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2011)

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2011)

2.1 低碳生態城市技術體系 低碳生態城市的交通體系

基本信息

作者: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叢書名: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系列報告
平裝: 54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12132720, 711213272X
條形碼: 9787112132720
產品尺寸及重量: 24 x 17.4 x 2.8 cm ; 898 g

內容簡介

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主編的《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吸納了國內相關領域眾多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分最新進展、認識與思考、方法與技術、實踐與探索、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等五篇介紹低碳生態城市理念、技術體系與典型案例,後附專家論文彙編。本報告相當於一本年度白皮書,對於城市發展路徑而言是一門方法論,對於城市建設技術而言是一本工具書,對於數據需求而言是一本統計年鑑。
《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是從事低碳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編輯推薦

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主編的《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人居環境科學的發展有兩種思路:一是整體論。長期以來我們試圖從整體上、巨觀上、高層上來對人居環境進行系統地設計、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這種思路並沒有錯,因為我們缺乏從複雜科學的辦法來對人類聚居的模式進行整體地、系統地把握與分析。另一方面,應立足於組成城市的最基本元素——人與人和人與物微觀行為分析。

目錄

代序 重建城市微循環——一個即將發生的大趨勢(仇保興)
導言
第一篇 最新進展
1 起步與探索:《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2010》概覽
1.1 編制背景
1.2 框架結構
1.3 主要觀點梳理
1.4 總結與改善
2 推廣與深入:2010~2011年低碳生態城市發展
2.1 政府層:政府高度重視,巨觀層面引導
2.2 學術層:學術交流頻繁,理念日漸清晰
2.3 技術層:技術日趨成熟,體系逐步完善
2.4 實踐層:實踐探索加強,示範帶動發展
2.5 探索層:探索研究深人,理論實踐結合
3 應對氣候變化:2010~2011年低碳生態城市國際動態
3.1 技術動態:注重低碳發展策略
3.2 實踐動態:以低碳和零碳排放為目標,制訂行動計畫
4 實施挑戰與發展趨勢
4.1 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實施挑戰
4.2 低碳生態城市未來發展趨勢
第二篇 認識與思考
1 爭鳴與討論:低碳生態城市發展之必要性
1.1 生態城是人類進化歷程的必然抉擇
1.2 中國生態城的迷失?
1.3 中國發展低碳生態城市總體思路
2 傳承與超越——中西方原始生態文明觀的差異及對現代生態城的啟示
2.1 中西方古文化中的“自然”觀之差異
2.2 中西古建築的美學之差異
2.3 中西城鎮選址模式之差異
2.4 中西古代城市空間結構之差異
2.5 中西園林文化之差異
3 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策略
3.1 時代的背景
3.2 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策略
3.3 整體推行模式
3.4 五大推行步驟
3.5 小結
第三篇 方法與技術
1 低碳生態城市技術體系的重要性和構成
2 規劃與土地利用方法技術
2.1 不同層面的低碳生態城市規劃
2.2 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創新技術
3 溫室氣體排放評估
3.1 以排放為中心的IPCC和WRI/WBCSD溫室氣體排放模型
3.2 以需求為中心混合生命周期方法
3.3 美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
3.4 中國當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方法
4 政策管理體系
4.1 政策管理模式
4.2 政策體系框架
4.3 政策激勵手段
5 綠色建築
5.1 綠色建築專項技術
5.2 綠色建築集成技術
6 能源規劃和利用技術
6.1 能源規劃方法
6.2 能源利用關鍵技術
7 水資源利用
7.1 城市水系統規劃
7.2 非傳統水資源開發技術
7.3 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技術
7.4 源分離生態衛生排水系統技術
8 垃圾處理與利用
8.1 垃圾減量化技術
8.2 垃圾資源化技術
8.3 垃圾無害化技術
9 交通
9.1 低碳交通發展技術
9.2 非機動交通(腳踏車和步行)規劃技術
10 生態環境保護
10.1 生態規劃技術方法
10.2 生態設計技術方法
11 小結
11.1 存在問題
11.2 發展趨勢
第四篇 實踐與探索
1 十大生態示範城市(區)實踐分析
1.1 深圳光明新區:綠色新城
1.2 成都龍泉驛:田園城市
1.3 無錫太湖新城:資源管理
1.4 合肥濱湖新區:生態濱湖
l.5 上海南橋新城:郊區衛星城
1.6 中新天津生態城:探索先鋒
1.7 曹妃甸生態城:深化實踐
1.8 武漢王家墩:綠色CBD
1.9 廈門集美新城:濱水環灣
1.10 蘇州中新生態科技城:激勵政策
1.11 對比與分析
2 低碳生態城市專項實踐案例
2.1 城市探索:深圳
2.2 循環經濟發展:武漢
2.3 兩型社會城鄉建設:長沙
2.4 低碳交通:昆明呈貢新區
2.5 能源規劃:廈門創新科技園
2.6 生態修復:安徽淮南
2.7 綠色新農村:四川鹽邊
2.8 綠色地產:企業先鋒實踐
3 小結
第五篇 中國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體系構建及試評結果(公布)
1 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編制的背景和意義
1.1 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的研究背景
1.2 生態宜居城市研究進展
1.3 指數發布的意義
2 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的研究思路與指標構建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假設
2.3 研究方法
3 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
3.1 城市生態宜居發展結果一過程指數初步評估
3.2 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要素評價
3.3 城市發展路徑分析
4 小結
附錄
附錄1 專家論文彙編
專題一 技術體系
低碳生態城市技術體系
專題二 城市規劃
2010年低碳生態城市規劃綜述
生態城市規劃的若干思考——基於《城鄉規劃法》的理解
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是低碳發展的核心
城市生態規劃技術方法體系架構
中國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進展
專題三 政策管理體系
低碳生態城市政策體系與管理體系
專題四 產業經濟
低碳生態城市的產業經濟發展研究
專題五 綠色建築
低成本綠色建築之路
專題六 交通
低碳生態城市的交通體系
低碳交通的實踐
專題七 能源
低碳生態城市的建築能源規劃
專題八 水資源
低碳生態城市的健康水系統構建
低碳生態城市的水資源規劃與水環境治理技術——如何營造清澈的城市
nars自然水景
低碳生態城市水系統的構建
專題九 固體廢棄物
低碳城市建設中的固體廢物處理策略
固體廢棄物處理與溫室氣體減排
從全過程和全生命周期探討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的低碳化管理
專題十 景觀設計
綠色景觀: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原理和案例
附錄2 2010~2011年低碳生態城建設發展大事記
附錄3 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2010~2011年學術交流彙編
附錄4 2011年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重要學術活動預報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