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舊址

中共中央黨校舊址

中共中央黨校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北關外小溝坪,延河西南岸。1935年12月在子長縣瓦窯堡成立中央黨校。董必武、毛澤東、謝覺哉、彭真等先後任校長。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此做《整頓黨的作風》報告,校部位於今延安師範學院南側山坡,山下建有大禮堂,大門上方為毛澤東書“實事求是”石刻。1947年均被國民黨軍破壞。1984年重建彭真舊居及校部石窟11孔。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陝西省
中共中央黨校舊址VI-並104

簡介

中共中央黨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單位,近現代(1939-1946年)重要史跡,歸入延安革命遺址。中共中央黨校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北關外小溝坪,延河西南岸。1935年12月在子長縣瓦窯堡成立中央黨校。董必武、毛澤東、謝覺哉、彭真等先後任校長。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此做《整頓黨的作風》報告,校部位於今延安師範學院南側山坡,山下建有大禮堂,大門上方為毛澤東書“實事求是”石刻。1947年均被國民黨軍破壞。1984年重建彭真舊居及校部石窟11孔。

歷史沿革

中共中央黨校於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子長縣城)成立,校長董必武。1936年7月遷至保全(志丹縣)任家坪村。1937年1月遷至延安城東橋兒溝。1939年8月遷至延安城北小溝坪現址。期間,李維漢康生陳雲鄧發曾先後任校長,謝覺哉曾任副校長。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了題為《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標誌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從1943年3月起,毛澤東兼任該校校長,彭真任副校長。同時,學校分設一部(駐校部所在地)、二部(駐蘭家坪)、三部(駐王家坪北側)、四部(駐文化溝)、五部(駐花石砭)、六部(駐馬家灣)。1945年10月以後,由安子文主持學校日常工作。1946年底,學校遷往華北解放區。
中共中央黨校在此期間,為我黨培養了一大批黨政軍高級幹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小溝坪黨校舊址現保存有校部接石口土窯洞11孔、大禮堂遺址和部分土窯洞。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決定將該舊址歸入於1961年3月1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遺址之中。1937年1月,中央黨校隨中央機關到達延安,駐延安城東5公里處的橋兒溝。從當年4月起,李維漢接任校長。成仿吾為教務主任。1938年3月,康生接任校長。王學文、劉芝明先後任教務主任,方仲如任校務部長。10月,謝覺哉任副校長。這時,中央黨校已招生11個班,學員1000餘人。開設的課程有:哲學、政治經濟學、聯共(布)黨史、中國近代史、中國基本問題、軍事、文化等。黨校並成立了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問題、黨的建設4個教研室。
..

1939年初,中央黨校由橋兒溝遷至延安北關小溝坪。當時,由鄧發任中央黨校校長。1940年10月2日,中央黨校開始興建禮堂,至11月竣工。禮堂長10丈,闊4丈,設6個門,20個窗戶,進深10問(每間2.8—3米),面積40平方丈。1942年2月1日中央黨校第一期學員開學典禮在這座禮堂舉行,毛澤東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由此開始了全黨普遍的整風運動。2月8日,中共中央在這座禮堂召開了延安幹部會議,毛澤東作題為《反對黨八股》的報告,這個報告是延安整風運動又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獻。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指出:“中央黨校為培養地委以上及團級以上具有相當獨立工作能力的黨的實際工作幹部及軍隊政治工作幹部的高級與中級學校。”並規定:“中央黨校直屬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由鄧發、彭真、陸定一、王鶴壽、胡耀邦5人組成。鄧發任校長。1942年2月28日,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發出《中央政治局關於黨校組織及教育方針的新決定》。決定停止過去所定的課程,在本年內教育與學習黨的路線;軍事學院高級班併入中央黨校;延安各機關學校的高級幹部,包括高級學習組,以300至400人為限度,參加黨校學習。同時決定,中央黨校直屬中央書記處,其政治指導由毛澤東負責,組織指導由任弼時負責。決定取消原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由鄧發、彭真、林彪組成負責黨校日常工作的管理委員會。鄧發仍任校長,主持校務會議,彭真為教育長,主持政治教育會議,林彪主持軍事教育會議。
1942年6月12日,新建的中央黨校大禮堂落成。禮堂平面,面闊10丈,進深13丈,面積約1300平方米,能容納2000餘人。毛澤東題寫了“實事求是”4個大字,刻在4塊石板上,鑲嵌在禮堂正門上方。1943年8月8日,毛澤東出席了在此舉行的中央黨校第二期學員開學典禮上,發表了題為《黨校的學習目的和方法》的演講。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這裡向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作《學習和時局》的報告,傳達了中央政治局關於研究黨的歷史經驗等幾個問題的結論。1945年6月17日,出席黨的“七大”的全體代表在這裡隆重舉行了追悼中國革命死難烈士大會。8月13日,毛澤東在這裡向延安幹部會議作《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報告。
在大生產運動中,中央黨校被評為生產模範單位。學校不僅發動學員們在學校的養豬場、副食加工廠、木業廠、制煙廠、縫紉組勞動,而且組織140多人去南泥灣搞農業生產。1942年已達到糧食自給,副食自給有餘。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中央黨校由毛澤東任書記的中央宣傳委員會領導,鄧發調任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兼任校長,彭真任副校長。黃火青任秘書長,張秀山任教務主任,劉芝明、楊獻珍任副主任,胡松任校務部長,牟澤銜任副部長。
1943年8月,中央黨校第二期學員開學。黨校分設6個部。一部主要培訓黨的高級幹部和來延安準備出席黨的“七大”的代表和候補代表,駐黨校校部小溝坪,主任古大存,副主任劉芝明。二部主要培訓地方中級幹部和軍隊團級幹部,駐延安大學原址(王家坪北側),主任張鼎丞,副主任安子文。三部主要培訓黨員知識分子,以原中央研究院為基礎,駐蘭家坪,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如心,閻達開。四部以原軍事學院高級班學習組為基礎,主要培訓有豐富鬥爭經驗的軍隊高級幹部,駐文化溝原軍事學院舊址,主任張啟龍,副主任程世才。五部和六部均以原西北黨校為基礎。五部主要培訓陝甘寧邊區縣級幹部,駐七里舖和韓家窯子,主任白棟材,副主任強曉初。六部主要培訓從敵後根據地來延安進修的縣、區級幹部和投奔延安的青年知識分子,駐馬家灣,主任馬國瑞,副主任谷雲亭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彭真於9月16日離開延安,前往東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中央黨校日常工作由安子文主持。1946年底,中央黨校機關在安子文率領下,離開延安,前往華北解放區。1948年11月8日,在延安中央黨校基礎上創辦的馬列學院在河北平山縣李家溝口開學。學院院長由劉少奇兼任,教育長楊獻珍。
中央黨校在橋兒溝舊址,即魯藝舊址。在小溝坪舊址,現保留有校部11孔石窯洞和數十孔土窯洞,並遺留有1942年新建的中央黨校大禮堂地基。1984年,對中央黨校校部的11孔石窯洞進行了維修。毛澤東的題詞“實事求是”刻石,在1953年延安師範學校基建時被挖掘出土,現珍藏於延安革命紀念館。
1992年7月,延安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在中共中央黨校小溝坪舊址樹立了標誌紀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