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年[社會群體俗稱]

不良少年[社會群體俗稱]
不良少年[社會群體俗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不良少年是社會群體的俗稱,指具有一些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群體,其主要原因是來自家庭的教育不當,以及家庭及社會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主要產生原因

不良少年不良少年

失和

美國心理學家索克說:對孩子而言,父母的離異帶給孩子的創傷僅次於死亡。中國每年夫妻離異的超過百萬對,這些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可想而知。

失教

家庭一味地驕寵,而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小毛病、壞習氣,聽之任之,不嚴格進行教育,過分的溺愛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道德水準不高,形成不良品質和種種惡習,進而可能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自私、任性的種子,使其形成了不良個性。

失德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影響,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把改善家庭道德教育,作為預防不良少年的中心點予以足夠的重視。

失才

由於文化素質較低,造成有的家長對孩子生而無愛,只養不教,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簡要分析

現時未成年人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有的家長不大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科學教子方法,往往只注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其精神和心理需求,主要表現為只重視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而忽視對孩子健全人格、優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這些主要導致了不良少年的產生。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性格和行為的曲線,總是圍繞家長性格和行為的軸線上下波動的。實踐證明,凡是對孩子人格和品行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時的,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反之,孩子的人格和品行就可能出問題。久而久之,就會滋生不良習氣,積習難返,走上違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注重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優良品行,做好家庭的法制、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且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配合,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預防和矯治,就會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不良少年及其過激行為的出現。

對策及建議

強化監護責任

父母不僅應盡撫養義務,還應依法履行對子女的教育監護的職責。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對不良行為要及時預防和矯治,不能對子女放任不管,杜絕未成年子女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的現象。應對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作出進一步立法。

建立家長學校

親職教育失當是導致不良少年的重要原因。建議整合社會資源,成立統一的家長學校,利用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開展符合實際的、系統化、制度化的親職教育知識的宣傳,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長規律和需求,傳授如何進行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科學教子的經驗。積極開展親職教育的科研活動,確定一批家教的重點調研課題,積極開展學術交流。

強化預防

改進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讓所有的中國小校都積極開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工作,將學校的道德法制教育成果與學校領導、教師的工作業績掛鈎。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意識,鼓勵教師關心和幫助不良少年,積極培養先進典型,大力開展正面宣傳。

淨化社會環境

未成年人上網進入不健康網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其喜聞樂見的網站可以吸引他們,建議啟用更多的綠色網站,過濾暴力、色情、賭博等不良內容,淨化未成年人網路遊戲環境,並在教育資源的軟體開發上下功夫,將精彩的少年影視節目搬到網上。在內容上留住未成年人,比單純的“堵”、“禁”更為治本。利用網路學習知識是一件好事,學校也應該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網路環境,為未成年人創建更多的綠色網咖。

影視作品分級

電影、電視產品應當實行分級管理,這種做法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通例。電影應明確根據影片內容劃定為“少兒不宜”,並在影片片頭標明“本片不宜兒童觀看”。凡是標有“少兒不宜”的影片,嚴禁向未成年人出售門票,不允許未成年人進場觀看,並應制定專門的法規,對不執行該規定的單位應依法予以處罰。電視也應根據內容確定“少兒不宜”,以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引導孩子有選擇地觀看電視節目,改善未成年人收看電視節目的質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