師

祖瑩藏火夜讀

……

神仙故事篇

神醫故事篇

寓言故事篇

夢幻故事篇

廉政故事篇

貪官故事篇

酷吏故事篇

戲曲故事篇

音樂故事篇

情愛故事篇

紅顏故事篇

少年故事篇

帝王故事篇

宮後故事篇

公主故事篇

科舉故事篇

文臣謀士故事篇

門客故事

名將故事篇

戰設故事篇

科學發明故事篇

豪俠故事篇

商賈故事篇

賢人隱士故事篇

外戚故事篇

編輯推薦

《中華典故》寫到,典故有很多種,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宗教故事或人物、寓言逸聞、成語故事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等。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讓我們了解到楚漢爭霸時的一段歷史;“門可羅雀”讓我們品味到了世態的炎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讓我們知道了李後主被殺的真正原因;“苛政猛於虎”揭露了反動統治者暴政的可怕;“死諸葛嚇走生仲達”讓我們見識了諸葛亮的智慧;“牛角掛書”堪稱歷代讀書人的榜樣;“鄭人買履”告訴我們遇事要會靈活變通的道理;“禍兮福兮”留給我們的則是韻味深長的哲理……

文摘

安步當車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跼。齊宣王慕其名,把他召進宮來。顏碉進宮來到殿前的台階處,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齊宣王見了非常奇怪,就說:“顏斶,你過來吧。”

誰知顏斶一動不動,反而說:“大王,你過來。”

齊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大臣見顏斶目無君主、口?狂言,對他喝道:“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么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燭說:“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聽完此話,齊宣王說:“你實屬太過分,究竟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不假思索地說:“自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齊宣王問:“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斶神色自若地答道:“當然有。您難道忘了嗎?當年秦國進攻齊國之時,秦王曾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墓50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賞以乾金。’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王的頭,竟連一個死的士人的墳墓都不如啊。”齊宣王無言以對,鬱悶得緊皺眉頭。大臣們看到齊宣王尷尬的神情,全都上來解圍,群起而攻之:“顏斶,過來!顏斶,過來!我們大王如今治國有方,安民有策,四方義士,莫不仰慕大王聖德;天下辯士,莫不爭相投奔效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萬物齊備,百姓親附。在齊國,高級的士只被稱為匹夫,只能徒步,而且還要從事農耕;一般的士只能在窮鄉僻壤給人家看門。你是不是太狂妄了?”

?斶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而到了商湯時代,諸侯就只剩3000多了。如今,稱孤道寡的才24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之所在。

序言

典故,顧名思義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它是濃縮的歷史,每一個典故的背後都有一段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

典故是一滴水,映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讓我們了解到楚漢爭霸時的一段歷史;“門可羅雀”,又讓我們品味到世態的炎涼;“禍兮福兮”留給我們的則是韻味深長的哲理……

典故是濃縮的歷史,也是語言的精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恰當地運用典故,就會使語言變得精闢、凝練,談話富於感染力。一個人如果拙嘴笨舌地說“用一塊石頭打下了兩隻鳥”那和用“一石二鳥”相比,就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所以過去的文人提起某人有學問,常常說他滿嘴出典,就是這個意思。

典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但深究一下某個典故的出處、典故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準確含義,則是很多人不能回答的。為弘揚中國歷史文化,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典故知識,我們組織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圖書館等單位的有關專家編寫了《中華典故》一書。典故大多來源於歷史文化典籍,所以我們在先秦到晚清的歷史中穿梭,廣泛涉獵,廣泛篩選,最後精選出近2000則典故。每一個典故大致由出處、故事、含義三部分組成,為方便讀者查閱,我們根據含義把這些典故分成了言志、情感、形貌、經濟、世態、閒趣、言語、勤政、暴政、國家、司法、品行、學問、境遇、罪戾、交往、失策、謀略、景物、時令、人倫、哲理、功業、技藝、軍事等共25篇。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典故在演變過程中,基原有含義已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在分類時難免有不妥之處,讀者閱讀時如了解了一個個典故,進行了一次語言和歷史旅行,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中華典故》編委會

2009年5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