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海南分社

多家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採用中新社海南分社的稿件。 l960年後,中新社在海南設記者組。 二、中新社海南分社海南建省前,中新社在海南設有記者站。

簡介

中國新聞社海南分社成立於海南建省後的l988年6月24 日。主要任務是對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和外籍華人宣傳報導海南實行對外開放的特殊優惠政策、自然資源、投資環境、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兩個文明建設和僑鄉建設,努力塑造海南大特區的良好形象,向港澳台及海外華文傳媒播發通稿(電訊稿)、專稿(特稿)和圖片稿。每月發稿量分別為:通稿20—30篇,專稿20篇左右,圖片稿10幅左右,共有60 多家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採用中新社海南分社的稿件。

歷史沿革

一、中新社海南記者站
海南是全國主要僑鄉之一,為了加強海南的對外宣傳報導,中新社廣東分社於1954年開始在海南設常駐記者,先後有瓊籍記者陳白水、王秋波(新加坡歸僑)、符國柱(越南歸僑)到海南報導文昌、瓊海等僑鄉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和生產大躍進。l960年後,中新社在海南設記者組。朱少華、阮醒濃先後任記者組負責人。在海南區黨委、海口市委和區、市兩級僑務部門的關懷支持下,記者組在海口僑聯會掛牌辦公,有固定住址,業務開展比較順利,發稿增多。記者組除了抓好僑鄉報導外,還針對印尼排華,重點抓了海南地區妥善安置印尼難僑的報導,所采寫的通稿、專稿可直接發到北京總社。1963年後至“文革”前,中新社廣東分社因抽調記者參加“四清”運動等原因,未在海南派常駐記者,只臨時派記者來瓊採訪突發重要新聞,如特赦美蔣武裝特務回鄉探親等。“文革”開始至粉碎“四人幫”之前,中新社在海南的新聞報導業務完全中止。
“文革”後的l979年春,中新社廣東分社在海南恢復建立記者站,先後派有常駐記者符國存(1979年初至1984年初)、莫成雄(1985年10月至建省),記者站址在海口市海府路海南區黨委大院。記者站建立後,遵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緊密聯繫海南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突出僑鄉特點,抓了如下幾方面的宣傳報導:一是宣傳海南認真落實僑務政策,撥亂反正,調動歸僑、僑眷的積極性,搞好僑鄉建設。二是宣傳海南實行“以開放促開發”的方針、政策。l983年,國務院發出11號文,中央、廣東省黨政領導人相繼視察海南,記者站抓住機遇,作了大量報導,如所發專稿《省長梁靈光談加快開發海南島》,經總社播發後,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法國和港澳地區20多家華文報刊普遍採用。三是宣傳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正在改善的投資環境,特別是第一次報導洋浦港的籌建訊息,海外輿論界十分關注。四是對海南的旅遊勝地、名勝古蹟進行系列報導,播發有《五公蘇子詩流芳,海瑞筆跡今猶存》、《三亞風光》等專稿。五是報導僑鄉新貌,如《文昌孔廟修復》、《興隆華僑農場興起羽毛球熱》、《宋慶齡祖居修葺開放》等。六是報導瓊籍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返鄉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企事業和公益事業等活動。l982年海南瓊劇團首次出訪新加坡、泰國,記者站寫了多篇報導。七是積極宣傳海南籌備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外反應較熱烈的報導有《建省籌備組長許士傑談海南特區優惠政策》,紐約《美洲華僑時報》刊登時加配評論。
二、中新社海南分社
海南建省前,中新社在海南設有記者站。建省後,記者站升格為分社,配備記者4~5名,分社社址在海口市和平路新橋大廈,何達為首任社長。l989年10月至l991年10月,胡耀華任分社負責人。1991年11月後,林華任分社社長。
中新社海南分社的宣傳報導突出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所發經濟類稿件約占發稿總量的60%。分社成立後,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海南改革開放和開發建設的新成就、新面貌,如:外向型經濟開發區的報導有《海口港澳國際工業開發區投資活躍》、《海口四大開發區建設初具規模》等;重點工程建設的報導有《瓊省投資40億元興建重點工程》、《鳳凰村國際機場動工》等;改善投資軟、硬環境的報導有《海南打電話難獲緩解》、《瓊省成立反貪污賄賂局》等;僑務活動報導有《瓊省三千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回鄉掃墓祭祖》等。
中新社海南分社還注意針對一些敏感問題向海外播發釋疑解惑的專稿。如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北京風波”後,海南分社及時發出《許士傑說,海南將擴大對外開放》等稿件;洋浦經濟開發區的開發出現波折時,中新社海南分社播發了一系列稿件,如《許士傑在京申說洋浦開發情由》、《中央領導人支持洋浦開發》、《省長劉劍鋒重申:洋浦開發區將繼續搞下去》等,這些報導對澄清海外輿論,維護海南經濟大特區的改革開放,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