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明珠

中州明珠

中州明珠——葉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黃淮平原與伏牛山余脈結合部,總面積1389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總人口86萬。 葉縣無霜期長,適宜農作物生長,現糧食年產量46萬噸,並形成了蔬菜、食用菌、畜牧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隨著鹽資源的開發利用,葉縣的工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

中州明珠——葉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黃淮平原與伏牛山余脈結合部,總面積1389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總人口86萬。

葉縣2003年、2005年連續兩次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十個縣(市)之一,享受擴權縣待遇。葉縣還是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河南省十大古城、河南省畜牧大縣、紅旗渠精神杯競賽金杯縣、全省鄉鎮企業東西部合作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村村通”道路建設金杯縣。
葉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為豫州地,周為應候國,春秋時期屬楚,公元前524年,楚以葉邑封沈諸梁,史稱“葉公”,葉公是海內外葉氏之祖。孔子周遊列國時慕名蒞葉,葉公沈諸梁問政,留下了“近者悅,遠者來”的千古佳話。境內現存有仰韶文化遺址、西周文王(姬昌)化行南國遺蹟和霸王城(項羽築)、簫王城(光武帝築)等秦漢歷史遺蹟;西漢末年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昆陽之戰就發生於此;葉縣縣署是國內僅存的一座明代縣衙,她和葉邑古城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縣縣署和葉公陵園還雙雙入選平頂山市“鷹城外八景”。許多歷史名人履及於此,李白、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范仲淹、于謙等名人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遺蹟。葉縣縣衙博物館珍藏的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黃庭堅的行書《幽蘭賦》十二通碑刻,騰躍跌宕,氣勢雄偉,意趣橫生,給人無窮的藝術享受。

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昆陽古城增添了無窮魅力,古人曾用“青山不墨千秋畫,澧水無弦萬古琴”的詩句盛讚葉縣優美風景。漫步澧水,是唐詩宋詞的幽雅意境;縱橫昆陽,是波瀾起伏的歷史煙雲。寵辱不驚的明代縣衙獨樹一幟,高梧參天的葉公古陵昭示千秋,古色古香的明代老街底氣綿長,行雲流水的幽蘭賦天下無雙;飛檐斗拱的大成殿雄偉壯觀,雕樑畫棟的文昌閣古樸大氣, 端莊典雅的憤樂亭巧奪天工;維妙維肖的望夫石重操守節,遠離塵囂的西唐山水幽深婉約,風侵雨蝕的古橋遺址斑駁厚重,遮天蔽日的千年銀杏生機無限,南竹北移的井崗竹園勉志勵人,煙雨迷濛的沙河碧水詩情畫意……一處處景觀似珠磯撒在了葉縣這個流光溢彩的大玉盤裡,耀眼奪目,璀璨迷人。

葉縣自古以來就是南通雲貴、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境內道路縱橫交錯,東銜京深鐵路,西接焦枝鐵路,北通漯寶鐵路,許(昌)平(頂山)南(陽)、南(京)洛(陽)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311國道、豫01線、漯(河)葉(縣)路、平(頂山)駐(馬店)路、平(頂山)桐(柏)路交匯全境,緊鄰鄭州、洛陽、南陽三大民航機場,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更加顯現。
葉縣資源豐富,氣候宜人。主要有鹽、石油、煤、鐵、磷、鋁釩土、大理石、鉀、石墨、白雲岩等。其中,岩鹽展布面積400平方公里,總儲量2300億噸,是全國第二大內陸鹽田,品位居全國井礦鹽之首。葉縣處於南暖帶向北熱帶過度地帶,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入境水平均總量為13.8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4.92億立方米。境內主要有汝河、沙河、湛河、澧河、灰河、甘江河六大河流經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境而過,有大小水庫30多座,其中燕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69平方公里,總庫容9.25億立方米,是國家治淮重點工程。葉縣無霜期長,適宜農作物生長,現糧食年產量46萬噸,並形成了蔬菜、食用菌、畜牧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隨著鹽資源的開發利用,葉縣的工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現年產精製鹽和工業用鹽150萬噸,是國內最大的井鹽生產基地之一。六家上市公司和一家跨國公司已入駐葉縣,投資258億元的平煤集團煤鹽聯合化工產業園、投資145億元的神馬循環經濟工業園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河南鹽業物流配送中心等項目正在興建,具有健康理療、娛樂功能的中原鹽湖即將動工,葉縣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原鹽都”和中國中部鹽化工業城。葉縣民營工業發展迅速,是全省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加工基地、皮鞋生產基地、農用三輪機車生產基地、最大的糧食深加工基地和機電零部件加工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